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止水靜心而安,「心若幽蘭,靜如止水」出自哪裡?

2021-03-04 09:00:38 字數 5363 閱讀 1809

1樓:曼海鋒林

心如止來水 〖解釋〗形容自

心境平靜,毫無雜念。

〖出處〗唐·白居易《祭李侍郎文》:「浩浩世途,是非同軌;齒牙相軋,波瀾四起。公獨何人,心如止水;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 無欲則剛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是林則徐的之理名言,...

2樓:匿名使用者

要做到心靜如水首先需要思量世間萬物皆是隨規律而變化,無對錯,無是非.生在人世,其實很多事情都只是過眼雲煙,無需在意,保持這種狀態,則自然心如明鏡.

「心若幽蘭,靜如止水」出自**?

3樓:一天幸運召喚師

「心若幽蘭bai

,靜如du止zhi水」出自大冰的《阿彌陀佛dao麼麼噠》。回

心若幽蘭,靜如止水,讀音【xī答n ruòyōu lán,jìng rú zhǐ shuǐ】

釋義:「心若幽蘭,靜如止水」指心境如空山幽谷裡的蘭花,清新而高潔,孤芳自賞,心境就像「明鏡」一樣,沒有任何的雜念。同時,也不會被任何的外事和外物所驚擾。

造句:1、乙個人若能心若幽蘭,靜如止水,那他一定是個傑出的人。

2、心若幽蘭,靜如止水是一種境界,平常人往往難以到達。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是什麼意思?

4樓:縱橫豎屏

意思是: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

在道家學說裡,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鉅則洶湧;與人無爭且又容納萬物。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人生之道,莫過於此。

5樓:夢裡心落

【意思】最高的善像水。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

【出自】《諸子喻山水》

【作者】先秦:先秦諸子

【節選】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第八章

【翻譯】

最高的善像水。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水性接近於道理。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樣安于卑下,善於保持沉靜,存心要像水一樣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樣相親,善於講究仁義,說話要像水一樣,善於遵守信用,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為要像水那樣待機而動。正因為與萬物無爭,所以才沒有過失。

【賞析】

1、把水視為「道」之化身,歌頌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默默奉獻的精神。

2、從江海善於處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成為百川之王的角度,申述「謙下不爭」的主張。

3、從水性「柔弱」與「威猛」並存的角度,揭示水性的兩重性,並從「弱之勝強,柔之勝剛」的角度,表達老聃為政「貴柔」的主張。

6樓:匿名使用者

白話《道德經》第八章

第八章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是老子用我們常見的「水」來比喻「上善」,也就是玄牝之德,說:最好的善就象水一樣。

為什麼象水呢?老子說:水的善就在於既能夠利益萬物,又不爭功,而且還會願意呆在所有人都不願意去的地方——低賤之地,因為唯有這裡才會有最需要幫助的人,高處的人相對來說都比較富足、安全。

這種品質就象老子說的:吾有三德:曰慈,曰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就是利萬物;「儉」就是不爭——不爭地位、權利和聲名;「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處眾人之所惡,永遠不選擇,永遠接受別人不要的。所以老子接著說:故幾於道,擁有這樣的品德就和「道」相差無幾了,或者說與「道」很容易相應。

因為與無為的「道」能夠相應,一切有為之法才會漸入佳境——轉為「上善」,這種「善」表現在: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這裡的「善」都是「恰如其分」的意思,我們來逐一解釋一下:

居善地,居是處於、位置的意思。人最怕的是什麼?其實既不是怕窮,也不是怕苦,而是怕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高不成低不就。

孔子說「三十而立」,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立,如果你找不到,或者找錯了,那怎麼「立」呢?所以三十而立,並不是說要成家立業,而是要找到自己最合適的位置——居善地。

相信所有的人都面臨過這個痛苦和困惑,因為所有的人都相信,自己位置的確立並不取決於自己能做什麼,而在於社會和大眾認為你能做什麼,是不是這樣?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我可以告訴你,哪怕是你被推崇為君主,或者是坐到了自己最想坐的位置,都不是「善」位——善地,因為它既來自於大眾,也可以一夜之間就被大眾所顛覆。

「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這個道理我們都懂吧?如果您在水裡沉浮多日,終於坐到了夢寐以求的「船」上,就是登上「善地」了嗎?說不定還更危險,因為誰都想上船,競爭如此激烈,萬一再被扔回水裡也不是不可能啊,那麼善地究竟在**呢?

其實善地就在諸位的心裡,對於得道之人來說,善地乃是「行善之地」的意思,**能夠利益眾生、**能夠做善事,就是善地,其它都是不善之地。所以佛國淨土的菩薩們才都會往娑婆世界裡跑啊,佛國淨土難道不是善地嗎?說句實在話,對於想救度眾生的菩薩們來講,娑婆世界確實才是善地。

有道之人就要這樣來選擇自己的位置,才算「居善地」了。

心善淵又是什麼意思呢?「深不可見」為淵,心思縝密、深不可測也是把雙刃劍,如果用在「毀人不倦」上,那就太可怕了;如果用在利益眾生上,那就妙不可言、功德無量了。所以老子說要善淵,利益眾生的心要象深淵一樣,既深不見底、又寬廣無邊,不分親疏榮損,善能容納一切眾生,而且利益到底,直至眾生成佛。

就象觀音菩薩一樣,「千處祈求千處應」,我們卻從來見不到她的真實模樣,也不要求我們回報,更不會為了哪個眾生生氣、煩惱,這就是善淵。

與善仁。與是「相與」,也就是「交往」的意思。這是老子教我們與眾生的相處之道,他說,和一切有緣眾生交往的時候,要善仁——以真實地利益眾生為「仁」,而不以「婦人之仁」為仁。

比如父母管教孩子,並一定總是誇獎才好,也要會用責罰,只要用的得當,能夠讓孩子改惡向善,得到真實的利益,那就是仁;如果把孩子當成祖宗一樣供著,一味地誇獎、嬌慣,以為這樣才是對他好,其實是害了他,這種溺愛之「仁」就不是善了。所以,我們和一切眾生相處時,都要善仁,就是要以眾生的真實利益為重,而不要拘泥於形式和虛情。

言善信。信是誠信、信用,老子說,說話要說對眾生有利益的實話,不要說假話、空話、大話,或者毫無意義的話,這叫「言善信」,也就是言語要以可信的真話為善。除了真實之話,其它都是多餘,都沒有說的必要。

那麼誰是說真話的人呢?佛經上說:世界上唯有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不異語者」,其他人都不是,這是肯定的。

因為我們的智慧型都不圓滿,所以說出來的話肯定是有偏頗的,和實相不會完全相符。比如從古到今有無數的人在解釋經典,包括我現在也準備混入其中,但講得都是佛義嗎?可以肯定的說,都不是。

那我們是不是都不能說話了呢?也不能講經了呢?

佛陀在世的時候,就曾有兩個**為了乙個佛講過的經義爭論不休,都覺得自己領會的才是佛義。於是就去請佛陀來裁定一下,看誰說得對,佛說:都不對,但也都可以用。

所以「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啊,我們不必急著去爭論誰講得才是真正的佛義,只要不離佛義就好了。就象講《論語》的人、講《道德經》的人多的不可勝數,那就讓他們講去好了,都是個人的體悟,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法緣,可以教化能和你相應的人,所以我們不但不要互相批評、指責,還要盡量去支援,誓將講經說法進行到底,這樣才能夠象百家爭鳴一樣,使修身養性之風達到空前的繁榮和發展,佛的真義反而會脫然而出了。這就叫作「醉翁之意不在酒」。

政善治。政一般是指治理國家的事務,也叫政治,而老子在政治的中間加了乙個「善」字,這又如何去理解呢?

打個比方說,歷史上的兩個女皇,乙個是武則天,另乙個是慈禧,這兩位都極有政治手腕,但是相比較而言,武則天的政治是為了振興天下,而慈禧大媽則是為了自己的窮奢極欲。所以都是政治,境界怎麼會差得這麼遠呢?就是因為從政之人的心胸不一樣。

那麼乙個了悟了如水之道之人,心胸已經開啟了,那會如何來掌管國家呢?就是「以上善為本」,也就是以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為本,既不會為了個人私利、也不會為了某個集團的私利而損害普通百姓的利益,而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事善能。事是做事情,能是能力,做任何都要恰到好處,不一定要求完美,因為要照顧到周圍的眾生和環境,能入鄉隨俗,這就是「善」。

打個比方說,我們在中國講經比較容易,到了國外怎麼講呢?還和國內一樣就不行了,你反而要先去了解他們的文化,甚至去熟悉他們的《聖經》,按照他們的思維習慣去講,而不是照搬照抄,這就是事善能。

同樣,修道之人去救度眾生,哪有那麼容易啊?每個眾生都有各自的習氣和業力,你不能一法通吃天下,而要以眾生的根性出發,去善巧地去開導每乙個人,這才是事善能。

動善時。時是時機,動是變化,也就是「易」,《易經》是專門研究變動的,包括變動的時機和規律,如果順時而動就是「善」——恰到好處,時機不到而動就不「善」了。

比如說,我們明白了佛法,首先想度的就是自己周圍的人,可是他們根基都不行,那怎麼辦呢?第一你要等他們的善根成熟,第二你要幫他們善根成熟,第三你還可以先去度遠處的人。

禪宗初祖達摩祖師的故事我們都熟悉吧?他在印度找不到**人,看中國有大乘氣象,就跑到中國來了。來了之後,先被地方官推薦,去見了梁武帝,結果發現話不投機,他就跑到嵩山去面壁了九年。

那讓我們看來,這麼一位大德一言不發地面壁九年,不純屬浪費時間嗎?他為什麼不飛上飛下地顯顯神通,信眾不馬上就蜂擁而來了嗎?或者抓緊時間趕緊學學中文呢?這就是時機未到的緣故。

因為達摩祖師自己語言不通,不太合適在中國弘法,所以他來中國的首要任務就是找乙個當地的祖師,把法脈傳下去。可沒有發現乙個法器,那怎麼辦呢?就乙個字——等。

就這樣等來等去終於等到了二祖神光法師,也就是將來的慧可祖師,「慧可」是達摩祖師給他起的名字,意思是「智慧型尚可」,能夠修行禪宗了。神光是終於來了,還在達摩祖師的洞外一直站著,下雪的時候也不走,只想求祖師給自己傳法,等了九年的達摩卻一點兒也不著急,反而對神光說「除非天降紅雪,我才給你傳法」,想趁早斷了神光的念想。

有什麼樣的**就有什麼樣的徒弟,**如此苦苦相逼,神光法師也一點兒不含糊,拿起戒刀就把胳膊砍下來了,血流到了白雪上,頓時一片血紅。逼得達摩祖師不得不傳法於他。

達摩祖師折騰這半天才傳法,是為什麼呢?就是要動善時,必須要火候到了再淬火,才能煉成好鋼,都是同樣的道理。

那這樣的「善」——恰如其分,如何去做到呢?老子最後點破了天機,他說:夫唯不爭,故無尤。

總之,只要不爭,就可以做到無尤,尤是特別、過分,也有怨恨的意思,所以「無尤」就是不過分、恰如其分,這就是上善。

爭就是比較、競爭,屬於第六意識的功能,也叫分別心,所以分別心重的人,都很會「爭」,天天為了「更高、更快、更強」而孜孜不倦,這有什麼好處呢?好處就是死得也會更快。比如中國文化是最講忍讓、退讓的,所以歷史也最久遠,而其它文化,就未必會能有上下五千年了。

不爭並不是懦弱、退縮,而是「善」之根本,是智慧型的表現,因為唯有不爭,才能讓萬物完全隨緣而動,絲毫不違背因果,世間難道還有比不違背因果更「善」的嗎?至少我還不知道。

上聯心若幽蘭靜如止水。下聯是什麼

下聯 識是菩提大愛無疆 意如寒潭冷若冰霜 心如朗月淡若南山 心若幽蘭靜如止水 的下聯是什麼?上聯 心若幽蘭靜如止水 下聯 識是菩提大愛無疆 心若幽蘭 心境如空山幽谷裡的蘭花,清新而高潔,孤芳自賞。靜若芷蘭 一般形容乙個女孩安靜 優雅 美妙。靜如止水 意指心裡平靜得像不動的水一樣。形容堅持信念,不受外...

靜若幽蘭做網名好嗎,靜若幽蘭網名好嗎?

安靜的幽蘭,我覺得你的這個網名挺好的,寓意很好了,我的網名是我妹幫我起的 璀璨的星空 特別好,特別是女孩子,心若幽蘭 心境如空山幽谷裡的蘭花,清新而高潔,孤芳自賞 靜如止水 靜止的水是什麼樣子?宛如 明鏡 而心境就像 明鏡 一樣。沒有如何的雜念,同時,也不會被任何的外事和外物所驚擾。這裡將兩句結合,...

靜若幽蘭的網名怎麼解釋,誰知道靜若幽蘭這個網名代表什麼意思

像幽谷中的蘭花一樣安靜,蘭也表示君子的高潔品質,孔子說,與君子交,如入幽蘭之室久而自芳也,也表示女子賢惠,惠若蘭心 誰知道靜若幽蘭這個網名代表什麼意思?你是不是喜歡某個女孩子了,對網名的意思這麼感興趣。靜若幽蘭應該是他理想的生活狀態和精神境界,像幽靜處的蘭花一樣沒有紛爭,沒有太多的欲求。取這種名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