1樓:匿名使用者
一、仁者壽
中國的文字是智慧型的符號。「仁」字怎麼寫?左邊
乙個人,右邊乙個「二」。意思是想到自己,就想到他人,是心中有他人。 「仁」的基本含義就是孔子所說的「愛人」,所謂「仁者愛人」。
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不忍之心」,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人對於同類生命的基本的同情和關懷。缺少對生命和人性的同情與關懷,就叫做「麻木不仁」。「仁」是為人的根本,是人的精神家園,提倡「仁」的道德,就是要以人為本,必須認同人與人在生命價值上是平等的。
因此人與人之間應該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態度友好相待,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態度互相幫助。
《**規》中說「凡是人,皆需愛,天同覆,地同載」,但「仁愛精神」不僅止於對自己同類的愛,還包括到對自然界一切生靈和萬物的愛。這就是孟子所說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當今世界範圍的自然生態平衡正面臨普遍危機,有識之士大聲疾呼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稀有動物。
儒家提倡的「仁民而愛物」的精神,對於建設當代生態倫理道德也是富有啟發意義的。
儒家所謂「仁者無敵」、「仁者不憂」、「仁者安仁」等有關仁德修養的思想,強調了道德的自覺和自律,以及道德價值實現所帶來的精神滿足,這對於個人的道德自律和自我修養及個人身心健康也是很有幫助的。
中國民間俗語講:「做人好,活到老」。這與「仁者壽」表達的是同乙個意思。好人不一定一生平安,但「仁者心安」,好人一生心安。為人若能心靈寧靜靈魂安詳,對身心健康肯定大有裨益。
二、義者富
古人說:「義者,循理」。依恩義、道義、情義、正義去為人做事就是「義」。 「義者,所以合宜也」,合情合理去做事,不違背道德法律,就是義。
恩義,就是要知恩報恩。人生最折福的是就是忘恩負義。情義,就是做人要講親情、友情、愛情。
無情無義之人向來為世人所唾棄。古人說:「誰見金銀成山傳萬代,千古只貴一片情」。
道義,就是做人要行在道中。不做不合道義之事。比如要講忠義,要救人危急,要捨財作福,廣為布施。
正義,就是要堅持原則,要大義凜然,堅持公平正義,不能見利忘義。
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荀子說:
「好利惡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但是儒家強調,追求利,追求個人的自由發展,應該有個底線,這就是義與不義,不能以不義的手段追求利。我們既承認追求利的合理願望,又必須樹立道德理性之「義」。
如果沒有基於「義」的道德、法律原則作為底線,人們對利的追求就會是不擇手段的、雜亂無序的、不能持續發展的。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中國古人向來推崇「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強調不義之財不可貪。
古代中國的財神是范蠡,俗名陶朱公,他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人。范蠡輔佐越王勾踐,他跟文種輔佐越王勾踐,然後恢復越國。後來范蠡他就跟文種說,越王勾踐可以共患難,但是不可以同富貴。
范蠡很會看人,所以會看人很重要,不會看人可能一輩子都會受到很不好的影響。你看,文種不會看人,他看到眼前榮華富貴就要來了,怎麼可以讓我現在把它放下,不願意!後來越王勾踐就賜文種自殺。
范蠡帶著西施就離開,到了江南一帶開始做生意,從小生意開始做起。做了沒多久,發了大財,范蠡馬上把這些財富統統捐出去;過沒有多久,過了幾年他又發財了,他又把錢統統捐給這些貧窮困苦的人,之後再從小生意做起。歷史上記載「三聚財,三散財」。
所以後世,我們中國人供財神就供范蠡,范蠡做了財神。過去我們供財神是供關公,實在沒有道理。關公與發財不相干,雖然說是「義者富」,關公是義,那個義他做到了,但是「富」他並不明顯。
范蠡那個富就太明顯了,他真的發大財,所以供財神就供范蠡,那就是實至名歸,因為他確實是我們做人的好榜樣。
三、禮者貴
《孝經》中說:「禮者,敬而已矣」。禮,表達的是一種自卑而尊人的恭敬心。
有無對人、事、物的這份尊重的態度、這份恭敬心,對我們事業成功、人生幸福至關重要。古話說:「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不講禮,目中無人,為人辦事會處處碰壁,「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
「貴人相助」往往都助有恭敬心的人。
所以孔子告誡**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要恭敬一切人事物。
平時,我們要確立乙個理念:我們生命際遇中的一切人,都是我們的貴人。甚至對我們無禮來傷害我們的人也是從另乙個方面來成就我們的。
為人要有這樣的大心量,「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的修養不夠」。
中國古代所崇尚的「禮」是一系列程式化規則,既包括國家的典章制度,也包括宗教禮儀、社會習俗、禮儀規範。它重視的並不只是禮的外在形式,而是體現禮的道德功能和意義。這種功能和意義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明確不同社會身份和角色的人之間一些必要的區別,以避免出現嫌疑和尷尬的場面,從而維持穩定的社會秩序。二是表達「恭敬」、「辭讓」之心,讓人們有一種適當的形式,互相謙讓,互相表達恭敬與尊重。三是「禮之用,和為貴」,通過在政治、宗教、社交、家庭、娛樂等不同場合人們必須遵循的各種禮節、儀式,並配以**,來融洽不同身份、不同角色的成員之間的關係,使之和諧相處,促進社會和睦安定。
禮對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促進人對人的恭敬與尊重,協調人際關係和睦,倡導言談舉止的文明禮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定形式的禮,無論對於乙個組織還是個人,都是必不可少的。對社會而言,禮是社會道德文明程度的直觀表徵;對個人而言,禮則是其素質和教養程度的外在標誌。
我們繼承和發揚優秀的精華,賦予符合現代文明的新內容,從而創造出當今時代所需要的禮儀文化,使「禮儀之邦」的中國放射出現代文明的光芒。
四、智者通
「智」的含義是什麼?據漢朝班固所著的《白虎通義•情性節》解釋:「智者知也,獨見前聞,不惑於事,見微知著也」。
意思是有智慧型的人,是善於察覺的人,對周圍的所見所聞,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不被假象所迷惑,在細小的環節中能悟出大的道理。可以說「智者」是通達宇宙人生真相,明白做人做事道理的人。
古人說:「慈悲沒有敵人,智慧型不起煩惱」。「慈悲沒有敵人」意思是真正有仁愛之心的人心中沒有對立。
所謂「心中有佛,見人是佛」。「智慧型不起煩惱」,這個智慧型不是小聰明,而是轉化困境、磨難、了脫生死的善巧方便。這個「智慧型」是能斷煩惱,了生死的。
人生的煩惱主要來自「我執」:為自己想得太多,為別人想得太少;愛自己太多,愛別人太少;想得到的東西太多,想給與他人的太少。因此得失心、計較心、分別心很重,一旦行有不得,求有不得,便會生髮種種煩惱,並衍生怨恨心。
人要不煩惱,就一定要有智慧型,學會「放下」。放下什麼?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嗔痴慢,放下就得自在了。
所以孔子說:「知者不惑」,有智慧型的人人生通達。
智慧型從何而來?從學習中來,從實踐中來,從歷事練心的感悟中來。掌握知識並善於思考的人可能成為「智者」。
崇尚知識與智慧型,必然重視學習與教育。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可以說是提倡全民教育的先驅,體現了對學生德、智、體、美、情的全面教育,是全面素質教育的典範,他們的教育理念本身即體現了一種道德的而非功利的精神。古代儒家留下的許多有關教育和學習的格言和教誨,例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教學相長」、「不恥下問」、「舉一反三」、「溫故知新」、「知人論世」、「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等等,都是儒家思想中的精華,在當今社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佛教中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智慧型人人本有,「清淨心生智慧型」。當年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後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奇哉!奇哉!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型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六祖慧能大師聞《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而感嘆:「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來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效能生萬法!
」打個比方,自性就像廚房裡的燈泡,原本光明透亮,只因自身習氣象油煙一樣天天薰染,在燈泡外層結了厚厚的油汙,障礙了光照的通達。而自性本身是圓滿光亮的。所以,要讓我們自性的智慧型彰顯出來,就要去除習氣,檫掉油汙,讓我們的心恢復清淨的本然面貌。
那麼如何求得清淨心呢?儒家倡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道家倡導清心寡慾,清淨無為,所謂「無為而無不為」。
佛家提倡修戒定慧,「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這都體現了儒道佛三家的修學智慧型。
五、信者達
信字的構成是左「人」右「言」。意思是做人要言而有信。《**規》中也說: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儒家把誠信作為人的基本道德。
《大學》以「正心誠意」作為「修身」的前提。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民無信不立」。
與人交往要「言而有信」,治理國家要「敬事而信」。君子應當言行一致,誠實篤信。「言忠信,行篤敬」才能行於天下。
孔子說:「信則人任焉」,只有當你被證明是乙個值得信賴的人時,才會把事託付給你。「言必信,行必果」、「一諾千金」、「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這些流傳了千百年的古話,都形象地表達了中華民族誠實守信的品質。
與「信」相反的便是表裡不一,背信棄義,虛偽欺詐,不守信用,不負責任。如果乙個人經常失信,他就會失去朋友,在社會上很難立足。如果乙個社會缺失了誠信,人與人之間相互爾虞我詐,這個社會將是個可怕的社會。
誠信的缺失和信用危機,會成為制約人格完善和社會健康發展的嚴重隱患。繼承發揚守信的傳統價值觀,在當今社會顯得尤為迫切。
「信」還有一層意思是信仰、信念、信心。信仰是巨大的精神力量,人活著不能沒有信仰。古人說:
「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對自己、對他人、對經典、對未來都要有信心。**教中有「信者得救」的說法。
佛教中也說「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都強調了信心、信仰的重要性。
「達」,是成就的意思。誠信的人,有信仰的人,對未來有信心的人能為成就家業、事業、道業打下紮實的基礎。
「仁、義、禮、智、信」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具有歷久彌新的精神價值。在大力弘揚主流價值觀,加強道德建設的今天,「仁、義、禮、智、信」的價值理念值得大力弘揚。
孔子的義利論對我們現代人有什麼意義
孔子的經濟 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 見利思義 的義利觀與 富民 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孔子所謂 義 是一種社會道德規範,利 指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謀求。在 義 利 兩者的關係上,孔子把 義 擺在首要地位。他說 見利思義 要求人們在物質利益的面前,首先應該考慮怎樣符合 義...
所謂「三綱五常」中的「五常」是什麼意思!
五常 是指 仁 義 禮 智 信 仁就是寬厚,義就是正直,禮就是謙讓,智就是才能,信就是誠實。孟子提出 仁 義 禮 智 董仲舒擴充為 仁 義 禮 智 信 後稱 五常 這 五常 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仁,不僅是最基本的 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標準。以仁為核心形成...
現代人結婚的動力是什麼?什麼年齡結婚最好?感情煩惱
主要是心理與傳統觀念傳宗接代的需求吧,當然生理上的就不說了,說結婚主要目的。什麼年齡得看你的家庭條件跟你自己對工作或生活者想法,乙個思考方向不詳說。當然這是建立在你沒有物件的條件上 有物件而且雙方確實都經過磨合,確實合適 結婚當然越早越好啊 法定年齡 父母也不反對 既然覺得可以結婚就不要考慮什麼時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