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1.弗蘭克,經過艱難的努力,積蓄了一筆錢開辦了一家小銀行。
2.華盛頓砍櫻桃樹的故事
3.列寧想姑媽道歉的故事
跪求,關於責任的名人小故事100-200字
2樓:楉熙的唯一
鄧稼先:兩彈是他的勳章
2023年,國內公開報道了「
兩彈元勳」鄧稼先的名字,當年大漠上騰起蘑菇雲的謎底終於揭開。當人們以感激的心情來頌揚這位功臣時,他卻平靜地辭世而去。而黨和國家授予他的「五一」勞動獎章和「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卻永遠閃耀著光芒。
生平 21歲便在****中擔任了北大教職工聯合會主席;26歲在美國成為「娃娃博士」;取得學位後第九天便回國,進入中國科學院
2023年以後神秘地「消失」。在戈壁大漠中,創造出世界上研製氫彈的最快速度。
臨終前叮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鄧稼先,2023年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乙個書香門第之家。翌年,他隨母到北京,在擔任清華、北大哲學教授的父親身邊長大。他5歲入小學,在父親指點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礎。
2023年,他考入志成中學,與比他高兩班、且是清華大學院內鄰居的楊振寧結為最好的朋友。鄧稼先在校園中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2023年北平淪陷後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在父親安排下,他隨大姐去了大後方昆明,並於2023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
2023年抗戰勝利時,鄧稼先從西南聯大畢業,在昆明參加了共產黨的外圍組織「民青」,投身於爭取民主、反對國民黨****的鬥爭。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並在****中擔任了北大教職工聯合會主席。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之志,他於2023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於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
由於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2023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九天後,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此後的八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
2023年,他與許鹿希結婚,許鹿希是五四運動重要學生領袖、後來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許德珩的長女。2023年,鄧稼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2023年秋,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乙個『大炮仗』」,徵詢他是否願意參加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鄧稼先義無反顧地同意,回家對妻子只說自己「要調動工作」,不能再照顧家和孩子,通訊也困難。從小受愛國思想薰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從事對國家有重大意義的工作,表示堅決支援。
從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現在嚴格警衛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鄧稼先就任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後,先挑選了一批大學生,準備有關俄文資料和原子彈模型。2023年6月,蘇聯**中止了原有協議,中共**下決心自己動手,搞出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鄧稼先擔任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後,一面部署同事們分頭研究計算,自己也帶頭攻關。
在遇到乙個蘇聯專家留下的核爆大氣壓的數字時,鄧稼先在周光召的幫助下以嚴謹的計算推翻了原有結論,從而解決了中國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性難題。數學家華羅庚後來稱,這是「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的成果。
鄧稼先不僅在秘密科研院所裡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2023年10月,中國成功**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後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後迅速進入**現場取樣,以證實效果。
他又同於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於方案」,最後終於製成了氫彈,並於原子彈**後的兩年零8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8年、美國用7年、蘇聯用4年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2023年,鄧稼先擔任核**研究院副院長,2023年又任院長。2023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
2023年7月16日,當時的副總理李鵬前往醫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同年7月29日,鄧稼先去世。他臨終前留下的話仍是如何在尖端**方面努力,並叮嚀:
「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背景 楊振寧故意問還不暴露工作性質的鄧稼先:「在美國聽人說,中國的原子彈是乙個美國人幫助研製的。這是真的嗎?
」鄧稼先回答:「無論是原子彈,還是氫彈,都是中國人自己研製的。」楊振寧激動得流出淚水
鄧稼先的一生,是中國一代優秀知識分子的光輝榜樣。他在抗日救亡的呼喊中長大,在「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的西南聯大校歌聲中走上科學之路。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抱定了以科技強國的宿願,將個人的事業與民族興亡緊密相連。
同時,他在黨的教育下知道了應該如何發動群眾進行科研攻關,為此而終生奮鬥不惜個人的生命。
中國能在那樣短的時間和那樣差的基礎上研製成「兩彈一星」(核彈、氫彈和衛星),西方人總感到不可思議。楊振寧來華探親返程之前,故意問還不暴露工作性質的鄧稼先說:「在美國聽人說,中國的原子彈是乙個美國人幫助研製的。
這是真的嗎?」鄧稼先請示了***後,寫信告訴他:「無論是原子彈,還是氫彈,都是中國人自己研製的。
」楊振寧看後激動得流出了淚水。正是由於中國有了這樣一批勇於奉獻的知識分子,才挺起了堅強的民族脊梁。
故事 他從美國歸來,帶了幾雙尼龍襪子送父親,還帶回一腦袋原子核的知識
岳父支援的一點糧票,他都用來買餅乾與同事們分享;他在基地度過10年單身漢生活
鄧稼先於2023年夏天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後,完全可以留在那裡並擁有良好的工作條件和優厚的待遇。但他毅然回來建設仍一窮二白的祖國。同年國慶節,在北京外事部門的招待會上,有人問他帶了什麼回來?
他說:「帶了幾雙眼下中國還不能生產的尼龍襪子送給父親,還帶了一腦袋關於原子核的知識。」
中國研製原子彈正值三年困難時期,尖端領域的科研人員雖有較高的糧食定量,卻因缺乏油水,仍經常飢腸響如鼓。鄧稼先從岳父那裡能多少得到一點糧票的支援,卻都用來買餅乾之類,在工作緊張時與同事們分享。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們日夜加班。
鄧稼先還強調試驗的基本原則是親臨第一線。他冒著酷暑嚴寒,在試驗場度過了整整10年的單身漢生活,有15次在現場領導核試驗,從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裡檢驗
鄧稼先雖長期擔任核試驗的領導工作,卻本著對工作極端負責任的精神,在最關鍵、最危險的時候出現在第一線。例如,核**插雷管、鈾球加工等生死係於一發的險要時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員身邊,既加強了管理,又給作業者以極大的鼓勵。
一次,航投試驗時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鄧稼先深知危險,卻乙個人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裡仔細檢驗。身為醫學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彈,在鄧稼先回北京時強拉他去檢查。
結果發現在他的小便中帶有放射性物質,肝臟被損,骨髓裡也侵入了放射物。隨後,鄧稼先仍堅持回核試驗基地。在步履艱難之時,他堅持要自己去裝雷管,並首次以院長的權威向周圍的人下命令:
「你們還年輕,你們不能去!」2023年,鄧稼先最後離開羅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參加會議。醫生強迫他住院並通知他已患有癌症。
他無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對自己妻子以及國防部長張愛萍的安慰,平靜地說:「我知道這一天會來的,但沒想到它來得這樣快。」**盡了一切力量,卻無法挽救他的生命。
在鄧稼先去世前不久,組織上為他個人配備了一輛專車。他只是在家人攙扶下,坐進去並轉了一小圈,表示已經享受了國家所給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後,2023年國慶50周年前夕,***、***和**軍委又向鄧稼先追授了金質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3樓:地對空飛毛腿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
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乙個特別的辦法。
古時候,男子的頭髮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樑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乙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
他也想出了乙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注〕: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梁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 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們這種發奮學習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4樓:匿名使用者
印度聖雄甘地有一次乘火車,上車時由於過於擁擠,他的乙隻鞋子掉到了鐵軌旁,此時火車已經開動,鞋子無法再撿回來。於是甘地急忙把穿在腳上的另乙隻鞋子也脫下來扔到第一只的旁邊。一位乘客不解地問甘地為什麼這樣做,甘地笑著說:
「這樣一來,看到鐵軌旁的鞋子的窮人就能得到一雙鞋子。」
20世紀初的一位美國義大利移民曾為人類精神歷史寫下燦爛光輝的一筆。他叫弗蘭克,經過艱苦的積蓄開辦了一家小銀行。但一次銀行搶劫導致了他不平凡的經歷。
他破了產,儲戶失支了存款。當他拖著妻子和四個兒女從頭開始的時候,他決定償還那筆天文數字般的存款。所有的人都勸他:
「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件事你是沒有責任的。」但他回答:
「是的,在法律上也許我沒有,但在道義,我有責任,我應該還錢。」
5樓:想天意
2023年,內蒙草原上乙個年輕小伙則剛剛從大學畢業,進入乙個街道小廠。雖然條件艱苦,但他仍為了能留在城市工作而深感慶幸。這個人,名叫潘剛,時年僅22歲。
在27歲他就已經是伊利集團礦泉飲料責任****董事長的潘剛嘗試了自己的第一次「提拔下屬」:2023年9月份,成立了礦泉水廠,潘剛為了找到乙個合適的技術人員,從員工中選拔出一些人,進行最後的口感測試。前三種是不同的水,但是第四和第五杯卻是相同的水,很多人都不能確定,只有郝萬清(現供職伊利奶粉技術部)嚐到那是不一樣的水,從而在眾人中脫穎而出,成為技術員。
不與體制內的「常規」糾纏,而是直奔問題的核心,這就是潘剛的個人風格。
2023年,伊利經歷4年研製,先後推出有效解決中國人乳糖不耐的「伊利營養舒化奶」、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好的牛奶---「伊利金典有機奶」,帶領行業開闢了廣闊的新藍海,問鼎行業巔峰。
有記者問潘剛:「短短幾年之內如何讓伊利成為中國乳業的龍頭?」 潘剛只告訴了他兩個字:責任。
正式對企業對社會的責任,讓他和他的企業不斷進步。
個人說明:不想因為一件事情就把某個人或者某個企業全部否定。
有關家風的名人故事有哪些?名人的家風小故事有哪些?
一 司馬光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於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 訓儉示康 他在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告誡其子 有德者皆由儉來也 儉以立名,侈以自敗 由於教...
關於哥倫布的小故事,哥倫布名人故事
公元16世紀,義大利偉大的航海家哥倫布,經常帶領船隊乘風破浪穿越大西洋遠航探險。那時侯,航海生活非常艱苦,船員們吃的是黑麵包和鹹魚。最可怕的是,在航海期間,船員們很容易得一種怪病,他們把這種病叫做 海上凶神 患病船員先是感到渾身無力,走不動路,接著就會全身出血,然後慢慢地死去。有一次,哥倫布又帶領船...
關於名人童年的故事,關於名人童年的小故事
王羲之苦練書法 王羲之自幼酷愛書法,幾十年來契而不捨地刻苦練習,終於使他的書法藝術達到了超逸絕倫的高峰,被人們譽為 書聖 王羲之13歲那年,偶然發現他父親藏有一本 說筆 的書法書,便偷來閱讀。他父親擔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傳,答應待他長大之後再傳授。沒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請求父親允許他現在閱讀,他父親很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