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的由來和含義,夢想二字的由來和含義

2021-03-04 08:49:36 字數 5991 閱讀 3309

1樓:藥物

夢中懷想。 漢 司馬相如 《長門賦》:「忽寢寐而夢想兮,魄若君之在旁。

」 南朝 梁武帝 《與何胤敕》:「本欲屈卿暫出,開導後生,既屬廢業,此懷未遂。延佇之勞,載盈夢想。

」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雖限山川,常懷夢想。」 明 高啟 《詠隱逸·盧鴻》:

「 開元 始求治,賢哲勞夢想。」

尊重二字的由來

2樓:匿名使用者

1. 敬重;重視。

《漢書·蕭望之傳》:「 望之 、 堪 本以師傅見尊重,上即位,數宴見,言治亂,陳王事。」 宋 歐陽修 《皇從侄博平侯墓誌銘》:

「尊重師友,執經問道無倦色。」 柔石 《二月》十:「你應該尊重**一些,眾口是可怕的。

」 巴金 《探索集·懷念老舍同志》:「他們是熱愛老舍的,他們尊重這位有才華,有良心的正直、善良的作家。」

2. 尊貴;顯要。

漢 陸賈 《新語·資質》:「夫公卿之子弟,貴戚之黨友,雖無過人之才,然在尊重之位者,輔助者強,飾之者巧,靡不達也。」《史記·汲鄭列傳》:

「人或說 黯 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將軍,大將軍尊重益貴,君不可以不拜。』」 唐 範攄 《雲溪友議》卷一:

「 崔生 叩頭謝曰:『適憩旅舍,日已遲晚。相公尊重,非時不敢具陳卑禮,伏乞哀憐,獲歸鄉裡。

』」3. 莊重;自重。

《朱子語類》卷七一:「 範文正公 等行得尊重,其人才亦忠厚。」《二刻拍案驚奇》卷九:

「官人請尊重,有話慢講。」 曹禺 《雷雨》第二幕:「用不著你問。

請你自己放尊重一點。」

4. 對對方的敬稱。

唐 杜牧 《上李太尉論北邊事啟》:「敢以管見,上幹尊重。」《三國志平話》卷中:

「 諸葛 問曰:『尊重何人也?』 玄德 曰:

『念 劉備 是 漢 朝十七代玄孫、 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見辛冶守。』」《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路徑不平,恐勞尊重,請登羊車,緩遊園圃。

」尊重,供菩薩一樣擺香案上,每日三炷香三叩首。

參考資料

中國二字的由來

3樓:倩兒

「中國」一詞,bai最早du見於中國第一部官zhi方史書——《尚書》的「梓dao材」篇中,回原文講

答:「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意思是指「天神已經把中國的人民和他們的土地託付給周朝的先王」。此文作者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周公旦」,他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西周政治家、思想家和謀略家。

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繼位時非常年幼,由周公攝政。由此推斷,《尚書·梓材》創作於西周第三代王——周成王時代,這是我們能夠找到的最早的中國歷史文獻記載,據今已有三千餘年。可見,「中國」一詞至少在周朝已經開始正式使用。

4樓:姓拉名登字滅倭

中國一詞的由來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

e69da5e887aa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31616637在(周代)《詩經》中,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

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幹知人心」……這些都說明:

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而相當於今山西、山東、河南、河北一帶。

"中國"一詞的頻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後。《禮記 王制》有云:"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安。

"十分明顯,此時的"中國"一詞,是與蠻、夷、戎、狄對舉而使用的。如果說《禮記》的成書時間較靠後,則《左傳 莊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與蠻、夷、戎、狄對舉。

那麼"中國"指誰呢 《公羊傳 禧公四年》稱:"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

"齊桓公救援邢,衛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

到這裡,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學派的"春秋三世說"。《公羊傳 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

王者欲一乎天下,易為以外內之詞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東漢經學大師何休進一步發揮公羊學派的說法,將《春秋》所記242年的歷史,理想化地分為三個階段,即:"所傳聞之世","所聞之世"和"所見之世"。

"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故內其國而外諸夏","所聞之世見治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雖然那242年歷史發展事實並非如此理想化,但我們必須承認此種理念對民族關係發展規律做出了某些正確認識和預見。夏、商時期,應該是華夏民族的形成時期;而集華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禮"的形成,是華夏民族最終形成的標誌。

觀夏、商、周、春秋,各邦國不斷分化,有的進入華夏集團,有的進入蠻、夷、戎、狄集團,像祀國這樣的國家,一度搖擺於夷夏之間,最後終於擺進了華夏集團,成了"諸夏"的一分子。

關於「中國」一詞的含義,大致有兩種解釋

1.中國二字有京都、京師之意。最早這麼用中國一詞的便是《詩經·大雅·民勞》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經綏四國」。

據說這幾句詩是規勸暴君周厲王的,讓他先從愛護京都的人民開始,然後推而廣之,安定天下。漢代研究《詩經》的學者毛萇,特意為「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作注:「中國,京師也。

」《孟子》中記載了一段齊王對大臣說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照現在的意思,不過是想在京城中給孟夫子蓋間房子而已。

漢末學者劉熙也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日中國。」

2.中國一詞指古時華夏民族聚居的區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大河南北,古稱中土、中原,或稱中夏、中華。當然也被稱為中國。

這些稱呼,實際是指黃河流域一帶。如《史記·楚世家》載:「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

」,當時的楚地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這裡所講的中國實際上就是對黃河流域的幾個國家的統稱。

5樓:呂莊仰高傑

「中國」一詞的歷史含義與變遷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周代《詩經》中,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433623166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京城」,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

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

中國衛星地形圖,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幹知人心」……這些都說明: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

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只相當於今陝西大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一帶。

「中國」一詞的頻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後。《禮記·王制》有云:"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安。

」十分明顯,此時的"中國」一詞,是與蠻、夷、戎、狄對舉而使用的。如果說《禮記》的成書時間較靠後,則《左傳·莊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與蠻、夷、戎、狄對舉。

那麼"中國」指誰呢《公羊傳·禧公四年》稱:"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

」齊桓公救援邢國,衛國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

《公羊傳·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為以外內之詞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東漢經學大師何休進一步發揮公羊學派的說法,將《春秋》所記242年的歷史,理想化分為三個階段。即:

「所傳聞之世」,「所聞之世」和「所見之世」。「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故內其國而外諸夏」,」所聞之世見治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雖然那242年歷史發展事實並非如此理想化,但我們必須承認此種理念對民族關係發展規律做出了某些正確認識和預見。

夏、商時期,應該是華夏民族的形成時期;而集華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禮」的形成,是華夏民族最終形成的標誌。觀夏、商、周、春秋,各邦國不斷分化,有的進入華夏集團,有的進入蠻、夷、戎集團,像祀國這樣的國家,一度搖擺於夷夏之間,最後終於擺進了華夏集團,成了「諸夏」的一分子。

做夢夢見《夢想》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

6樓:雪山飛胡

預示運bai氣好轉。你往往會考慮別du人多於自己。對zhi方於你來說,通常是在你dao心目中有重要回地位的人。

近日也會表答現出尊重家人意見的態度。責任心驅使你忙忙碌碌!近日你有可能接到較重的工作/學業任務,對你來說往往是一種挑戰。

同時,你會有一些攬功勞的想法,處事也有一些主觀,其實多請教別人可以減少做無用功。此外,在事業上可以助你一臂之力的異性,會讓你產生好感。

7樓:溫柔

加油,為了夢想而奮鬥

關於「中國」二字的由來?!

8樓:簡可

中國一詞的由來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周代)《詩經》中,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

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幹知人心」……這些都說明:

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而相當於今山西、山東、河南、河北一帶。

"中國"一詞的頻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後。《禮記 王制》有云:"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安。

"十分明顯,此時的"中國"一詞,是與蠻、夷、戎、狄對舉而使用的。如果說《禮記》的成書時間較靠後,則《左傳 莊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與蠻、夷、戎、狄對舉。

那麼"中國"指誰呢 《公羊傳 禧公四年》稱:"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

"齊桓公救援邢,衛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

到這裡,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學派的"春秋三世說"。《公羊傳 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

王者欲一乎天下,易為以外內之詞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東漢經學大師何休進一步發揮公羊學派的說法,將《春秋》所記242年的歷史,理想化地分為三個階段,即:"所傳聞之世","所聞之世"和"所見之世"。

"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故內其國而外諸夏","所聞之世見治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雖然那242年歷史發展事實並非如此理想化,但我們必須承認此種理念對民族關係發展規律做出了某些正確認識和預見。夏、商時期,應該是華夏民族的形成時期;而集華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禮"的形成,是華夏民族最終形成的標誌。

觀夏、商、周、春秋,各邦國不斷分化,有的進入華夏集團,有的進入蠻、夷、戎、狄集團,像祀國這樣的國家,一度搖擺於夷夏之間,最後終於擺進了華夏集團,成了"諸夏"的一分子。

關於「中國」一詞的含義,大致有兩種解釋

1.中國二字有京都、京師之意。最早這麼用中國一詞的便是《詩經·大雅·民勞》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經綏四國」。

據說這幾句詩是規勸暴君周厲王的,讓他先從愛護京都的人民開始,然後推而廣之,安定天下。漢代研究《詩經》的學者毛萇,特意為「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作注:「中國,京師也。

」《孟子》中記載了一段齊王對大臣說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照現在的意思,不過是想在京城中給孟夫子蓋間房子而已。

漢末學者劉熙也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日中國。」

2.中國一詞指古時華夏民族聚居的區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大河南北,古稱中土、中原,或稱中夏、中華。當然也被稱為中國。

這些稱呼,實際是指黃河流域一帶。如《史記·楚世家》載:「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

」,當時的楚地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這裡所講的中國實際上就是對黃河流域的幾個國家的統稱。

描寫夢想的詞語,描寫夢想的二字詞語

白日作夢 比喻幻想不可能實現。同 白日做夢 出處 劉紹棠 狼煙 二十二 金鑲玉走進艙去,嘻笑道 老昏君白日作夢,自以為是九五之尊,不肯有失萬歲爺的身份,迎接一位七品縣令。白日做夢 大白天做夢。比喻根本不能實現的夢想。出處 明 豫章醉月子 精選雅笑 送匾 以為必中而遍問星相者,亦是白日做夢。痴人說夢 ...

「夢想」的含義是什麼,夢想是什麼意思,什麼是夢想

夢想bai m ng xi ng 即夢中du懷想 空想 妄想zhi 理想。dao詳細解釋 1.夢中懷想。漢 司馬相如 長門回賦 忽答 寢寐而夢想兮,魄若君之在旁。南朝 梁武帝 與何胤敕 本欲屈卿暫出,開導後生,既屬廢業,此懷未遂。延佇之勞,載盈夢想。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 怨怒 雖限山川,常懷夢想。明...

福字的由來 ),福字的由來 50字)

由來 據 夢粱錄 記載 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拜祖宗 文中的 貼春牌 即是寫在紅紙上的 福 福字倒貼的故事 恭王府說 清咸豐年間的乙個春節前夕,恭王府大管家為討主子歡心,寫了幾個斗大的 福 字,叫人貼於庫房和王府的大門上。有一家丁因目不識丁,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