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詩中第三句不押韻,古詩的第三句是不是一定不可以押韻

2021-03-04 09:01:25 字數 3923 閱讀 8489

1樓:聽落葉的悲傷名

不僅抄是第三句,第五句和第七句也不押韻. 原由是:律詩以兩句為一聯,這一聯才算是完整的一句,也就是說奇數句必須與後面的偶數句相加才算是一句,押韻是指完整句子句尾的字,所以,奇數句不用押韻.

另外,不像今天所說的押韻,可以不管聲調,只要韻母相同即可.律詩的押韻,必須聲調一致,即平聲押平聲、仄聲押仄聲.不允許平仄通押.

而一聯中上下句子中的用字是平仄相對的,也就是說,第三句的最後乙個字平仄,必與第四句最後乙個字平仄是相反的.平仄不同是無法押韻的.第五句第七句也是如此.

唯獨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古詩的第三句是不是一定不可以押韻

2樓:匿名使用者

不僅抄是第三句,第五句和第襲七句也不押韻。

原由是:律詩以兩句為一聯,這一聯才算是完整的一句,也就是說奇數句必須與後面的偶數句相加才算是一句,押韻是指完整句子句尾的字,所以,奇數句不用押韻。另外,不像今天所說的押韻,可以不管聲調,只要韻母相同即可。

律詩的押韻,必須聲調一致,即平聲押平聲、仄聲押仄聲。不允許平仄通押,而一聯中上下句子中的用字是平仄相對的,也就是說,第三句的最後乙個字平仄,必與第四句最後乙個字平仄是相反的。平仄不同是無法押韻的。

第五句第七句也是如此。唯獨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供參考。

古詩押韻規則

3樓:匿名使用者

什麼叫「押韻」?

在「韻文」裡,用同乙個「韻」的字放在句尾,使之產生一種聲音回環的和諧感,這就叫「押韻」。由於押韻的字放在句末,所以又叫「韻腳」。押韻時可以每句都用(指句號,含嘆號、問號,為一句),也可以連分句也用韻,還可以隔句或隔幾句才用韻。

這叫押韻方式,或稱「韻律」。

韻的和諧程度是構成的條件的差異而不同造成的。如果主要母音與韻尾(指有韻尾的字)完全相同,就是最和諧、最嚴格的韻;如果主要母音不同,只是接近,那就是較寬的韻(如:「門」men、「心」xin,);如果不同程度更大,連韻尾也不同,那就是「通韻」,也就是更寬的韻(一般用在散文押韻是在詩文中,把同韻字放在不同句子的相同位置上,一般把韻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韻腳。

句子押韻,不僅便於吟誦和記憶,更使作品具有節奏、聲調諧和之美。 例子(1):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中)。

4樓:匿名使用者

1.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押韻。

2.押韻是指在特定的文體裡,在某些句子的一定位置上使用同韻的字。押韻的文體稱韻文,詩歌是最常見的韻文。

從《詩經》到後代的詩詞,差不多沒有不押韻的。民歌也沒有不押韻的。在北方戲曲中,韻又叫轍,押韻叫合轍。

3.一首詩有沒有韻,是一般人都覺察得出來的。至於要說明什麼是韻,那卻不太簡單。

但是,今天我們有了漢語拼音字母,對於韻的概念還是容易說明的。 一般認識:詩詞中所謂韻,大致等於漢語拼音中所謂的韻母。

大家知道,乙個漢字用拼音字母拼起來,一般都有聲母,有韻母。例如「公」字拼成gōng,其中 g是聲母,ōng 是韻母。聲母總是在前面的,韻母總是在後面的。

我們再看「東」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聰」cōng等,它們的韻母都是ong,所以它們是同韻字。準確認識:韻」與「韻母」不同,韻指韻母中不包括韻頭的部分,古代的時候韻還包括聲調的成分,同韻的字必須同聲調。

韻頭是指複韻母中韻腹前面的母音,一般由高母音充當,發音不響亮。普通話中有i、u 、ü[y]三個韻頭。 韻腹是指複韻母中開口度最大、發音最響亮的母音,也叫主要母音。

如ua[ua]中的a、ei[ei]中的e、iou[iou]中的o。 韻腹前面的母音是韻頭,韻腹後面的母音或子音是韻尾。 韻尾指複韻母中韻腹後面的母音或子音。

普通話中有n[n]、ng[?]兩個子音韻尾和i、u兩個母音韻尾。如ei[ei]中的i、iao[iɑu]中的u、an[an]中的n、ing[ing]中的ng。

4.凡是同韻的字都可以押韻。所謂押韻,就是把同韻的兩個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

一般總是把韻放在句尾(押韻的位置一般在句子的末一字),所以又叫「韻腳」。試看下面乙個例子:書湖陰先生壁 [宋]王安石茅簷常掃淨無苔(tái),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lái)。 這裡「苔」、「栽」和「來」押韻,因為它們的韻母都是ai。繞字不押韻,因為「繞」字拼起來是rào,它的韻母是 ao,跟「苔」、「栽」、「來」不是同韻字。

依照詩律,象這樣的四句詩,第三句是不押韻的。 在拼音中,a、e、o的前面可能還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這種i、u、ü 叫做韻頭,不同韻頭的字也算是同韻字,也可以押韻。

例如:四時田園雜興 [宋]范成大晝出耘田夜績麻(má),村莊兒女各當家(jiā)。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guā) 「麻」、「家」、「瓜」的韻母是 a、ia、ua。

韻母雖不完全相同,但它們是同韻字,押起韻來是同樣諧和的。練習:春眠不覺曉,(xiǎo) 處處聞啼鳥。

(niǎo)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shǎo) 分析:曉、鳥、少字押韻,因為它們的韻母都是「ǎo」,而第二句中「聲」字沒有押韻。

依照詩律,像這樣的四句詩,第三句是不押韻的。第一句則可押可不押。 4.

押韻的目的是為了聲韻的諧和。同類的樂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複,這就構成了聲音回環的美。但是,為什麼當我們讀古人的詩的時候,常常覺得它們的韻並不十分諧和,甚至很不諧和呢?

這是因為時代不同的緣故。語言發展了,語音起了變化,我們拿現代的語音去讀它們,自然不能完全適合了。例如:

山 行 [唐]杜牧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去深處有人家(jiā)。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huā)。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韻字,但是,唐代「斜」字讀xiá(s 讀濁音),和現代上海「斜」字的讀音一樣。

因此,在當時是諧和的。又如:江面曲 [唐]李益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qī)。

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ér)。在這首詩裡,「朝」和「兒」是押韻的,按今天的普通話去讀,qī和ér就不能算押韻了。如果按上海的白話音念「兒」字,念象ní音(這個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諧和了。

今天我們當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讀古人的詩,不過我們應該明白這個道理,才不至於懷疑古人所押的韻是不諧和的。 古人押韻是依照韻書的。古人所謂「官韻」,就是朝廷頒布的韻書。

這種韻書,在唐代,和口語還是基本上一致的,仿照韻書押韻,也是較合理的。宋代以後,語音變化較大,詩人們仍舊依照韻書來押韻,那就變為不合理的了。今天我們如果寫舊詩,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韻書來押韻。

不過,當我們讀古人的詩的時候,卻又應該知道古人的詩韻。

三、現代詩歌古人的詩都是依照韻書來寫的。但由於歲月久遠,今古語音變化較大,再按古人的韻書來寫詩,就變得不再合適了,而且弄不好,會造成彆扭的感覺。所以我們今天寫詩只要按照普通話的韻腳來使用就可以了。

現代押韻一般不考慮聲母、聲調和韻頭,也不要求韻腹、韻尾完全相同,在韻的歸併上,相同、相近的韻母經常可以一起押韻,可歸為乙個韻。例如:像園中的韭菜,不要割,(e)/讓它綠綠地長著 (e)/像谷底的泉水,不要斷,/讓它淡淡地淌著 (e)/像枝頭的青果,不要摘,/讓它靜靜地掛著 (e)/也許,人總有那麼一點,/想忘又不能忘,想說又不能說 (uo)/像怯光的蝙蝠,/扇翅於黃昏的角落。

(uo) e同uo發音相近,可以押韻。

四、十三轍與十八韻 轍也是韻的意思,將同韻的字歸併在一起,就形成乙個乙個的韻,宋代的《廣韻》分為206韻,明清以來的白話講唱文學則分為「十三轍」,現代人使用的十八韻則是根據黎錦熙等編的《中華新韻》,現在做詩押韻一般根據現代語音,按十三轍或十八韻押韻,而作舊體詩則要根據古代的韻書來押韻。

5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說,先懂平仄,最好的辦法,僅供參考,背詩,當你把全唐詩搞定時,你就是想不懂壓韻都不行

6樓:匿名使用者

律詩格律

絕句格律

古詩詞中詠季節的名句有很多,請收集三句詠夏或春的古詩句,註明作者與出處,並體會它們的妙處

春日宋代 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小池宋代 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夏日山中 唐代 李白 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喜晴宋代 范成大 窗間梅熟落蒂,牆下筍成出林。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

求三句寫花的古詩文,並指出詩文中的花的個性

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 堅強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頑皮,靈動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熱情 親 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希望採納或者好評!謝謝.寫出三句寫花的古詩文,並指出文中的花的個性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富貴 從來不著水,清淨本因心 清新脫俗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

北京的春節選文第三句話突出了燈籠什麼多

第三句是 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有的是玻璃的,有並尺槐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紗燈,有的絕友是冰燈,還有用麥苗做成一兩困脊條碧綠的長龍 這句話突出了燈籠種類多。北京的春節閱讀答案 沒聽說過,哪個作業本兒上的 孩子們歡喜,大人們也忙亂。他們必須預備過年吃的 喝的 穿的 用的,好在新年時顯出永珍更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