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姓的滿族姓氏是什麼,姓孫的滿族人原姓是什麼

2021-03-04 08:54:37 字數 5710 閱讀 6193

1樓:匿名使用者

清朝滿洲八旗姓孫佳氏全族改孫氏。滿族建立清朝之後,把八旗統治制度推行天下,在原來的八旗中,有部分漢人淪為滿人奴隸,後多與滿族融合。如《清朝通志》卷八《氏族略》滿洲旗分內尼堪姓:

孫氏,孫天保,鑲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撫順地方,任護軍參領。又台尼堪姓:孫氏,猷;尚,正黃旗人,世居蓋州地方,國初來歸,其:

孫夢柯,任三等侍衛。清朝,滿族仿漢姓已成普遍現象,孫佳氏取其首音,選「孫」作為姓。

另有魯布哩氏改姓孫氏,如歷清順治、清康熙兩朝的護軍統領、太子太傅孫達哩,本來就是姓魯布哩氏

姓孫的滿族人原姓是什麼?

2樓:仲夏夢之夜辰

滿族老姓包括:孫佳氏、

3樓:匿名使用者

屈原的《離騷》開頭就說:「帝高陽之苗裔」,自稱是中原高陽氏的後裔。高陽氏即我國傳說時代的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炎黃聯盟中的重要首領:

顓頊。據司馬遷《史記》所載,顓頊是皇帝之孫,是當時的一位華夏族部落首領。其後裔的一支稱祝融,氏族繁衍分為八姓,臨江水與蠻族雜居。

祝融後代陸終娶鬼方之女,該女懷胎十一年而不分娩,於是剖腹產,開左肋生出三人,開右肋又生出三人,第六子叫季連,其分支為羋姓,乃楚人的先祖。

在商朝時期,由於中原鬥爭的激烈,季連部族逐步南遷到達漢水流域。而當地苗族部落的歸附,楚人先祖又與三苗土著居民不斷融合,力量不斷強大,季連後裔中最著名的人物為酋長鬻熊。此時商紂王的統治極為殘暴,為求得楚族的生存與發展,鬻熊決定投靠周族,並在營救周文王與協助周武王討伐紂王的過程中立下許多功勞。

周成王時封功臣後裔,便將鬻熊的曾孫熊繹封為子爵,建立楚國,疆域位於今豫西南和鄂北地區。因為鬻熊的歷史功績,及其對楚族社會的影響,從此開始,楚國國君改為熊為姓氏。

蚡毛是春秋初期的楚國國君,姓熊名眴,號蚡冒,其子蒍章,在當時楚國的外交事務中發揮過重大的作用。《通志·氏族略》雲:「蒍章食邑於蒍,故以命氏。

」這樣,蒍氏也逐步發展為楚國的乙個望族,見於《左傳》的有關人物也不少。蒍章之子蒍呂成,字叔伯,楚成王時曾被任命為令尹。其孫蒍賈,字伯羸,幼年即出入楚王宮廷,評議政事,楚莊王時任工正。

蒍賈之子蒍敖,字艾獵,即楚國著名的賢臣:孫叔敖。其後代便以孫為氏,楚國的孫氏一族由是產生和繁衍。

3、媯姓齊國孫氏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說:孫氏還有一致,「出自媯姓。齊田完字敬仲,四世孫桓子無宇,無宇二子:

桓、書。書字子佔,齊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食采於樂安。」這是說齊大夫陳書有戰功被賜孫姓,乃為齊國孫姓的由來。

媯姓與姚姓同為虞氏部落之姓,相傳舜生於姚墟而得姚姓,居於媯而得媯姓,為河流彎曲處,媯即媯水,在今山西省永濟縣南,源出歷山,注入黃河。舜的族源,存在兩種說法:《史記·三代世表》中說,舜是皇帝族的後代;而《孟子》說:

「大舜,東夷之人也。」從各類古史記載分析,舜的出聲地、居住地、生產作工之處,既有山西、河南諸中原地區,也有山東、浙江諸東夷之地。是否可以如此推測:

舜族及其子孫,應是中原華夏族之一支與東夷部族融合雜交而產生的後代。

田完是舜的後裔虞閼父之子媯滿的後代。周武王伐商時,虞閼父為周族陶正之官,執掌陶器的生產,管理從事製作、燒窯的陶工。由於管理有方,器用齊備,頗有勞績,又因他是聖賢虞舜的後代,周武王就把女兒嫁給虞閼父之子媯滿,並把他封到今河南淮陽縣一帶,建立陳國。

媯滿死後諡號陳胡公,又稱胡公慢,本家族便以陳為氏。

從陳胡公開始,陳國經十代十二個國君的傳承,到桓公時發生了內亂。桓公患重病至死,其弟佗殺了太子免而自立,是為陳歷公。太子免的三個弟弟躍、林、杵臼為兄報仇,聯合蔡國又設計殺死了歷公,三個弟弟相繼即位為利公、莊公、宣公。

利公立五個月即去世,莊共七年後去世。宣公繼位後,原本已立太子御冠,後又要改立寵姬之子款,便狠心殺了太子御冠。利公之子陳完,字敬仲,與太子御冠交往甚好,怕禍及自己,便於西元前672年逃往齊國。

陳完到齊國後,謙讓推辭了卿的職位,只擔任管理百工的「工正」之職。

陳完的四世孫陳無宇為官「上大夫」,其五世孫陳書伐莒有功,齊景公賜以孫姓,並封以采邑樂安(今山東惠民縣一帶),於是齊國孫氏出現。

二、先秦各國其他孫氏支脈

1、晉國姬姓王族子孫中的孫氏

《左傳·成公十七年》(西元前592年)二次出現「孫周」之姓名,楊伯峻注:「孫周即晉悼公。」《史記·晉世家》雲:

「悼公週者,其大父捷,晉襄公少子也,不得立,號為桓叔,桓叔最愛。桓叔生惠伯談,談生悼公周。」孫周也是因為其祖父為少子小宗,不得立為主後,作為王室旁支便改為孫氏。

後來由於偶然的機會,晉國貴族襲殺歷公,才迎王室旁支孫周即位,是為晉悼公。《呂氏春秋·似順篇》載,晉卿趙簡子有家臣孫明。家臣一般為平民階層,說明晉國平民之中也已產生孫氏

4樓:匿名使用者

滿州姓氏中的:孫佳,金克。一般轉換成漢姓是:孫。當然也有漢軍原本就姓孫的和高麗原本姓孫的,但都不太多。

滿族姓氏「孫」在八旗中算是哪一旗的

5樓:匿名使用者

孫姓沒有具體是哪一旗的:在《清朝通志》卷八《氏族略》記載:滿洲旗分內尼堪姓:

孫氏,孫天保,鑲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撫順地方,任護軍參領。又台尼堪姓:孫氏,猷;尚,正黃旗人,世居蓋州地方,國初來歸,其:

孫夢柯,任三等侍衛。清朝,滿族仿漢姓已成普遍現象,孫佳氏取其首音,選「孫」作為姓。

由此可見鑲黃旗就是正黃旗裡面都有孫姓。

八旗最初源於滿洲(女真)人的狩獵組織,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明萬曆二十九年(2023年),努爾哈赤整頓編制,分別以牛彔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初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萬曆四十三年(2023年)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之制確立。

滿洲(女真)社會實行八旗制度,丁壯戰時皆兵,平時皆民,使其軍隊具有極強的戰鬥力。

努爾哈赤遂於天命年間始設蒙古旗,至皇太極天聰九年(2023年)編成蒙古八旗。皇太極於天聰五年(2023年)先編一漢軍旗,至崇德七年(2023年)完成漢軍八旗的編制。合稱八旗,統率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至此八旗的制度臻於完善。

入關前,八旗中的正黃、鑲黃兩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統領,其它6旗分別由汗王的子侄統領。順治八年(2023年)多爾袞死,順治帝親政,收多爾袞所轄的正白旗歸皇帝統領,於是形成了上三旗與下五旗。

清入關伊始,為加強軍事防禦,分別令八旗兵在京師與各地駐防,直至18世紀中葉,八旗營區終於系統地分布於全國的軍事要地,實行永久性的駐紮。

入關伊始,清廷即採取了大規模的「圈地」活動,圈占民人的大批良田劃歸旗人;豁免旗人的稅賦與勞役。優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頹廢和寄生性,致使其後代騎射荒廢,甚至出現「生計」問題。

八旗制度與清政權相始終,它既是清王朝取勝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終走向衰敗沒落之路。

擴充套件資料

八旗起源

八旗制度最初源於滿洲(女真)人的狩獵組織。結伴而行的狩獵活動因人數增多而需統一指揮,其指揮者稱為牛彔額真,這個多人集體即稱為牛彔。女真人在對外防禦與征伐過程中採取了以牛彔額真統領牛彔的組織形式,從而牛彔組織具有了軍事職能。

為便於統一指揮大規模的圍獵或作戰,需將若干個牛彔組成乙個更大的單位,以旗幟為標誌作導引而不使方位錯亂。旗幟在滿語中稱為「固山」,因而這個高於牛彔的最大的單位即稱為固山,漢語稱「旗」。

制度確立

明神宗萬曆十二年(2023年),出身建州左衛的努爾哈赤興兵,以黑旗為幟。

明神宗萬曆十七年(2023年)建州三衛的統一,統治人丁也不斷增多,努爾哈赤另設紅旗軍親領,將黑旗軍交由胞弟舒爾哈齊指揮。

明萬曆二十一年(2023年)前後,努爾哈赤對牛彔組織首次進行大規模改造與重建,參照女真人的猛安謀克制,規定300人為一牛錄,5牛彔為一甲喇,5甲喇為一固山,分別以牛彔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改編後的牛彔被分別隸屬於黃、白、紅、藍四旗,以純色為辨。

明萬曆四十三年(2023年),建州已經吞併除葉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而且蒙古也多有歸附。麾下牛彔已有百倍於起兵之初的規模,努爾哈赤的軍隊已不下五六萬人。

因此,努爾哈赤於該年將紅白黑三旗及所領牛錄析設為八個旗:原紅旗分為正黃、鑲黃二旗;原白旗分為正白、鑲白、正藍三旗;原黑旗分為正紅、鑲紅、鑲藍三旗。正四旗旗幟為純色四方形,龍首朝後;鑲四旗旗幟為五邊形,黃、白、藍三旗鑲紅邊,紅旗鑲白邊,龍首朝前。

當時各旗的旗主分別是:正黃旗主和鑲黃旗主努爾哈赤、正紅旗主和鑲紅旗主代善、正白旗主皇太極、鑲白旗主杜度、正藍旗主莽古爾泰、鑲藍旗主阿敏。八旗建立自此始,亦即為滿洲八旗的源起。

滿洲(女真)社會實行八旗制度,丁壯戰時皆兵,平時皆民,使其軍隊具有極強的戰鬥力。

八旗擴充

連年的戰爭,使這支戰鬥力極強的八旗子弟獲得了不少利益。他們在統一女真各部落,以及同明朝統治者爭奪天下的戰爭中,獲得了上百萬人口、牲畜、甲仗、兵器,以及大量的金銀財寶。

努爾哈赤當時仿照明朝的官職,對作戰有功之臣分別授與不同的官銜,統兵轄民,並根據貢獻的大小,賜與大量的人畜財帛,供其享用。不少官將還領受敕書,子孫後代永遠襲職。這樣,就使滿洲的八旗

子弟在進關之前即已形成了乙個貴族階層,享受著特殊待遇。

八旗蒙古

努爾哈赤、皇太極勢力增大後,把征服的蒙古族人也編入旗內,統歸八旗管轄,被稱為八旗蒙古。後金天命九年(公元2023年),努爾哈赤把征服的蒙古族人編成五個"牛彔",隸屬於八旗滿洲。

八旗組織中蒙古旗與漢軍旗的建立比滿洲旗稍晚。

清皇太極天聰三年(2023年),已有蒙古二旗的記載,稱為左右二營。

清皇太極天聰八年(2023年),改稱左翼兵和右翼兵。

清皇太極天聰九年(2023年),後金在征服察哈爾蒙古後,對眾多的蒙古壯丁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編審,正式編組為若干蒙古牛彔分屬八旗。至此,八旗蒙古出現了。

八旗漢軍

努爾哈赤進入遼瀋地區,大量漢人被掠為奴,編入八旗滿洲之內,成為家內奴或拖克索(農莊)內從事生產的奴僕。同時,為擴大兵源,從為奴的漢人中抽出一些壯丁(規定每20人抽一人當兵),其所需馬匹器械由20名漢人共同出錢購買。其壯丁家為漢軍戶,對漢軍戶有優厚待遇,比如,可以全家遷入努爾哈赤所在的城中居住,以示信任。

皇太極即汗位後,改變努爾哈赤對漢人的政策,不再把被征服地區的漢人編入滿洲八旗人家為奴,編莊別居,減少了滿漢之間的****。對這些漢人,由投降過來的原明朝**或後金提拔的漢人**來管理。

清皇太極天聰五年(2023年),建立時漢軍單獨編為一旗(一說天聰七年)。

清皇太極崇德二年(2023年)分漢軍為二旗,旗色玄青,四年分二旗官兵為四旗。

清皇太極崇德七年(2023年),把漢軍擴為八旗。至此,八旗漢軍正式出現,成為清朝三軍之一。所使用的旗幟和滿洲、蒙古相一致,即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

至此,滿洲、蒙古、漢軍各為八旗的制度臻於完善。

八旗改色

清天命十一年(2023年),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繼承汗位之後,為名正言順及鞏固權力,將多鐸、阿濟格二人統領的正黃、鑲黃二旗改色為正白旗與鑲白旗,而將自己親領的原正白旗改色為正黃旗,又奪取杜度的原鑲白旗主之位,交由長子豪格擔任,改色為鑲黃旗。

皇太極首先在每旗仍設管理旗務大臣一名,也即固山額真,職責是「總理一切事務」。分散了主旗貝勒的權力,降低了他們的自主性。

清皇太極天聰四年(2023年),阿敏獲罪 ,被罷官幽禁後,由他弟弟濟爾哈朗為鑲藍旗旗主。

清皇太極天聰六年(2023年),皇太極取消了四大貝勒並坐的儀式,改為由皇太極一人「南面獨坐」,提高了皇太極的地位。

清皇太極天聰九年(2023年),正藍旗主莽古爾泰意圖謀反事敗遭誅,該旗由皇太極所得,皇太極將其與自己親領的正黃旗混編重組,成為新的正黃旗和鑲黃旗,並從中分出8個牛彔給予豪格統領的原鑲黃旗,又再次將其改色為正藍旗。

清順治五年(2023年),豪格因2023年的繼位之爭被攝政王多爾袞陷害下獄暴亡,正藍旗又為多爾袞所得,多爾袞將其與自己統領的正白旗混編重組,成為新的正白旗和鑲白旗,將胞弟多鐸統領的原鑲白旗改色為正藍旗。此後八旗旗色再未變化。

我的滿族姓氏是什麼?我現在姓潘我的滿族姓氏是什麼?我現在姓潘!

潘 滿族老姓包括 伊拉黎克特制,以及加入滿族的巴林 氏 蒙古族 潘氏 漢族 巴林氏 barin hala 見於 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 世居葉赫 察哈爾 巴林,或言以地為姓,或言內扎薩克以部為氏,本元代大將 丞相伯顏後裔。後冠漢字姓潘 詹 白。其姓氏著名人物有 穎貴妃 乾隆妃子,蒙古鑲紅旗...

方姓,祖先正黃旗,請問滿族姓氏是什麼

方姓是漢姓,祖先為正黃旗是瞎扯淡的。滿族正黃旗,為愛新覺羅氏,為清朝帝系氏族,可以已經絕種了,再有正黃族的,是亂攀的親。滿八旗正黃旗為上三旗最高一旗,為帝系愛新覺羅氏一族。清朝咸豐帝只有一根獨苗,同治帝,同治十八駕崩,無兒無女,繼位的光緒帝是慈禧妹妹葉赫那拉氏的兒子,光緒帝也絕後,繼位的是宣統,宣統...

汪姓的滿族老姓,滿族的所有姓氏

聽我奶說她是北京人,母親姓汪據說當時也是吃俸祿糧,應該是在旗。香山正白旗村的滿族汪姓是 完顏 氏 沒問題。你們家還有一支遠親在遼寧鳳城,在正黃旗。汪 滿族最早使用的漢字姓,元人陶宗儀 南村輟耕錄 載 金人姓氏古里甲曰汪。老姓包括 完顏氏 瓜爾佳氏 瓦勒佳氏 汪佳氏 汪扎布氏,以及加入滿族的汪氏 漢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