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北京創典文化
《管子》中地理學思想非常豐富。在《管子•地圖》篇中,一開頭就指出地圖在軍事上的重要作用以及當時地圖中的一些內容。
《地圖》篇認為,凡軍中主帥,必首先詳知地圖。盤旋的險路,覆車的大水,名山、大谷、大川、高原、丘陵所在的地方,枯草、林木、蒲葦茂密的地方,道路的遠近,城郭的大小,名城、廢邑、貧瘠之地及可耕之田等,都必須完全了解。
地形的縱橫交錯,也必須心中完全有數。然後,就可以行軍襲邑,舉措先後得宜而不失地利,這都是地圖的意義。
這裡所敘地圖的內容已很豐富,可以表示多種地物,地圖的比例、製圖的符號,都應該有規範的方法。由此可見,當時的地圖製作,如果不進行一定的勘測,恐怕難以完成這樣複雜的地圖。
《管子》中**了地理學的哪些方面?
2樓:北京創典文化
《管子》一書是我國先奉諸子中著名的典籍之一。此書託名春秋前期的大政治家管仲所作,儲存下了那時期政治、經濟、軍事、哲學、醫藥、地理以及一些自然科學等多方面的內容。
在地理方面,《管子》有《地圖》篇、《地員》篇、《度地》篇等有關地圖、土壤地理、植物地理、水文地理、採礦,以及根據四季氣候安排農事等地理知識。因此,《管子》是一部古代重要的地理著作。
《管子》書中地理學思想非常豐富。在《管子·地圖》篇中,一開頭就指出地圖在軍事上的重要作用以及當時地圖中的一些內容。
《地圖》篇認為,凡軍中主帥,必首先詳知地圖。盤旋的險路,覆車的大水,名山、大谷、大川、高原、丘陵所在的地方,枯草、林木、蒲葦茂密的地方,道裡的遠近,城郭的大小,名城、廢邑、貧瘠之地及可耕之田等,都必須完全了解。
地形的出入交錯,也必須心中完全有數。然後,就可以行軍襲邑,舉措先後得宜而不失地利,這都是地圖的意義。
這裡所敘地圖的內容已很豐富,可以表示多種地物,地圖的比例、製圖的符號,都應該有規範的符號。由此可見,當時的地圖製作,如果不進行一定的勘測,恐怕難以完成這樣複雜的地圖。
《管子》的地形知識也很豐富。地形是構成地理環境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我國古代地理知識中,地形知識是乙個很重要的方面。
《管子·地員》按照發展農業生產的需要對地形進行了分類,把丘陵分為15種,根據地勢逐一加高給以不同的名稱,並對其地形特徵進行解釋。這樣詳細的分類在古代文獻上是少見的。
除丘陵外,《地員》篇把山地農業地貌又分為5種:從山之上至山之側,具體敘述了5種山地的地形;懸泉、復呂,泉英、山之材,山之側,這種分類對當時山體認識更加具體。
從地形學上進一步分型別並找出其地勢特徵,《管子》書算是最為詳細。對山體進行5個層次的分析,這是很有科學意義的。
漢代以後,我國地形型別分類日趨完善,是受《管子》地形思想的影響。所以,《管子》的地形型別的思想,在我國古代地理學上佔有重要地位。
土壤和人類生活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當土地成為人類的生產資料以後,我們的祖先就由此開始了對土壤的認識和利用。在先秦文獻中,以《管子》對我國古代土壤的顏色、土壤的性質與結構談得最多也比較全面。
《管子·地員》篇對各種土質結構有生動的描述,講了6種上等土壤的質地結構,認為有的輕疏、剛強,有的粉解若糠,有的是大塊壘,有的稍幹即裂,有的硬如石等。
由此可見,《管子》所講土壤質地結構不是孤立地講,而是與土壤肥力緊密結合在一起進行考察,從而闡明土壤與農業生產的重要關係。
《管子》書中還談到土壤水分、土壤中的動物及鹽鹼對植物生長的關係。
土壤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植物生長必不可少的條件。土壤水分的多寡是古人評價土壤好壞的乙個重要標準。《管子·地員》篇認為,土壤效能好,則幹而不裂,土中隱含水分,也不會積水過多,無論是高地或低地,土壤排水、保水效能均屬良好。
土壤中的動物在土壤中所起的作用與農作物生長也有十分重要的關係。古人把土壤中是否有某些動物也作為衡量土壤好壞的乙個重要標誌。
《管子·地員篇》指出,沒有腳的豸蟲所穴居的土壤是肥沃的,含有機質多。沒有足的蟲,自然是指蚯蚓。根據現代學者研究一條蚯蚓每24小時排洩一次。
由此可見古人對蚯蚓在土壤中作用的認識是正確的,它是合乎現代自然科學原理的。
《管子》還把含鹽多的土壤稱為「桀土」,不經過土壤改良是很難耕種的,故《管子》書中把它列為最差的土壤。
《管子》對礦產分布有的粗略認識。在《管子·地數》篇裡說:土地的東西廣度19000千公尺,南北長13000千公尺。
其中山脈4000千公尺,河流4000千公尺,出銅的礦山467處,出鐵的礦山3690處。
出鐵的山比出銅的山多得多,這是符合實際的。反映了春秋戰國之際,對銅、鐵礦產的廣泛開採,在此基礎上積累的地理知識。
《地數篇》還對春秋戰國時期探礦經驗進行總結,認為利用一些礦物共生的特性,先找到指示性礦物的一些明顯特徵,而後進一步確立貴重金屬礦埋藏地。
《管子·度地》篇在農業生產和水利事業發展的基礎上,對河流提出了早期的分類:
水有大小,又有遠近。從山里發源,流入大海的,叫做「經水」;從其他河流中分出來,流入大河或大海的,叫做「枝水」;在山間溝谷,時有時無的,叫做「谷水」;從地下發源,流入大河或大海的,叫做「川水」;由地下湧出而不外流的,叫做「淵水」。
這5種水,都可以順著它的流勢來引導,也可以對它攔截控制。
這裡把天下的河流依其源泉所出的不同,及流入海、河、江等不同,劃分為:經、枝、谷、川、淵5種型別。提出對水因其勢而利往之的治理原則,以及不能久扼,久扼則有危險的意思。
這些都是符合科學道理的,反映了當時河流地理的知識水平。
《管子·度地篇》最早提出國都城址選擇的地理條件:建設都城,一定選在平穩可靠的地方,又是肥饒的土地,靠著山,左右有河流或湖澤,城內修砌完備的溝渠排水,隨地流入大河。這樣就可以利用自然資源和農業產品,既供養國人,又繁育六畜。
同時,都城建設應當是內修「城」,外修「郭」,郭外築護城壕:地勢高則挖溝,地勢低則築堤。這才配稱作牢不可破的城池。
城牆上種植荊棘,使之交錯糾結,用來加固城牆。每年都不斷地增修,每季也不斷增修,使之造福於子孫後代,這關係著人民生命萬世無窮的利益,也是對人君的保障。
國都城址的選擇,要在較為平坦而肥沃的土地之上。背有大山,左右有河流、泉水或湖泊,還要注意城內可暢通地挖修排水溝,使城內的水順著地勢排入大河。
這樣的城址就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的農產品來保障城市人口的衣食所需和繁養六畜、發展經濟,以吸引更多的人口集中。
有了這些地利和險要,還要內築城、外立廓、廓外挖護城壕,低的地方築堤防,高的地方挖溝渠。這樣系統的城址選擇理論,是實際工作的總結,很符合科學道理。
《管子·度地篇》對河流彎曲的現象進行了觀察、研究記錄:
河流彎曲的地方,產生回流,回流和正流匯合,產生漩流,漩流湍激,在河床坡度小的地方,回流轉彎平緩。河床高差大則漩流有限強的側蝕破壞力量,於漩流之後,有的地方流速緩慢,泥沙淤積,造成河道堵塞。日子長了河流就會衝決河道,氾濫成災。
上述細緻地描述了產生河曲的原因及漩流產生的過程。也記述了河床坡度不同,對流速、漩流侵蝕能力的影響。
一些地方強烈侵蝕,則另一些地方則會沉積。日子長了就產生河曲,甚至引起河床改道。這就記錄了河流變遷的過程與規律。
《管子·度地篇》中有關於物候、農日和水利的記載:
在春季3個月份裡,天氣乾燥,是水少流細的時節。此時山河乾涸水少,天氣漸暖,寒氣漸消,萬物開始活動。這時有利於做土工工事,因為堤土會日益堅實。
在秋季3個月份裡,山川百泉湧水,大雨降,山洪發,入海路遠水難疏洩,秋雨連綿,天地呈凝合狀態。此時應抓緊秋收,使之顆粒歸倉。
在冬季3個月份裡,天地收閉,萬物實熟。此時應補修屋舍,修繕邊防城寨,修理城牆道路,調整度量衡,處理獄中罪犯,蓄積草料糧食,以及君主舉行娛樂活動和祭神。
由於一年之事全告完成,還應當表彰有功,賞賢懲罪,公升遷官吏而提高他們的等級。此時不利做土工工事,浪費7/10的工費,而土凍難成。此時晝越短而夜越長,天寒利在室內勞動,甚至在外堂都不適宜。
一年四季之中的氣候特點,從農事和工程的角度進行評價,準確而科學。
總之,《管子》在地理學中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由於《管子》書中**了地理學的各個方面,土壤地理學、植物地理學、陸地水文地理學、地形學、採礦學、氣候學等具有較全面的地理學思想。因此在我國先秦地理學思想史上佔有特殊地位。
《管子》中軍事思想內容有什麼?
3樓:漫閱科技
《管子》雖託名於管仲,但非出自管仲之手,基本上是戰國中晚期齊國法家著作彙編。《管子》中的軍事思想比較豐富,主要內容有:
「積務於兵」的戰爭觀念《管子》極為重視戰爭,認為戰爭決定著君主地位的尊卑,國家處境的安危,是實現君主尊貴,國家安定的重要途徑,「君之所以卑尊,國之所以安危者,莫要於兵。故誅暴國必以兵,禁僻民必以刑。然則兵者外以誅暴,內以禁邪。
故兵者尊主安國之經也。」《管子》指出,戰爭雖然不是那麼的高尚和道德,但是在歷史由**走向統一的變革關頭,它卻是「輔王成霸」的基本手段,是不可或缺的:「故夫兵雖非備道至德也,然而所以輔王成霸。
」因此,《管子》要求明智的君主必須「積務於兵」,即注重和積極從事戰爭,認為「主不積務於兵者,以其國予人也。」根據這一認識,《管子》對當時的「兼愛」和「寢兵」學說進行了有力的反駁。
《管子》中主要有哪些比較豐富的軍事思想內容?
4樓:漫閱科技
"積務於兵"的戰爭
觀念。《管子》極為重視戰爭,認為戰爭決定著君主地位的尊卑,國家處境的安危,是實現君主尊貴,國家安定的重要途徑,"君之所以卑尊,國之所以安危者,莫要於兵。故誅暴國必以兵,禁僻民必以刑。
然則兵者外以誅暴,內以禁邪。故兵者尊主安國之經也。"《管子》指出,戰爭雖然不是那麼的高尚和道德,但是在歷史由**走向統一的變革關頭,它卻是"輔王成霸"的基本手段,是不可或缺的:
"故夫兵雖非備道至德也,然而所以輔王成霸。"因此,《管子》要求明智的君主必須"積務於兵",即注重和積極從事戰爭,認為"主不積務於兵者,以其國予人也。"根據這一認識,《管子》對當時的"兼愛"和"寢兵"學說進行了有力的反駁。
"強其兵"的治軍主張。《管子》說:"故國不虛重,......
凡國之重也,必待兵之勝也,而國乃重。"但軍隊要在戰爭中取勝,自身必須強大有力。為此,《管子》提出"強其兵",即建設一支強大有力的軍隊的治軍思想,認為"不能強其兵,而能必勝敵國者,未之有也。
"要"強其兵",《管子》認為首先必須做到"富國"。"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勝"。其次,要重視**裝備的改善:
"故凡兵有大論,必先論其器"。軍隊擁有完備的**裝備,是取得戰爭勝利的根源:"備具,勝之原。
"其三,必須加強軍事教育和訓練。《管子》指出:"器蓋天下,而士不蓋天下,不能王天下。
"儘管擁有完備而精良的**裝備,但如沒有訓練有素的士兵,也同樣無法取得戰爭的勝利。而實現"士蓋天下"的基本途徑,就是加強軍事教育和訓練。《管子》認為如果將領率領沒有經過嚴格教育和訓練的士兵去作戰,那就如同帶領一批殘廢者去作戰一樣,必敗無疑:
"將徒人,與殘者同實"。
在作戰指導方面,《管子》提出了幾條具體的原則:"明於機數",《管子》說:"為兵之數,......
存乎明於機數,而明於機數無敵。"所謂"明於機數",從大的方面說,就是要掌握好作戰的時機;從小的方面說,就是要善於計數。做到了這兩個方面,就能創造有利於己不利於敵的作戰態勢,取得作戰的主動權,"故明於機數者,用兵之大勢也。
大者時也,小者計也。"
《管子》把掌握好作戰時機,因時而動看成是指導作戰,取得戰爭勝利的總原則,"時因勝之終(總)。"對於計數,《管子》認為就是對敵我雙方各方面情況進行認真的籌劃,"剛柔也,輕重也,大小也,實虛也,遠近也,多少也,謂之計數。"如果"不明於計數,而欲舉大事,猶無舟楫而欲經於水險也。
"因此,"舉事必成,不知計數不可"。
"遍知天下"。即在作戰中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管子》說:
"為兵之數,......在於遍知天下,而遍知天下無敵。"它特別強調在作戰中要"知形"、"知能"、"知意","人之眾寡,士之精粗,器之功苦,盡知之,此乃知形者也;知形不如知能;知能不如知意。
故主兵必參具者也。"這就是說,所謂"知形",就是要認識敵我雙方軍事物質力量(主要是士兵和**裝備的數量及質量)的"輕重強弱之形"。"知能"就是要認識敵我雙方將帥的才能;"知意"就是要認識敵我雙方軍事行動的意圖。
三者相較,"知能"難於"知形","知意"難於"知能",作為軍事將領必須具備這三方面的能力,才能"聞無極","見未形"。
"釋堅而攻虛"。《管子》對《孫子》的"避實而擊虛"的思想作了發展,它深刻地分析了為什麼要"釋實而攻虛"的原因。它認為進攻敵人的堅強之處,往往容易受挫折;而攻敵之虛弱之處,則常常可事半功倍。
如果拼死去攻敵堅固之處,那就等於幫助敵人堅固其薄弱之處;反之,如攻擊敵虛弱之處,那就能使敵人堅固之處也變得薄弱。所以,"釋堅而攻虛"應成為作戰指導上的重要原則而予以充分的遵循。
"無方勝之幾"。"無方"即無固定的形式;"幾"即關鍵之點。其意是說善於隨著戰爭情況的變化,靈活機動地改變自己的作戰方式,是取得作戰勝利的關鍵。
因此,《管子》要求作戰指導者做到"無設無形",使敵人在與我作戰時,好像處在虛空之地,同變化不定的影子作戰一樣。"善者之為兵也,使敵若據虛,若搏影。無設無形焉,無不可以成焉;無形無象焉,無可不以化也,此之謂道矣。
若亡而存,若後而先,威不足以命之。"這裡,《管子》所謂的"道"是指作戰指導規律而言。它已把靈活機動地改變作戰方法,提到作戰指導規律的高度來認識了。
地理學的基本知識有哪些,學習中國地理有哪些基本常識要知道的 ??
勘察技術與工程專業專業簡介 業務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地質學 應用地球物理學 岩土鑽掘工程學等方面的基本知識,能在資源勘查 工程勘察 管理等單位從事各類資源勘查與評價 管理及工程勘察 設計 施工與監理等方面工作的高階工程技術人才。業務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在學習數學 物理 化學 外語 計算機的基礎上...
世界地理在地理學科中的地位
以人地bai關係的理論為du基礎,各種人文現zhi 象的地理分dao布 擴散和變化,以回及人類社 答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又稱人生地理學。它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人文 二字與自然地理學的 自然 二字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 政治 經濟和文化現象,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僅指社會文...
學習地理學應該看哪些書?如題,對地理比較感興趣,想問一下如果要深入學習的話,應該從哪些書開始看起
你可以先看看地理學方面的導論書籍,如 地理科學導論 白光潤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該書對地理學的發展歷史 學科體系 研究物件 基礎理論,研究方法等進行了介紹,是地理學入門較好的書籍之一。完了可以看看自然地理學 用的較多的有劉南威 王建 伍光和分別主編得三個版本,人文地理學第二版 趙榮 經濟地理 李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