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中日兩國面對著西方列強的殖民侵略,都了各種形式的
改革,然而那時最終通過改革而獨立富強的,卻是日本。
史學家們大多認為,是西方殖民主義者將目光過多投向了印度、中國這樣既有廣闊市場又有豐富原料的國家,使得對日本的殖民侵略沒有那麼嚴重,令日本抓住難得機會強盛起來;日本民族在面對國家危亡時,能夠相互團結,結合成一支力量對比勝於反動派的強大勢力,加上幕府被推翻後向西方學習的(相對於洋務運動的)徹底性,改變政治制度為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最終使得日本成功富強;令中日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通過「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使得中國面對了遠勝於商品輸出的侵略——資本輸出,與空前的瓜分中國狂潮,配合清朝的反動統治,讓中國再也沒有機會,也沒有實力去進行一場改革,走上富強之路。
日本明治維新與中國戊戌變法的比較
2樓:
1、社會背景不同
日本明治維新前夕,農民的起義和市民的反抗鬥爭持續而猛烈,新興地主和高利貸商人對自身處境越來越不滿,統治階級內部發生分化,中下級武士對現實的不滿增強 ,幕府統治已成為眾矢之的。
中國戊戌變法前夕的封建統治危機雖然十分嚴重,但由於封建統治者與帝國主義勾結,封建勢力還比較強大。
2、領導力量不同
儘管日本資產階級尚不成熟,但向資產階級轉化的下級武士充當了倒幕運動的領導。他們懂得鬥爭策略,建立了軍隊和基地,分階段完成了清掃敵對舊勢力的任務,保證了國內改革的順利進行。
中國的維新派力量脆弱,僅把希望寄託在乙個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加之守舊勢力強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不同
日本幕府統治被推翻後,明治**發布命令,採取了一系列除舊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在中國戊戌變法中,儘管光緒帝也頒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變法詔書,但由於資產階級維新勢力並未掌握政權以及守舊勢力強大,根本不可能實施。
4、國際環境不同
日本明治維新發生在19世紀中期,當時世界還處於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奪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開始。由於西方列強集中力量侵略中國,客觀上為日本的明治維新提供了乙個較為有利的國際環境。
中國戊戌變法已是19世紀的90年代末,世界資本主義已經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中國成了列強瓜分的物件。這時帝國主義列強也決不願意中國成為乙個獨立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國際環境對中國維新運動很不利。
日本明治維新與中國戊戌變法的相同點
1、背景相同,改革前都面臨著嚴重的社會危機;
2、性質相同,都是由最高統治者自上而下進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3、都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上採取了重大措施;
4、都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
擴充套件資料
明治維新成功,而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1、二者所處的時代及所遇的外部阻力不同
明治維新時,資本主義仍處於自由資本主義階段,並且當時西方各大國皆忙於自己的事務,對日沒有一致的政策,給明治維新提供了乙個有利的國際環境。
戊戌變法時,資本主義已處於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迫切需要擴大海外市場和殖民地,再加當時西方列強已形成宰割中國的同盟,所以招致列強的干涉。
2、兩國資本主義發展程度不同
明治維新前,日本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進一步發展,日本商人、資本家和新興地主逐漸成為一種政治力量,而且不斷擴大,他們隨著經濟力量的增長,迫切需要政治上的統治地位。而戊戌變法前,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僅得到初步發展,力量薄弱。
3、群眾基礎和改革的推動力量不同
明治維新前,農民和城市貧民起義接連不斷,幕府統治已搖搖欲墜,以中、小武士、商人、資本家和新興地主為主體的改革力量也了積極的倒幕活動。
戊戌變法前,民族資產階級尚未形成一支強大的政治力量,宣傳變法的僅僅是一些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們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僅依靠乙個沒有實權的皇帝,在脫離群眾的情況下進行變革,必定失敗。
4、封建**統治的強弱不同
在幕藩體制下,大名還有一定的獨立性,並且到幕末時,大名、將軍因財政狀況惡化而由封建社會的支柱轉變為反幕府的力量。
中國的封建制存在時間長,力量強大,慈禧太后在辛酉政變後牢牢控制內政外交。所以,戊戌變法時面臨的是乙個強大的對手。
5、改革的程序不同
明治維新是在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建立新的政權後釋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新政策能得到貫徹執行。
實行戊戌變法者不僅手中無實權,無兵權、無財權而且在沒有觸動封建統治的前提下進行,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3樓:鄔雨真殳智
[思路分析]
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是中日兩國在面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情況下進行的富國強兵的改革。但是,日本不僅引進西方技術,更引進西方的生產關係和政治制度。中國僅僅是引進技術。
中國儘管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而且在一定時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社會的發展。但是,從根本來講,中國的封建生產關係和封建上層建築是要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因此,中國的戊戌變法最終會失敗。
而明治維新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為它從根本上改造了日本社會。這最終導致兩國大相徑庭的結果。
[解題過程]
(1)社會背景不同:
其一、日本明治維新,農民的起義和市民的反抗鬥爭持續而猛烈,新興地主和高利貸商人對自身處境越來越不滿,統治階級內部發生分化,中下級武士對現實的不滿增強。幕府統治已成為眾矢之的。
其二、中國的封建統治危機雖然十分嚴重,但由於封建統治者與帝國主義勾結,封建勢力還比較強大。
(2)領導力量不同:
其一、儘管日本資產階級尚不成熟,但向資產階級轉化的下級武士充當了倒幕運動的領導。他們懂得鬥爭策略,建立了軍隊和基地,分階段完成了清掃敵對舊勢力的任務,保證了國內改革的順利進行。
其二、中國的維新派力量脆弱,僅把希望寄託在乙個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加之守舊勢力強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不同:
其一、日本幕府統治被推翻後,明治**發布命令,採取了一系列除舊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其二、在中國戊戌變法中,儘管光緒帝也頒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變法詔書,但由於資產階級維新勢力並未掌握政權以及守舊勢力強大,根本不可能實施。
(4)國際環境不同:
其一、日本明治維新發生在19世紀中期,當時世界還處於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奪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開始。由於西方列強集中力量侵略中國,客觀上為日本的明治維新提供了乙個較為有利的國際環境。
其二、中國戊戌變法已是19世紀的90年代末,世界資本主義已經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中國成了列強瓜分的物件。這時帝國主義列強也決不願意中國成為乙個獨立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國際環境對中國維新運動很不利。
另:時代背景
國內明治維新:列強入侵激化了國內矛盾;統治階級內部分化,幕府陷於極端孤立地位
戊戌變法:清**對內依靠漢族官僚地主,對外妥協退讓,共同絞殺人民革命。守舊勢力很強大
國際明治維新:世界處於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
戊戌變法:世界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並開始瓜分中國
領導者明治維新: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級武士
戊戌變法:有資產階級傾向的知識分子、士大夫
參加者明治維新:反幕府的強藩、廣大農民和市民、商人、手工業者
戊戌變法: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聯合少數官僚
改革措施
政治方面
明治維新:廢藩置縣,加強**集權
戊戌變法:允許官民上書言事
經濟方面
明治維新: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引進西方技術,發展近代企業
戊戌變法:獎勵農、工、商業的發展;興辦商會、農會等民間團體;改革財政,編制預算決算
社會生活方面
明治維新:提倡「文明開化」,努力發展教育
戊戌變法:設立中小學堂,京師大學堂;准許設報館,獎勵科學著作和發明
軍事方面
明治維新:實行徵兵制,建立近代化軍隊
戊戌變法:精練陸軍,擴建海軍
4樓:季妙芙蟻芷
1、社會背景:日本;新興商人、地主、中下級武士對幕府統治的不滿中國;封建統治者與帝國主義勾結,封建勢力強大2、領導力量:日本;向資產階級轉化的中下級武士中國;維新派寄希望於沒有實權的皇帝
3、政策措施:日本;明治**發布命令,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中國;儘管頒布了變法詔書,但由於守舊勢力強大,根本不可能實施4、國際環境:日本;奪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到來,列強集中侵略中國中國;戊戌變法處於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階段,列強加劇侵略中國,掀起瓜分狂潮
5樓:匿名使用者
從內部條件和社會背景上。第一,日本實現近代化的條件優於中國。由於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兩國封建社會內部都已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
但在19世紀中葉,這兩個國家都還不具備進行資產階級革命的充分的社會經濟前提。只是由於遭到西方國家的殖民侵略,日中兩國才被迫將「採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的任務提上自己的歷史議事日程。由於日本經濟發展的普遍水平略高於中國,因此它實現近代化的條件也比中國更有利一些。
第二,日本幕府統治與清朝統治雖然同樣面臨嚴重的危機,但情況有所不同。在明治維新前,日本幕府統治已成為眾矢之的。其危機主要體現在:
一是日本存在著猛烈而持續的農民起義和市民暴動,它有力地衝擊著幕府的統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二是統治階級內部的鬥爭和分化也日益激烈。舊的統治階級——武士等級,不僅在其上層存在著尖銳複雜的矛盾,日益貧困化的廣大下級武士對上層的不滿情緒也發展到「恨主如仇」的嚴重程度,一部分武士甚至向資產階級轉化,這就使幕府陷入極端孤立的地位。
此外,強藩的離心傾向也越來越大。1864、2023年幕府兩次發兵征討長州藩,標誌著幕府與強藩的矛盾也已公開化。而日本封建制度因其僵化的土地所有制和封閉式的社會結構,不但無法調節這些矛盾,本身也陷於瓦解。
而中國戊戌維新時卻沒有出現這樣的形勢。自從2023年欺騙利用。在統治階級內部,掌握清**大權的滿族貴族,對外向外國侵略勢力投降妥協,勾結起來共同絞殺中國人民革命;對內則向漢族地主實行讓步,依靠曾國藩、李鴻章為首的軍閥官僚鎮壓農民起義,辦理國防外交,使清朝封建政權暫時得以維持。
統治階級內部雖然有洋務派、頑固派以及帝黨、後黨之爭,但總的說來守舊勢力還很強大。
從力量對比上。在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尚不成熟的條件下,能否實現近代的社會變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在舊的統治階級營壘中是否能分化出一支革新的力量以及這支力量的實力情況。在日本明治維新時,幕府的勢力已經十分脆弱,陷於極端孤立的境地。
維新勢力以中下級武士為核心,抬出天皇為旗幟,與反幕府的強藩相結合,既有基地,又有軍隊,廣大農民和市民也積極參加和支援反幕武裝,因此組成了強大的維新陣營,一舉推翻了幕府舊政權。中國的情況則不然。由地主、商人、高利貸者和官僚結成的「四位一體」,同現存的經濟和政治制度有著密切的利害關係,傳統文化的核心——儒學又是它們的共同思想準則。
而且,這股反動勢力還有強大的外國侵略勢力的支援。因此,在這個具有特殊凝聚力的統治營壘中是很難分化出與之相對抗的革新勢力的。如中國的維新勢力僅以有資產階級傾向的士大夫知識分子為核心,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聯合少數官僚。
既沒有基地,也無兵權、財權,「與守舊黨比,不過千與一之比,其數極小」(嚴復語)。因此,守舊勢力一反撲,維新勢力頃刻瓦解。
從政策措施的實施上。日本幕府統治被推翻後,明治**發布命令,採取了一系列除舊布新的改革措施,如奉還版籍(2023年)、廢藩置縣(2023年)、改革封建身份(1869至2023年)、廢除封建俸祿(2023年)、地稅改革(2023年)、教育改革、殖產興業、修改不平等條約,最後制定憲法(2023年)、召開國會(2023年),使日本成為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國家。在中國的「百日維新」中,儘管光緒帝也頒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變法詔書,但由於資產階級維新勢力並未掌握政權以及守舊勢力的強大,根本不可能實施。
從國際環境上。日本明治維新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末,當時世界還處於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奪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開始。而西方列強在東亞侵略的主要目標是地大物博的中國,加上亞洲民族 解放運動特別是中國太平天國運動對西方列強力量的牽制,都為日本明治維新提供了乙個較為有利的國際環境。
日本維新派本身也比較注意外交鬥爭策略,盡量利用英法、英俄之間的矛盾。而中國戊戌維新已經到了19世紀90年代末,世界資本主義已經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列強通過爭奪殖民地的高潮已經基本上把世界瓜分完畢。中國成了列強在東方爭奪的「惟一富源」,出現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這時帝國主義列強絕不願意中國成為乙個獨立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國際環境對中國維新運動很不利。
明治維新和戊戌變法
都是在國家矛盾達到一定程度而不得不實行改革而產生的 都是統治階級發起推行的 都改革的不夠徹底。明治維新成功了,而戊戌變法失敗了 明治維新發生在幕府統治的矛盾在進一步計畫,廣大中下層武士不堪忍受壓迫,反抗壓迫意志強烈,為天皇發動改革準備了武裝力量。而戊戌變法只是妄想只用西方先進了理論,而不改變中國落後...
求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前面說過的我就不寫了。相同 1.運動的歷史背景一樣,都是受到了西方列強的侵略,被迫革新的。2.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具有不徹底性,還儲存了一些封建殘餘。3.目的是一樣的,就是改變被欺辱的現實。不同 1.中國是乙個具有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國家,集權,封建勢力強大。而日本雖然也是封建國家,但是它是由幕府統...
日本明治維新與中國戊戌變法改革前思想文化上的差異
明治維新 社會 文化方面的改變,隨著留洋知識分子 伊藤博文 大隈重信 新渡戶稻造等 吸收並引介西方文化與典章制度進入日本,以及眾多現代化事物的引進,文明開化 的風潮逐漸形成,對於原本傳統而保守的日本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不只物質需求與生活習慣上出現西化的轉變,在教育系統與社會組織的廣泛推行下,思想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