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衙門縣官辦完案之後都要思考的堂叫什麼堂

2021-03-04 09:00:56 字數 5789 閱讀 4960

1樓:匿名使用者

衙門裡長官辦公的地方叫廳堂,長官手下的辦事人員的辦公室就只能降低級別,叫「房」、「廨」等等。

古縣衙大堂、二堂、三堂作用分別是什麼

2樓:踏雪一無痕

一堂,即正堂,或稱「大堂」和「公堂」,是訴訟、審訊的場所。

正堂後面為二堂,曾名「印堂」、「鳴琴」和「致遠」,是議事辦公和會客的地方。

再後為三堂,是縣令與眷屬的內宅正寢。

古時候縣衙除了縣官辦公,是否是縣官居住場所?審案是縣令審嗎?縣尉負責審案嗎?

3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的縣衙就像現在縣**大院。就是辦公的地方。縣令就像現在的縣長一樣。

住在自己家裡。審案的問題,我不確定。一般應該是由縣尉來辦吧,因為他相當於公安局長。

如果事情比較大,可以是縣令親自過問。這個不太確定。可以查一查資料。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縣衙審案的時候為什麼堂上衙役要喊「威武」,這裡的「威武」是什麼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威武」是從北宋開始有的.其實也沒有什麼含義就是體現一下朝庭的威武再者就是讓犯人從心裡發慌然後把事實交待出來.

5樓:匿名使用者

大堂是個莊嚴肅穆的地方,喊威武能體現司法的莊重,同時告訴堂上堂下的人認真對待!

6樓:匿名使用者

起震懾百姓和罪犯的作用,同時擊潰犯人心理防線。

古代縣衙的大堂的具體細節情況誰能介紹下啊?

7樓:梁親王

**人人網,以平遙縣衙為例

平遙縣歷史悠久,早在秦漢實行郡縣制時,就設立了縣治,時稱平陶,隸屬於太原郡。北魏時因避太武帝拓跋燾的名諱,改稱平遙,隸屬於西河郡,明清時期隸屬於汾州府。

平遙有了縣的建制以後,就有了它的政權機構一縣衙署,但早期的衙署舊址已無處尋覓,現存的是元、明、清時期的平遙縣衙署。現存平遙衙署同城隍廟以南大街為軸線對稱設定,位居西面。初建於元至正六年(2023年),明洪武三年(2023年)由當時署理平遙縣事的主簿孫在明主持重建,至今已六百多年,占地26000平方公尺。

衙署大門西側建有申明亭。這是明洪武五年,明太祖朱元璋詔令全國各縣修建的 ,凡民間婚姻、田產、地基、鬥毆等糾紛,須先在申明亭調解,由各里的里長及縣衙的有關吏員,在此對雙方糾紛曉之以利害,說服雙方讓步,妥善解決。少數經調解無效者 , 可擬狀擊鼓,由知縣公升堂審理,判決。

雖說申明亭規模不大,但它是明朝初年對封建法制訴訟程式的一項改革和創新,解決了千百年來知縣整天被各種雞毛蒜皮官司困攏,而難以用較多的精力謀一縣治理的弊病。即使申明亭中不能調處解決的官司,在場吏員已對事情梗概有所了解,轉給知縣,審判時就快捷多了,這也是提高**辦事效率的一項有效措施,對今天仍有借鑑之意。

儀門縣衙的第二道門叫「儀門」,顧名思義即「禮儀之門」,建於明萬曆四十七年,是一座強化禮制的建築物。中國自古就是乙個禮儀之邦,按照儒家倫理,社會各階層的人各有自己的位置,禮制是絲毫馬虎不得的。在衙署中出入門庭也必須遵循「禮制」,儀門通常是關閉不開的,只有在知縣上任,恭迎上賓,或者有重大慶典活動時才可以開啟,以示隆重。

儀門兩側有東西兩個角門,東為上首,故東角門稱為「人門」,也叫「 喜門 」, 是供知縣平常出入的 ,而西角門則稱為「鬼門」,也叫「絕門」,通常也是關閉不開的,只有在提審人犯,押解死囚赴刑才開,且死囚必須走鬼門。

儀門是縣衙署中最為高大雄偉的一座門,立於兩層**台階之上,青牆灰瓦,烏梁朱門,上有黃銅大釘,足以顯示其威嚴莊重之儀。由於官府均為紅漆大門,於是朱門便成為官府的代名詞,成為封建上流社會的象徵,儀門門外有聯曰:

門外四時春和風甘雨

案內三尺法烈日嚴霜

此聯通過對比反襯出衙門內外氛圍的天壤之別。「四時春」「和風甘雨」意味著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若沒有「案內三尺法 」、「烈日嚴霜」、"除暴安良"又怎會有百姓的安居樂業?

儀門內側也懸一聯曰:

百載煙雲歸咫尺

一暑風雨話滄桑

此聯以煙雲、風雨比喻世道變遷,官海沉浮,告訴我們通過對縣衙的研究,可以小見大,透視到我國古代社會的社會風貌。

大堂大堂上書「親民堂」坐北朝南,高聳威嚴,在建築上是縣衙署中最為巨集偉的,在職能上也是最為重要的,全縣所有的大案、要案、**都要在這裡審理,大堂為五楹廳堂,中間為三楹公堂,公堂楹柱上懸有一聯曰:

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一縣之長,官雖不大,但畢竟是一方百姓所仰仗的父母官。因此,知縣的優劣直接影響黎民百姓存亡,關係國家興衰 。所以,歷代朝廷十分重視縣官的任命選擇,**的任用,有著十分嚴格的規定。

首先,是「別流品」,即**必須出身清白,凡娼、優、隸、子孫均不准入仕;其次,是「觀聲音」,即品貌端正,言談流利,身體健康。此外,還有「核事故」「論資考」「定期限」「密迴避」「驗文憑」等。每一條都嚴之又嚴,從中不難看出封建統治者制法的嚴密性。

大堂內,正中屏風上繪有山水朝陽圖,山正、水清、日明,即「清正廉明」,這與宮閣上方所懸匾額「明鏡高懸」可謂異曲同工,意即告訴百姓本知縣辦案公正、廉明。「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這正是身為一任知縣所應有的品格和氣度。

屏前高出地面約一尺的地方稱作「臺」,台上四根柱子圍成的空間稱作「官閣」,是知縣審案時所在的地方 ,由於官閣四面通風 ,冬天斷案時,通常在台上的案下放一火爐,以供知縣取暖 ,所以官閣又稱為「暖閣」。案上通常置文房四寶、令籤筒、驚堂木等公升堂用品。案的旁邊有一木架,上置官印及委任狀。

官閣頂蓬上繪有三十六仙鶴朝日圖,象徵皇權一統,四海歸一。

大堂內東西兩側分別是錢糧庫和武備庫,戶房收集的田賦丁銀除上交外,地方還要留存一部分,供地方日常開支及災荒年間賑災濟荒,這些開支銀兩及帳冊均存放在錢糧庫,由縣丞負責,其職能相當於今天的財務室,西側的武備庫 ,是存放公升堂時所用的刑具和部分兵器。以及縣衙所有兵器刑具清單的地方,平常典吏負責管理。

宅門二堂與大堂由一道院門隔開, 這道院門稱作「宅門」,宅門是通入內宅的咽喉之地,兩旁設有「門子房」,是看門人的住所,「門子」日夜輪流值班,閒人免進。門子房既是傳達室,也是保衛科。門子雖地位低賤,但卻是知縣親信,知縣手中有權,難免有人情相求,但若想見知縣,必須由門子通稟,門子雖然年俸僅有六兩,但許多來訪者為求方便,常對其行行賄賂,否則,在這裡就吃了閉門羹,連知縣的面都見不上,就別提辦事了。

正所謂「縣官不如現管」,這就是現代人所講的「走門子」的歷史淵源。

二堂穿過宅門,有一道屏門,由四扇轉扇門組成。跟儀門一樣,只有在重大慶典活動時才開 ,平時用於擋隔人們視線 ,屏門上原先繪有秦叔寶,尉遲恭二門神像以鎮宅避邪。

穿過屏門便是二堂,二堂外懸一聯。曰:

與百姓有緣才來到此

期寸心無愧不負斯民

其意不言自明,但值得注意的是下聯的「愧」字少一點,而「民」字多一點,意即對百姓要少一點「愧」,巧妙的寓意是中國文字所特有的,它從另乙個側面反映出中國人交流思想,表達感情的乙個特點--含蓄。

二堂是知縣的日常辦公室,知縣每天除上午公升大堂理事外,多在二堂辦公,處理日常公務,個別召見下級,小範圍研究工作。除此之外,多數的民事案件也常在這裡審理。這是因為民事案件的審理不需要大堂的森嚴氣氛。

二堂正中屏風上繪有「松鶴延年圖」,這與大堂的「山水朝陽圖」相比,無疑多了幾分生活氣息,案上的令籤也與大堂不同,只有黑色而沒有紅色,表明在二堂一般不判處死刑 ,屏風上方懸有匾額「 思補堂」,原稱「退思堂」,均為退思補過之意。知縣坐在堂上,抬頭便可見對面屏門上所懸「天理、國法、人情」六個大字,這六個字提醒知縣斷案時要權衡三者,做到合法,合理又合情。

明清時期,民刑案件的審理是分開的,刑事案件在大堂審理,民事案件則在二堂。在二堂斷案時,知縣通常是給原、被告講一些三綱五常之類的內容,用這些封建倫理道德來教育他們,從而達到化解糾紛的目的,一般很少動用刑罰,除非當事人執迷不悟,頑固不化,單靠說教不能解決問題才用刑。

內宅穿過二堂,便到了知縣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內宅,內宅所懸匾額為「勤慎堂」, 這是由於古代作為乙個好知縣的標準是清正 、勤快、謹慎,「清」字是為官之本,是眾所周知的身為一官的基本準則,所以不需寫出來,加之,清初大興***,「清」字又是國號,所以後人慎用「清」字。由於一些涉密的案件也在內宅審理,故老百姓也稱為「三堂」。內宅所懸楹聯為:

治賦有常經勿施小恩忘大體

馭官無制法但存公道去私情

意思說做官有做官的原則,不要為了一些小恩小惠忘了基本原則,要「存公道去私情」。雖然匾額中「勤慎堂」將「清」字略去,但在這副對聯中卻含蓄地表達了這一點,可見「清」是身為一官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忘卻的。

明清兩代,知縣須在500裡以外異地當官,朝廷制度森嚴,知縣不許攜帶家眷,知縣家屬也不許來探望,加之交通不便,知縣一年四季辛勞在任上。只有每年臘月二十至次年正月二十為封印期,為知縣的乙個月假期,知縣方可以回家,由縣丞、主簿、典吏等處理縣衙日常事務。

內宅東西廂房為客房,有上級蒞臨或同窗同科誼友來訪,可做留宿之所。

大仙樓平遙縣衙署中軸線上的最後建築是大仙樓,這是其它縣衙所沒有的.大仙樓是平遙縣衙署中唯一的元代建築,始建於元至正六年,歷次的重修;擴建都很少動這裡,以至使這裡地勢最低,然而建築卻是衙署中最高的,而且保持了初建時的格局。

樓下東屋是衙署的廚房,根據漢族居所建築風水學"坎主震燦巽門",都把廚房建在東面。西房是炊管人員的住房。正房是北方的特色建築窯,窯冬暖夏涼,這裡是知縣用餐的地方。

正窯門外懸掛一聯,曰:

柴公尺油鹽醬醋茶除卻神仙少不得

孝悌忠信禮義廉無有銅錢可做來

柴公尺油鹽醬醋茶是除了神仙每乙個凡夫俗子所離不了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朱子八德"是宋**學家、思想家朱熹提出的做人的基本品德。

大仙樓上供奉著守印大仙,據民間傳說,守印大仙就是狐仙,知縣為求得仕途平安,將其奉為「守印大仙」虔誠供奉於此.大仙樓外的楹聯是:

名場似奕無同局

吏道如詩有別裁

做官尤如下棋,要勤動腦,慎動手,一著不慎,滿盤皆輸,一勤一慎,這也正是內宅「勤慎堂」匾中所蘊含的為官之道。「奕無同局」「詩有別裁」,即「治賦無常經」為官者必須能夠駕馭各種不同的局面,無制法可循。可以看出做官也是一門學問,需用心去體會其中的奧妙。

糧廳花廳以南為糧廳,是縣衙儲存糧食的地方,糧廳旁還有磨房,原先有一座大石磨,用來加工糧食,這些工作在當時都是由壯班衙役幹的,糧廳前有一棵古槐高聳入雲,據說是元代的,據今已有六七百年歷史。

六房「吏」「戶」「禮」「工」「刑」「兵」六房位於大堂東西兩側,「吏」「戶」「禮」居東,「兵」「刑」「工』居西,它們分別與東邊的錢糧庫和西邊的武備庫這兩庫房合稱「東司」和「西司」。

東庫房由縣丞(正八品)分管,西庫房由典吏(從八品)分管,六房的正職稱「經承」,副職稱「管年」。其中,吏房管理縣所屬吏員的公升遷調補,下委任狀,負責登記本縣進士 ,舉人副榜封爵等,其職能相當於「 人事局」,戶房又稱「戶糧房」,主管全縣徵糧納稅折成銀兩押解上繳朝廷國庫,遇災荒之年還辦理賑災放糧事宜,戶房的「經承」又習慣稱「錢穀師爺」,戶房相當於今天的「糧食局」。禮房主要管理儒學、教育、慶典、祭祀等,科舉考試時協助知縣教諭,組織童生應試,監場、發放試卷,操辦各種慶典,主管知縣出巡、儀衛、鼓樂。

兵房主管全縣徵集兵丁、馬匹、訓練兵卒,向上級輸送兵員,驛站、鋪兵、城防 、剿匪等均屬兵房管轄之事 。刑房主管本縣民刑案件 , 其手下有管年、幫助、劊子手、獄卒、仵僕等。工房主管全縣蠶桑、織造、修築公署、城防、庵觀、廟、塔、興修水利、鑄造銀兩、鑄造槍炮器械、雕刻塑造、銷毀假幣等。

六房各司其職,同時由知縣統籌管理,決策權在知縣,而執行權在六房,可謂「議行分開」。

風雅臺風雅臺:戲台的匾額《風雅臺》於清道光二十七年平遙知縣德蔭在戲台復修時所立,古代修廟宇,都有戲台相對,意在供神唱戲,保佑一方平安。

楹聯:讚侯擬律魏相爭諫擬爭系國家天下

包公升堂海瑞罷官公升罷念百姓黎民

獻亭獻亭:是知縣僚屬跪拜贊阝侯時陳設祭品之所,也是觀戲亭

楹聯:不求當道稱能吏

願共斯民做好人

「能吏」是指才華,「好人」是指品行,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傳統重視「修德」的思想。

古代的法院叫什麼?法司衙門又是什麼

古代法院沿革 中國古代類似今天法院的機構最早叫什麼稱謂,史無可考。據後人的研究,一般認為夏 商 週三代稱 司寇 這與古人所說的 刑起於兵 關係密切。司寇 兩字的本意是 負責抵禦外來侵略 管理曰 司 外敵曰 寇 例如日本入侵中國者稱之為日寇 三代的司法官稱皆與軍旅有關,也印證了 兵刑同源 這一古人的判...

為什麼古代的衙門裡都立有「肅靜,迴避」的牌子

士,農,工,商。士處第一 而為官著為士多也!為官著 常常自擬不是普通人!自擬乃天生貴族!高傲 驕橫!而出現那些 迴避!肅靜!等隻類的話 來提高自己的身份 地位 隻類!古代衙門喊的 威武 是什麼意思怎麼來的 這是審案的流程 堂威 之一。中國古代的司法制度規定,審案時要喝堂威 拍驚堂木 樹 迴避 和 肅...

故事中有關衙門的術語是什麼,中國古代各級衙門的建築圖紙

牙門 本來 衙門 一詞就是從 牙門 的叫法演變來的 牙門 是古代軍事用語,是軍旅營門的別稱。中國古代各級衙門的建築圖紙 中國古代的衙門,總給人一種神秘和陰森的感覺。或者說,權力的掌控者原本就希望通過這種高高在上的威儀從精神上恫嚇或 自己治下的子民,以示皇恩浩蕩下的威嚴與秩序。中國封建司法司法制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