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習慣有哪些,中國人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2021-03-04 00:50:04 字數 5581 閱讀 6211

1樓:百度使用者

隨著對飲食健康的重視,不少中外的營養學者都在研究各國的飲食習慣。如果把比較有代表性的中美兩國人們的飲食習慣作乙個對比,會得出對飲食上值得**的問題。

其一、美國人喜歡一日多餐,每餐適量;而中國人傳統習慣一日三餐,每餐食量都較 大,且現已開始有不食早餐的風氣。無疑少食多餐會比一日三餐、二餐科學,特別是不食早餐更易患膽石症。

其二、許多中國人習慣每日購買新鮮食品烹飪;美國人往往一次性購買一週的食品貯存在冰箱裡,每日食用冷凍食品,且食用的罐頭和醃製品分別為中國人的八倍和六倍,要知道它們含較多的防腐劑和色素等化學品,均對身體不利,這值得生活日趨簡單化的都市白領一族注意的。

其三、中國許多家庭逢年過節時菜餚特別多,應酬也特別多。而美國人宴客或過節,從不鋪張,連**宴請外國元首也是五菜一羹,更不勸酒。

其四、中國人烹調時喜歡用植物油,美國人則喜歡用含膽固醇較高的動物油。植物油為不飽和脂肪酸,不含膽固醇,因此美國人的心血管疾病發病率特別高。

其五、中國人的烹調往往放鹽較多,而美國人做菜下鹽僅為中國人的一半,有的甚至完全不放鹽。攝鹽太多可引發種種疾病。其

六、中國人烹調時愛下味精,而美國人不下味精。味精含鈉,過量攝入有損健康,特別是對幼兒的發育影響甚大。

其七、中國人進食新鮮蔬菜瓜果比美國人多得多。而美國人較中國人每日攝入的蛋白質亦多得多,但腸胃功能卻因體內缺少纖維素而受到影響。雖美國的醫療條件優於中國,可他們消化系統患病率及患癌率卻大大超過中國。

其八、中國人尤其是廣州及珠三角一帶的居民愛食豬肝、腸、肺等動物的內臟,美國人則無此愛好。動物內臟含有大量的膽固醇,不宜多食。

其九、中國人喜愛食糙公尺和普通麵粉,美國人則偏愛精白麵粉製作的麵點。實際上糙公尺和普通麵粉所含營養物質高於精白麵粉,這對日益愛食精白麵粉製品的中國人是乙個有益的提示。

其十、中國人尤其是珠三角一帶的群眾和美國人都有愛食刺身或煎牛扒五六成熟的習慣,但美國人十分注意刺身的海鮮和牛肉的質量和衛生條件,選取深海的無汙染的為必須的條件。而中國人卻注意不夠。

十一、美國人餐後習慣加乙份甜食,而中國人餐後習慣食水果。水果當然比甜食有益,但現在中國人又往往餐後水果再加甜食,尤其是宴席上。不少營養學家認為餐前用水果比餐後有益。

十二、中國人往往餐後飲一杯熱茶,而美國人餐後卻愛飲咖啡。茶能降低膽固醇,而咖啡卻會提高血脂且刺激心臟。有營養學家指出餐後半小時左右飲用熱茶將更能發揮其降低膽固醇和助消化的作用。十

三、美國人已意識到被稱為「紅肉」的牛肉、馬肉和羊肉等是導致結腸癌和前列腺癌的**之一,亦意識到紅肉的脂肪也是前列腺癌及心臟病的致**素之一,注意到一週吃一次紅肉。中國的不少報刊也多次報道過紅肉的問題,但目前中國人卻未能引起到足夠的重視。

十四、中國人普遍都喜歡豆漿、豆腐等豆製品,它不僅保持了大豆的營養,且養分更易於人體吸收,其蛋白質的消化吸收率高達92%—96%,享有「植物肉」的美稱。而美國人對豆腐至今沒有興趣。

十五、美國人習慣於分餐制,而中國人只是「非典」時實施,過後又回到了合餐制。十

六、中國人炒菜時多用大火,因而油煙多,加上多不注意廚房的通風裝置;而美國人不愛用大火熗鍋,且廚房通風條件相當注意。因而烹飪人員及家庭主婦中患肺癌率中國人明顯高於美國人。

十七、中國人尤其是廣東人特別愛飲湯,且湯的烹製上有煲、燉、滾、羹等多種形式,材料上除果蔬、禽肉、海河鮮、乾貨還有特有的中藥材甚至野菜,無論對佐餐、養生、輔助**疾病都十分有助。而美國人的湯品卻比較單調。

十八、中國人愛吃熟菜,美國人愛吃生菜。生菜比熟菜有營養,但須無汙染。

(文/廣東省中醫院藥師 佘自強 )

中國人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2樓:蘋果旺旺小饅頭

中國人的風俗習慣有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祭祖、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吃粽子、賽龍舟、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具體介紹以下幾個風俗習慣:

1、貼春聯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漂亮的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春聯的另一**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據說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

2、掛年畫

掛年畫是中國春節特有的風俗。流行於全國各地。新年裡,將年畫掛在門上或掛在壁上。由古代貼門神演變面來,原為驅邪,後變成烘托新年熱鬧氣氛和表達人們歡樂的情緒。

3、賽龍舟

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4、賞月

中秋節是我國最古老最著名的節日,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賞月活動更具規模。還指八月十五中秋節**滿月,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於魏晉時期,盛於唐宋。

5、插茱萸

插茱萸是舊時民間節日風俗,流行於黃河中下游、淮河、長江流域等地。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時,民間採茱萸插戴頭上,亦有用茱萸製成囊佩帶的,俗信能驅邪治病。

3樓:庚心不變群子

中國可謂是世界上民族數量較多的國家之一,中華兒女一家親,同時炎黃子孫,有著許多共同的風俗習慣。具體如下:

1、大年初一穿新衣,拜新年,發紅包,吃餃子,走親訪友。

2、正月十五,吃湯圓,猜燈謎。

3、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

4、四月四,拜清明。清明節:清明寒食期間,民間有禁火寒食、祭祖掃墓、踏青郊遊等習俗。

5、端午節: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都與悼念屈原有關。

6、七夕節: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鵲在銀河上搭成一座鵲橋,牛郎和織女才能相見。

7、中秋節,全家吃團圓飯,吃月餅賞月。

8、重陽節: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9、除夕夜,吃團圓飯,辭舊迎新,看春晚。

4樓:半壁半陰

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傳統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

小年,即每年農曆臘月廿三或廿四,是祭祀灶王爺的節日。

它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灶。除此之外,還吃灶糖的習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掃塵「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貼窗花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

窗花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因窗花的購買者多為農民,窗花有相當的內容表現農民生活,如耕種、紡織、打魚、牧羊、餵豬、養雞等。除此,窗花還有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等題材。

另外,花鳥蟲魚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見。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年畫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

**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

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

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舊迎新。

初一零點發紙

舊俗春節從初一零點開始,山東各地一般由家長首先起來「發紙」,開門前先放一掛火鞭,然後才能說話。男人在家長的帶領下祭拜天地神靈。

零點後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

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為驅**、求吉利,有的地區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著新一年象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餘,飯後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在有餘頭。

水餃煮好後,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興旺。吃餃子充滿了節日的歡樂氣氛。

春節的餃子裡多包有錢、棗、栗子等,吃到紅棗,意味著新一年能起早幹活,勤勞致富;吃到栗子,意味著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公尺,就能長命百歲;吃到錢,就能發財。不管誰吃到其中的哪一種,大家都衷心地祝賀。如果小孩吃到了錢,家長更十分高興,認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勵以外,還要賞錢,以示祝賀。

許多地方初一吃素餡餃子,取「素靜一年」之意。臨清地方初一早飯吃各種饃饃、棗糕、粘窩窩等,又佐以各種丸子、粉條、白菜熬成的「全菜」,名為「吃全年的飯菜」。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初一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拜年和手機簡訊拜年、網路**拜年等。

壓歲錢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

吃年糕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

中國人見面為什麼習慣問吃了嗎,中國人習慣見面問候「吃了嗎」這屬於「集體無意識

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百姓能否填飽肚子更是檢驗皇帝的硬性指標。不論古代,就拿近代來講,我們的飢荒有很多很多,飢餓的歷史離我們並不遙遠,甚至沒有徹底離去。所以,痛苦的記憶讓人們對有沒有吃飯很在乎,一句吃了嗎,盡顯傳統與記憶。中國人習慣見面問候 吃了嗎 這屬於 集體無意識 我就在美國,我不覺得不自然,這...

外國人有哪些習慣和中國人不一樣,中國人與外國人生活習慣有哪些不同

中國人晚上睡覺前洗澡 外國人早上起床後洗澡 中國人吃飯用筷子 外國人吃飯用刀和叉 外國人的飲食文化 風俗民情等都與中國的不同 中國人與外國人生活習慣有哪些不同 外國人生活比較悠閒,在吃方面差異也很大,中國人吃熟食較多,挺注重烹調過程 很多,比如外國人喜歡香水,很不同.太多了 美國人生活習慣和中國人有...

中國人和西方人飲食的差異,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於西方人有什麼不同

中西文化歷來是世界文化的兩大派系,而飲食在兩個辛都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從而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在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方飲食習俗,不論在其觀念 性質,還是在其方式 對諸多方面,所存在的差異是非常鮮明的。筆者根據自十年從事西式餐飲的經驗,提出以下幾點看法,以供 中西飲食觀念豹差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