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終古copy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bai聲。
從古至今,高天上的
du白雲就一zhi直簇擁著這座城關,秋風將清脆dao的馬蹄聲吹散入這滾滾雲濤中。
原文:《潼關》
(清)譚嗣同
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解不平。
描寫長城壯觀景象的古詩有哪些?
2樓:耀光一坦格利安
秦築長城比鐵牢,蕃戎不敢過臨洮。《長城》【唐】汪遵漢家今上郡,秦塞古長城。《登長城》【唐】李益介馬渡龍堆,塗縈馬屢回。
《飲馬長城窟》【南北】沈約統漢烽西降戶營,黃沙白骨擁長城。《統漢烽下》【唐】李益雲雨一乖千萬里,長城秋月洞庭猿。《塞外月夜寄荊南熊侍御》【唐】武元衡一御瑤池駕,詎憶長城陰。
《詠飲馬應詔》【唐】楊師道塞門風稍急,長城水正寒。《紫騮馬》【唐】盧照鄰高闕銀為闕,長城玉作城。《雨雪曲》【唐】盧照鄰《登長城》全詩內容:
《登長城》【唐】李益
漢家今上郡,秦塞古長城。
有日雲長慘,無風沙自驚。
當今聖天子,不戰四夷平。
註釋:1全詩校:「一題作《塞下曲》。
」2漢家:借指唐朝。上郡:
即綏州,天寶元年改為上郡,治所在龍泉(今陝西綏德)。3古長城:指東接上郡,位於今陝西靖邊東北的秦長城。
4四夷: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古代指華夏族以外的各少數民族。
《長城》全詩內容:
《長城》【唐】汪遵
秦築長城比鐵牢,蕃戎不敢過臨洮。
雖然萬里連雲際,爭及堯階三尺高。
註釋: 1 蕃戎:指當時北方的匈奴等少數民族。2 臨洮:秦置縣名,在今甘肅省臨洮縣,毗鄰國境,是長城防線上的軍事重鎮。
賞析:這是一首詠史的七言絕句。作者在遊覽長城的過程中偶有所感,認為再強大的軍事武力。
也遠遠不如仁義道德的精神力量。空前強盛烜赫一時的秦王朝也不能和上古主修仁德的堯庭舜階相提並論。
3樓:畢良芹
秦築長成比鐵牢,蕃戎不敢過臨洮。
《長城》 (唐) 汪遵
譚嗣同在《潼關》中描寫山水的詩句是什麼?
4樓:h愛不絕跡
譚嗣同在《潼關》中描寫山水的詩句是: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原文:潼關
近代:譚嗣同
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賞析:這位英氣勃發的少年,騎馬登上半山間的潼關古道,傍山監河,乘興前進,任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西風吹散、吹遠,飛入滾滾的雲濤裡。大概從古到今,這巍峨的雄關就被白雲,團團簇擁著,一直不曾解圍吧?
偉大的壯觀還在更高更遠的地方。潼關地處陝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點,南鄰華山群峰,東望豫西平原。詩人立馬城關,眼見黃河從北面高原峽谷奔騰怒吼而來,到懸崖腳下猛然一轉彎,奔向平坦廣闊的原野,但氣勢卻不見緩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緊;而那連綿不斷的山峰,在關東並不怎樣惹眼,剛入潼關便突兀而起、聳入雲天,一座座爭奇斗險,唯恐自己顯得平庸!
自然,所謂大河「猶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黃河、華山的磅礴氣勢在詩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應,反映著這位少年詩人豪邁奔放的激情和衝決封建束縛、追求思想解放的願望,而這願望,這激情,同當時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變革圖強的社會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紀末葉,在我國歷史上,是乙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代,也是乙個民族精神空前高揚的時代。透過少年譚嗣同這首充滿浪漫主義精神的山水絕句,我們彷彿聽到乙個迅速臨近的新時代的腳步聲。
《潼關》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5樓:小白家裡小白
釋義:自古至今,高天的滾滾雲濤團團簇擁著這座城,一任獵獵秋風吹散了清脆的馬蹄聲。奔騰的黃河流入平坦廣闊的原野仍嫌受拘束,連綿的秦嶺山脈,進入潼關(以西)便再也不知何謂平坦。
原詩:《潼關》近現代:譚嗣同
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6樓:9點說史
全文意思:這位英氣勃發的少年,騎馬登上半山間的潼關古道,傍山監河,乘興前進,任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西風吹散、吹遠,飛入滾滾的雲濤裡。大概從古到今,這巍峨的潼關就被白雲,團團簇擁著,一直不曾解圍吧?
原文: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潼關》是近代詩人譚嗣同所作。
擴充套件資料
公元2023年秋,十四歲的譚嗣同(1865—1898),從湖南故鄉赴甘肅蘭州父親任所途中,經過陝西潼關,在這裡飽覽了一番北國山河的壯麗風采,故作此詩。
層次,前兩句「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寫潼關勢高,秋風急。高雲簇擁足見此關之高,氣勢雄偉;吹散馬蹄聲又覺秋風之大之急。
後兩句「河流大野猶嫌束」,寫黃河與山。黃河流入平原仍嫌束縛,進入潼關才真正見識了山的峭拔崢嶸。
寫景,氣勢巨集大,雄關、高山、黃河盡收筆端,筆力雄健遠逾一般少年。
情景交融。前兩句寫潼關之景,已含峻拔遠大之志。後兩句寫河嫌山束,山解不平,實際上是詩人自己衝破封建禁錮,追求思想解放的反映,是對變革圖強,中華崛起的渴望。
幾個關鍵字的理解:「流」是流淌而不是河流;「嫌」字用擬人手法,是黃河嫌束縛,亦是詩人嫌封建思想的來縛,把這種感受移情於黃河;「解」字是懂得明白之意,進入潼關才明白了什麼是山的高聳峻拔,曲折表達高奇的志向。
7樓:殤鈊誶
山坡羊·潼關懷古
元代: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譯文(華山的)山峰從四面八方會聚,(黃河的)波濤像發怒似的洶湧。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山河雄偉,地勢險要。遙望古都長安,陷於思索之中。
從秦漢宮遺址經過,引發無限傷感,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一朝興盛,百姓受苦;一朝滅亡,百姓依舊受苦。
創作背景
張養浩為官清廉,愛民如子。天曆二年(2023年),因關中旱災,被任命為陝西行台中丞以賑災民。他隱居後,決意不再涉仕途,但聽說重召他是為了賑濟陝西飢民,就不顧年事已高,毅然應命。
他命駕西秦過程中,親睹人民的深重災難,感慨嘆喟,憤憤不平、遂散盡家財,盡心盡力去救災,終因過分操勞而殉職。他死後,「關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張養浩傳》)。《山坡羊·潼關懷古》便寫於應召往關中的途中。
《元史·張養浩傳》說:「天曆二年,關中大旱,飢民相食,特拜張養浩為陝西行台中丞。登車就道,遇飢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
」張養浩在「關中大旱」之際寫下了這首《山坡羊》。
張養浩自幼才學過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獻書,被提拔,後任堂邑縣尹、監察御史等職,因評時政,得罪當權者被罷官,為避禍不得不隱姓埋名;後被召起,官至禮部尚書。50歲時辭官歸隱於濟南雲莊,關中旱災時被重新任命,趕赴陝西救賑災民。多年的宦海沉浮,讓他把功名富貴都參破,不再在意統治者對自己的評判;濟南雲莊的歸隱生活,不僅讓他欣賞禮讚自然的風光,更讓他體察民生之艱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讓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剛正不阿、仗義執言的性格,讓他有勇氣面對現實說出心中真實的想法。
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懷古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種憂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傾囊以賑災民,每撫膺痛哭,遂得病不起。」這是乙個有良知的讀書人真實的本性和真實的生活,也是當時社會所難得一見的。
元代的統治者對讀書人實行民族歧視政策,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2023年)才正式實行科舉取士制度,況且這種制度也是不公平的,這就造成下層讀書人在很大程度上對元統治者失去信心,對社會缺少責任感,所以同時期其他作家懷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時代地烙印:他們或感傷古王朝之覆,發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嘆古今之巨變,流露對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於歲月流逝,抒發個人沉淪不遇之憂情。惟有《潼關懷古》洋溢著沉重的滄桑感和時代感。
賞析此曲是張養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雲莊樂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寫下的懷古之作有七題九首,其中尤以《潼關懷古》韻味最為沉鬱,色彩最為濃重。
全曲分三層:第一層(頭三句),寫潼關雄偉險要的形勢。張養浩途經潼關,看到的是「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的景象。
這層描寫潼關壯景,生動形象。第一句寫重重疊疊的峰巒,潼關在重重山巒包圍之中,一「聚」字讓讀者眼前呈現出華山飛奔而來之勢、群山攢立之狀;因地勢險要,為古來兵家必爭之地。山本是靜止的,「如聚」化靜為動,乙個「聚」字表現了峰巒的眾多和動感。
第二句寫怒濤洶湧的黃河,潼關外黃河之水奔騰澎湃,一「怒」字讓讀者耳邊迴響千古不絕的滔滔水聲。黃河水是無生命的,而「如怒」則賦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乙個「怒」字,寫出了波濤的洶湧澎湃。「怒」字還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詩人弔古傷今而產生的滿腔悲憤之情。
為此景所動,第三句寫渲關位於群山重重包圍、黃河寒流其間那除隘之處。「山河表裡潼關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關之氣勢雄偉窺見一斑,如此險要之地,暗示潼關的險峻,乃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由此引發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層(四一七句),寫作者途徑潼關時的所見之感,主要寫從關中長安萬間宮闕化為廢墟而產生的深沉的感慨。第
四、五句點出作者遙望古都長安,憑弔古蹟,思緒萬千,激憤難平。「望西都,意躊躇」,寫作者駐馬遠望、感慨橫生的樣子。作家身處潼關,西望舊朝故都長安,西都」即長安,長安不僅是秦漢都城,魏、晉、隋、唐都建都長安。
作為六朝古都,當年是何等的繁華、昌盛。昔日的奢華早已灰飛煙滅不復存,只剩下一片殘垣斷壁的衰敗景象,不禁令詩人躊躕傷心。 曾經是好幾個朝代的都城,它的繁榮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過記載,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涼,萬千滋味湧上心頭,遙想當年,秦之阿房,漢之未央,規模巨集大,彌山縱谷,可如今崇麗之宮闕,寸瓦尺專皆蕩然無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務,他不禁感慨萬千。
第六、七句「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點出無限傷感的原因。「宮闕萬間都作了土」,便是這由盛到衰的過程的真實寫照,是令人「傷心」的。這一層看起來只是回顧歷史,而沒有直接提到戰爭,然而歷代改朝換代的戰爭的慘烈圖景觸目驚心。
在這裡概括了歷代帝業盛衰興亡的滄桑變化。這裡作者面對繁華過後的廢墟所發出的「傷心」實乃悲涼。為秦漢舊朝統治者悲涼,恐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三輔黃圖》:
「阿房宮,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宮未成而亡,始皇廣其宮,規恢三百餘裡。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輦道相屬,閣道通驪山八百餘裡。
」後來項羽引兵西屠咸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見《史記·項羽本紀》。故曰:
「阿房一炬」。) 這種局面是他們不曾想到的吧!同時亦為百姓悲涼,秦漢的一宮一闕都凝聚了天下無數百姓的血和汗,像秦漢王朝為彰顯乙個時代的輝煌,集國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築,但它卻隨著秦漢王朝的滅亡而化為焦土。
輝煌過去,隨即而來是朝代的變換,百姓在戰爭中苦不堪言。此情此景,讓作家沉重地說出第三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千古流傳的語句。
第三層(末四句),總寫作者沉痛的感慨:歷史上無論哪乙個朝代,它們興盛也罷,敗亡也罷,老百姓總是遭殃受苦。乙個朝代興起了,必定大興土木,修建奢華的宮殿,從而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乙個朝代滅亡了,在戰爭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他指出歷代王朝的或興或亡,帶給百姓的都是災禍和苦難。這是作者從歷代帝王的興亡史中概括出來的乙個結論。三層意思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思想越來越顯豁,感情越來越強烈,渾然形成一體。
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題的開拓和深化。如果這首曲子的曲意僅僅停留在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上,那麼它僅僅宣揚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與其它懷古詩(與《洛陽懷古》「功,也不久長!
名,也不久長!」 陳草庵《山坡羊 嘆世》「興,也任他;亡,也任他。」 《驪山懷古》「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
」趙慶善《長安懷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楊慎《臨江仙》「是非成敗轉頭空」)的主題並無多大區別。在否定歷史的同時,也否定了積極有為的人生態度。
正因為最後兩句就使得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題材的其它作品。這首曲可貴之處在於它有深切的人文關懷,有對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與關懷。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滅亡之際戰亂頻仍,民不聊生。「興,百姓苦」的原因則是:
王朝之「興」必大興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興起時,築長城,開馳道,造官室,勞役繁重,百姓受盡了苦。「興,百姓苦」一句,發人所未發,深刻而警策。
興則大興土木,亡則兵禍鏈結,不論「興」、「亡」受苦的都是百姓。歸納總結:這首小令語言精練,形象鮮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個元散曲中的優秀作品。
《潼關懷古》中對歷史的概括,顯指元代現實生活:懷古實乃傷今,沉重實乃責任。這種複雜的感情要結合作家的生平經歷才能理解。
張養浩特殊的仕途經歷,決定了他的懷古散曲中有一種參破功名富貴的思想,《驪山懷古》中寫到「贏,都做了土;輸,都做了土。」 《洛陽懷古》中寫到「功,也不長;名,也不長。」 《北邙山懷古》中寫到「便是君,也喚不應;便是臣,也喚不應。
」這些曲中張養浩把勝負之數、功名之分、生死之際,看成了毫無差別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說富貴無常、人生如夢。只有《潼關懷古》以難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會裡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寫法上,作者採用的是層層深入的方式,由寫景而懷古,再引發議論,將蒼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辭的議論三者完美結合,讓這首小令有了強烈的感染力。字裡行間中充滿著歷史的滄桑感和時代感,既有懷古詩的特色,又有與眾不同的沉鬱風格。
從作品內容、作家其他懷古作品、同時期其他作家懷古作品三個層面上看,《山坡羊·潼關懷古》都表現為 乙份難得的沉重。
《望廬山瀑布》中描寫瀑布壯觀景象的詩句是哪一句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千。好像是這句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望廬山瀑布 中描寫瀑布壯觀景象的詩句是哪一句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我肯定是這個,我們語文老師講過。給我個贊吧!謝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中描寫瀑布壯觀景象的詩句是哪一句 不知你說的是哪首,所以 李白 ...
古詩中有哪些描寫帶顏色的詩句,古詩中有哪些描寫美麗風景的詩句?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古詩中有哪些描寫美麗風景的詩句?1 春 思 唐 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2 春望 唐 ...
有關長江的古詩,古詩中描寫長江的詩句
關於長江的古詩如下 春別曲 唐代 張籍。長江春水綠堪染,蓮葉出水大如錢。江頭橘樹君自種,那不長系木蘭船。卜運算元 我住長江頭 宋 李之儀。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早發白帝城 唐 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