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的歷史

2021-03-05 08:00:07 字數 5144 閱讀 3640

1樓:嘉仁齋主人

高句麗,也簡稱高麗,是西漢到隋唐時期東北地區出現的乙個有重要影響的邊疆民族。周秦時期,高句麗的先人一直生活在東北地區。西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麗縣轄區內建立政權。

高句麗鼎盛時期其勢力範圍包括吉林東南部、遼河以東和朝鮮半島北部。公元668年,高句麗被唐王朝聯合朝鮮半島東南部的新羅所滅,在歷史上持續了705年之久。

高句麗是我國東北歷史上的少數民族政權

一、從高句麗民族起源看,我國學者大體上有穢貊說、夫余說、商人說、炎帝說等,但無論何種說法,都充分肯定高句麗民族先人的活動範圍在周秦之際就在我國東北地區之內。周武王克商以後,周人的勢力已超越今日東北的範圍。

二、從高句麗政權建立情況看,國內外學者大都認同西元前37年建都於紇公升骨,當時屬漢玄菟郡管轄範圍。高句麗政權先後臣屬於漢玄菟郡、遼東郡,不斷上表稱臣、朝貢。

三、自漢至唐,我國歷代王朝,包括**時期的各王朝都認為高句麗是邊疆民族政權。如唐太宗視高句麗地區為中國的傳統疆域,實現對高句麗的統一是完成「九瀛大定」的最後一項使命,這也是隋唐兩朝不惜傾全國之力完成統一高句麗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高句麗也沒有「自絕」於中國之外。高句麗給自己的定位一直都是**王朝的邊疆地方政權,主動和**王朝建立臣屬關係。正因為有著這樣的認識,所以在唐朝統一高句麗後,有一大批高句麗人不僅沒有對唐朝抱有「亡國」之恨,反而為維護唐朝的統一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五、從高句麗人的流向看,高句麗滅亡時,大多數都融入了漢族人群中。

西元前37年由夫余人朱蒙(又作鄒牟王)所建,起初建都於紇公升骨城(今中國遼寧省東部的桓仁滿族自治縣五女山城)。此地屬於中國漢朝的玄菟郡高句麗縣,具體是因為有此縣名才形成國名與民族名,還是因為先有高句麗人的形成才確定該縣名,目前尚有爭論。但高句麗國家最早淵源於中國漢朝郡縣範圍之內,是確鑿無疑的。

朱蒙建國後,沸流國(在今富爾江流域)來降。西元前32年,又發兵征服長白山東南(約在今朝鮮慈江道一帶)。西元前28年,再以武力攻滅北沃沮(今圖們江流域)。

瑠璃王(朱蒙子,名類利)時,因先受夫余、鮮卑攻擊,將王城由紇公升骨城遷國內城(今吉林省集安),又開始發兵侵梁貊(今太子河上游)。公元22年親率兵攻夫余,殺其王帶素,將來投的萬餘名夫余人安置國內。接著,公元26年又通過兼併蓋馬國(在今朝鮮狼林山脈地區),殺其國王,收其地為郡縣。

鄰近的句茶國王同年舉國來降。

5世紀末時朝鮮三國時代的版圖

公元53年,宮繼位(稱太祖大王,或曰國祖王),隔兩年攻取東沃沮(亦稱南沃沮,在今朝鮮咸鏡南、北道),後又攻取東涉(今朝鮮江原道)一部分地區,拓地至日本海,並迫使夫余稱臣納貢。為佔有人煙稠密、物產富庶的遼東地區,宮及以後諸王對遼東地區擴張,先後受到東漢王朝、公孫氏、曹魏、慕容氏的多次打擊,有幾次幾瀕臨滅亡。

313年,高句麗取回了原被漢朝統治的地方樂浪郡,但向南進一步的發展也受到強大阻力。369年發兵2萬侵百濟敗還,百濟於371年傾全國之力發兵北上,圍平壤城,故國原王(名斯由,亦曰釗)出城拒戰,中矢身亡。自宮以後至此約200年間,高句麗在發展中再度受挫。

為了重振基業,丘夫(小獸林王)繼位後,將其主要精力用於內政:倡導佛法,統一思想;再建學校。經過十餘年的治理,經濟有了發展,軍事實力增強。

384年伊連(故國壤王)為王,次年又開始向外發展。特別是談德(一名安,稱廣開土王,又名好太王)即位後,對新羅、百濟、夫余等鄰近民族和地區進行掠奪和兼併。公元427年,第20代王長壽王高巨連將都城遷徙到今**鮮境內的平壤地區。

隋朝建立後,由於高句麗對於隋朝的封貢關係的要求採取對抗態度,隋朝對高句麗進行大規模的軍事征伐,可是都失敗了。隋朝自身反而由於國內起義而滅亡。高句麗對於繼起的中國王朝唐朝仍然敵視,而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則以高句麗據有的「遼東」(當時的「遼東」的概念略同於漢朝四郡的範圍,即中國東北遼河以東地區以及朝鮮半島的北部)為「舊中國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決心將對高句麗的征伐作為中國統一戰爭的最後部分,但是,唐太宗的征討雖然重創了高句麗的國力,仍然沒有能夠實現滅亡高句麗或迫使其臣服的目標。

直到公元668年(中國唐高宗李治總章元年),高句麗在唐朝和新羅的夾擊之下滅亡,第27代國王寶藏王高藏被唐朝俘虜。

公元677年唐朝因為新羅和高句麗遺民的抗唐活動,安東都督府退移到新城(遼寧省撫順),把寶藏王冊封安東都督朝鮮王,統治高句麗遺民。公元681年寶藏王企圖復國。公元686唐朝把寶藏王之孫高寶元冊封朝鮮郡王,但沒有實現統治高句麗遺民。

大部分高句麗遺民經過抗唐戰爭建立渤海國。一部分成為唐朝的臣民(包括唐朝名將高仙芝的祖父),另外一部分融入新羅突厥。

唐朝在高句麗舊地設定了都督府,重新建立起中原王朝對遼東地區的統治,但是由於統治政策的失誤,新羅利用高句麗遺民的復國運動,以及唐朝西方出現了強敵吐蕃而不得不將戰略重點西移的原因,唐朝最終放棄了高句麗舊地大部分地區的統治,這一地區逐漸為新羅渤海和後來的王氏高麗王朝所侵奪。

2樓:力·金波

關於高句麗民族的起源,學術界一直眾說紛紜,從兩漢到隋唐,高句麗一直隸屬於中原王朝。

高句麗是我國東北的古代民族,關於其起源,歷史學界紛爭不斷,莫衷一是。

傳統的說法是,高句麗民族出自我國東北的穢貊族,穢貊人很早就生活在松花江流域。《詩經·大雅·韓奕》有「王錫韓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國,因以其伯」。這是周宣王將韓侯封到東北松花江流域的最好證明。

有人認為,西周初年,周成王營建洛邑之後召開諸侯大會,參加會議的東北高夷是高句麗族之源。也有學者根據高句麗王族出自北扶餘,而將夫余說成是高句麗的族源。還有學者根據先商出自幽燕之地,當大部分商人入主中原之後,餘部留在東北,成為東北少數民族的祖先,也就是成了高句麗人之源。

無論高句麗出自穢貊、高夷、扶餘,還是商人,都是古代東北民族,因此,認為高句麗是東北的古代民族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西元前108年,漢武帝在東北設玄菟、樂浪、臨屯、真番四郡進行管理,這是對東北地區實行郡縣行政管理之始。高句麗人居住在玄菟郡高句麗縣,活動區域大體上在今日渾江、鴨綠江流域。也就是說,至少在漢武帝時期,北方的高句麗已經成為漢代的編戶齊民了。

高句麗管理他們的戶口,負責徵稅、徵徭役,使用漢代鐵工具、兵器進行農業和漁獵生產。

西元前37年,高句麗人在漢**政權同意的情況下建立高句麗國,成為漢代北方的乙個少數民族的地方政權,由玄菟郡來管轄。作為漢朝的地方官,**通過玄菟郡賜給高句麗王漢官服飾、衣帽和儀仗。高句麗政權經歷了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始終是乙個地方政權。

中原政權更迭,皇帝變換,高句麗諸侯王的地位沒有變。高句麗人中一直流傳著卵生、鳥圖騰的傳說,與商周始祖降生說相似。壁畫中繪有伏羲、女媧、神農、黃帝和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神圖,使用漢字和漢晉貨幣。

他們身上打著「龍」的印記。

高句麗政權曾兩次遷都,承載其發展歷程的遺跡又儲存了多少?

高句麗政權存在了705年,先後兩次遷都,共有三座都城。第一座都城是紇公升骨城,在今遼寧省桓仁縣城附近,歷時40年。公元3年,遷都到國內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區內),以此為都長達425年。

公元427年又遷都至平壤城(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平壤)。建都平壤後的240年是高句麗走向衰落和滅亡的時期。公元668年,唐朝軍隊與新羅聯合滅掉了高句麗。

乙個存在長達七百餘年的王朝為何三次遷都,專家們深入研究後發現,第一次遷都的原因是國內城一帶山水深險,地宜五穀,又多麋鹿魚鱉之產,利於百姓生活,同時可以避免戰爭的威脅。第二次遷都,一方面是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的因素,另一方面則是高句麗向南發展的戰略使然。更重要的是,高句麗王璉被東晉安帝封為使持節都督營州諸軍事、征東將軍、高句麗王、樂浪公。

高句麗王作為晉的征東將軍,既要管理高句麗的事務,又要對東方諸國進行征討。原樂浪地區的首府平壤正是其行使正統職權的地方。

高句麗都城地區儲存著大量的文物遺跡,特別是集安國內城一帶,由於作都城的時間最長,又處在高句麗政權的改革發展時期,遺留下來的文物遺跡最多、最精美、最富特色。此次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高句麗王城、王陵和貴族墓葬有43處遺跡,其中集安有42處,桓仁有1處。

集安的國內城在市區兩側,南鄰鴨綠江,西靠通溝河,石砌方城,城垣周長2600多公尺,高處可達4公尺多,城門、排水設施及城內宮殿尚存遺跡,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城北2.5公里的山上雄踞著丸都山城,石砌城牆近7公里。

城內有望台、戍兵營房和宮殿遺址。一座平原城、一座山城相拱衛,形成了高句麗都城的建築格局。

集安國內城周圍現有8000餘座高句麗古墓。2023年,***將洞溝古墓群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有古墓11280多座,其中絕大多數是高句麗墓葬。其中一批大型的方壇階梯石室墓是高句麗王的陵墓。

被稱為「東方金字塔」的「將軍墳」是長壽王的陵墓,太王陵是好太王的陵墓,千秋墓是故國壤王的陵墓。此外還有一批古墓內繪有彩色壁畫,內容有墓主人居家宴飲、出行、禮佛、歌舞、百戲、山林狩獵、攻城、斬俘、戰爭等生活場景。也有伏羲、女媧、神農、黃帝、四神等神仙傳說的影象。

好太王碑更是高句麗人留下的文物精粹。方柱形碑高6.39公尺,幅寬1.

34公尺—2.00公尺。四面環刻漢字隸書碑文,原有1775字,現可辯識1600字左右。

其內容記載了高句麗建國傳說,前三王的傳承,好太王東征西討的功業等。碑文為漢晉文言書法,是研究高句麗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重要文字資料。經歷了2023年的風風雨雨,仍然完好地矗立在集安市東北4公里處。

盛極一時的高句麗人最終走向何處,高句麗人是朝鮮族的祖先嗎?

很久以前,民間就流傳著唐二主徵東或薛仁貴征東的故事。唐二主即唐太宗,薛仁貴則是唐初有名的軍事將領。唐太宗為了收復遼東,統一天下,征討蓋蘇文弒逆,援救新羅,曾三次出兵征討高句麗。

至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李、薛仁貴等率兵攻下平壤城,俘虜高句麗王高藏,高句麗滅亡。唐在高句麗故地設定9個都督府、42個州、100個縣,設安東都護府統轄,以左武衛將軍薛仁貴總兵鎮之。

高句麗在發展時期,擴張到遼河流域,南到朝鮮半島的漢江。滅國之前戶籍為69.75萬戶,人口近348.

5萬,其中包括大量的漢人、鮮卑人、契丹人、人、新羅人、百濟人。高句麗族人約17.2萬戶,86萬人左右。

這些高句麗人都到**去了呢?

據史書記載,唐朝曾兩次大規模遷徙高句麗貴族及有實力者到長安、江淮一帶,共有22萬多人;流入新羅地區18萬人左右;留在高句麗故地,即今日遼河以東地區近20萬人,朝鮮半島北部約6萬人;戰爭中死亡近20萬人。可以說,高句麗人主要進入中原和東北地區,同那裡的漢人相融合,一少部分留在朝鮮半島,同那裡的居民相融合。

需要說明的是,高句麗政權存在時,史書記載還稱其為高句驪、句麗、高麗。驪與麗相通,而句麗、高麗應該是高句麗的簡稱或簡寫。像如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大韓**簡稱南韓一樣。

可是高句麗滅亡250年後的公元918年,遼東人王建在開京建立高麗王朝。高句麗簡稱高麗與王建的高麗政權從時間上、地域上、王族姓氏上存在著根本區別,不應該混為一談。

這個**上有詳細說明

高句麗是什麼開始時候崛起的呢,高麗和高句麗是什麼關係?

建國 西元前37年 公元52年 據 三國史記 和 三國遺事 記載,西元前37年,扶餘王子朱蒙因與其他王子不和,逃離扶餘國到卒本扶餘,建立高句麗。一些學者認為高句麗早在西元前2世紀就已成立。高句麗 作為乙個西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詞就出現在 漢書 中。大多數的史籍認為高句麗建於西元前37年或西元前1世紀...

請問高句麗和高麗概念是一樣的嗎

不一樣。在歷史研究中,高句麗擁有廣袤的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 高麗則以朝鮮半島中南部為統治區,二者重合區域極少。高句麗,史書中記作 高句驪 簡稱 句麗 或 句驪 是西元前1世紀至7世紀時期生活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乙個古代民族。漢元帝建昭二年 西元前37年 扶餘人朱蒙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 今遼寧省新賓...

當年高句麗遺民是不是遷徙到雲南啦

當年高聚力移民是不是遷徙到雲南啦?如果是有一部分人到雲南也是可以的。當年高聚力移民已經遷徙到雲南附近了,但是現在的話他已經走出雲南分布到全國各地。當年高句麗明現在已經遷移到雲南了當年高句麗明現在已經遷移到雲南了 當年高句麗移民是遷徙到雲南。那個時候人民的流動性很大,有這種可能。當娘的高君麗移民是遷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