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2023年代中國的社會背景

2021-03-04 08:49:31 字數 5037 閱讀 7032

1樓:匿名使用者

紅旗飄飄大躍進,砸鍋賣鐵來煉鋼.社會主義好農莊,青年男女齊跳舞孩子生了一大幫...........

2樓:匿名使用者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

3樓:線限

五年計畫 三大改造 啥的

60年代中國社會背景

4樓:匿名使用者

當時是使用糧票置換食物和生活用品。糧票始於2023年,直至2023年才光榮「退休」,其間一直扮演著調節社會供需的槓桿角色。它作為一種有價**,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實際生活中,一斤地方糧票大概相當於人民幣兩毛錢。

憑糧票購買糧食,根據從事的職業和年齡,每人每月20多斤~40多斤左右。在餐館吃飯也要糧票。各地的糧票不能通用,去外地出差要去有關部門換「全國糧票」。

食油憑油票購買,定量最高的是廣州,每人每月1.5斤。還有許多副食如肉等也是要憑票購買的,只有蔬菜不用票,有農貿市場。

此外,燒飯用的燃料基本上是煤、柴,也都是定量的,而且往往不夠用,所以上班族在單位食堂吃飯可以節省燃料,而上海人發明了用開水泡飯作早餐(那時沒有速食麵)。

2023年起我們國家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農民在石碾上磨剝完的玉公尺粒的玉公尺棒子芯,用它們來做窩頭吃。學生吃糠咽野菜,跑到學校的菜地裡,去撿拾白菜根,茄子和辣椒的嫩葉和嫩莖生吃。

還經常採摘一些有毒植物來吃,中毒事件屢屢發生。

國民社會狀況較解放前得到改善,但整體水平低下,教育開始逐步普及,多生育。社會主義初期建設,大躍進生產 ,又經三年飢荒,國家經濟體制落後,財政困難,又進行膨脹投資大於生產所得,加劇了災情的嚴重性!因國家財力投資於工業,無力發展農業,減產加劇。

5樓:匿名使用者

60年代,中國人民經歷了生活的苦難——飢餓,生活必需品的極度匱乏,「三分天災,七分人禍」,當「左」傾錯誤佔據上風,當日常生活異化為政治生活,「*****」終於爆發,整個民族都為此付出了代價。

「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全國學人民解放軍」,是刻在那一代人心中的永遠記憶。

6樓:無的西睛

當時是使用糧票來置換食物和生活,糧票始於2023年,至2023年才光榮退休,一,金地方糧票大概要相當於人民幣兩毛錢,平涼票購買糧食,根和年齡,每人每月20斤到40斤左右,在餐館吃飯要糧票,各地的糧票還不用去外地出差,要去有關部門換全國糧票

7樓:匿名使用者

在新的社會歷史背景下,中國當代文學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成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組成部分,呈現出思想方面高度的統一性(以***文藝思想...

8樓:匿名使用者

回家問長輩去,應該從50、60年代走過來的人們都能知道是什麼樣社會。

9樓:匿名使用者

[cp]近來,一些非議***同志的言論甚囂塵上。極少數人故意割裂歷

史、曲解歷史、否定歷史,肆意損害和醜化***的歷史形象。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由於中國**軟弱無能,屢屢遭受外國強盜肆意掠奪,是***領導中國人民,把乙個一窮二白,千瘡百孔的泱泱大國,建設成了真正獨立自主,既無內債又無外債,讓美帝國主義都非常臣服的國家。在***時代,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物價穩定,沒有腐敗,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真正的乙個為勞動人民服務的**。

現在生活是比過去富了,這是人類發展規律,人類無時無刻都在發展,若是***能活到現在,中國肯定比現在強之百倍。

10樓:匿名使用者

了嗎啡勱孫總結婚紗巾幗鬚眉眼裡吧唧唧歪歪頭暈啊哈嘍!

20世紀60年代中國各方面狀況

11樓:青少年的紅星

下面就將改革開放前的中國人民的生活面貌描述一下:

衣著:那個時候,服裝的功能是遮體禦寒。到2023年時中國人民的穿衣問題得到了解決,人人有衣穿,基本能夠穿暖。

但是服裝**還是比較緊張的,新衣服只有年節才穿。人們講究樸素。農村人們日常的衣服上會打補丁。

城鄉人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憑布票購買衣物,而且補票是限量的。衣著的色調以藍、灰、綠、黑、白為主。服裝樣式比較簡單。

人們的著裝比較傳統。春秋季男性以中山裝、工裝、軍裝為主。男性在夏季以白襯衣,藍綠灰色的長褲為主。

女性夏季一般著碎花襯衣或者碎花裙子。五六十年代以棉布為主,七十年代化纖衣物逐漸流行。五十年代,列寧服、連衣裙等具有蘇聯特點的服飾盛行。

文革時期,綠軍裝風行全國。

飲食:新中國經過近三十年的努力,基本解決了九億多人民的吃飯問題,這是在人口增長近一倍的情況下完成的。食物種類較少,人們的食譜中主糧所佔的比例較大,平時人們以蔬菜和副食產品為下飯食物。

肉類和水產品人們吃的較少,基本上過年過節才集中吃魚吃肉。平時肉類和水產品定量**。東北和內蒙新疆牧區吃肉情況要好一些。

農村居民直到70年代,還以粗糧為主,公社生產隊到年終才會分肉。蔬菜**受季節和地域限制,種模擬今天要少。肉類和水產品的**比較緊張。

南北東西地域之間的食物種類差異較大。總的來看建國以來的第乙個三十年人們飲食的營養狀況逐步改善,但是不如今天快。經濟困難的1959-62年的經濟困難時期和1967-68年的文革動盪年代,人們的食物**緊張,品種單調匱乏。

從2023年之後,食品**依靠國營商店。那時居民區裡有糧店、菜店、副食店、菸酒糕點店等。1965-2023年,自由市場基本絕跡。

城鄉之間是找不到公開經營糧食、蔬菜、禽蛋和水產品的小商販的。改革開放之前,實行供給制,票證幾乎和貨幣一樣重要,有錢沒有糧票是吃不上飯的。此外油票、糕點票、糧本、副食本等都是日常生活中極為重要的票證。

住宅:新中國成立後,黨和**高度重視居民住宅建設,建成了大批的居民樓,但是由於受國際國內政治大環境的影響,主要精力用於建設和國防方面,居民住宅建設的資金很緊張,再加上以前的基礎太差,和人口的迅速增長。改革開放前,中國人居住的條件普遍較差。

2023年全國城市居民人均住宅淨面積3.7平方公尺。大約有40%以上的人住在解放前建的住宅裡面。

天津、上海、北京、武漢、南京等老城市,有大面積平房區。50%-70%的城市居民住在低矮的破舊的平房之中,不少居民祖孫三代居住在十幾平公尺的平房裡。五十至七十年代人民**興建了一批居民宿舍樓和工人新村,這些樓房多為三至六層的簡易樓房,這些住宅樓解決了改善了人民群眾的居住問題。

住筒子樓、夥單是不會不少市民那是所經歷的。七十年代起,七層以上的高層樓房和綜合配套的大型居民區出現,如北京的前三門居住區。2023年唐山**後,城市建築的抗震效能提到相當的高度。

居民樓的抗震性和質量有了鮮明的提高。改革開放前城市居民的住宅依靠單位分配,住房供給極為緊張,分房得按照規定排隊,夠條件也得往往等相當長的時間。2023年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約8平方公尺。

大多數農民住平房,磚瓦房不多。北方和北方50%以上的農民家庭住的是土坯房、石頭房。西北地區大量農民住窯洞。

蒙古新疆**的牧民住帳篷,東北林區木屋較常見。南方民族地區竹樓、土樓、木屋比較多,南方農村不少農民住在祖先留下來的傳統民居裡。但大城市周邊新建的的農村磚瓦房較多。

交通出行:

新中國成立後,交通建設迅速發展。到2023年我國約有5萬公里鐵路和94萬公里公路。除**外,全國通鐵路。

除**墨脫外全國各縣通公路。改革開放前民航建立了國際國內航空網。2023年北京有了地鐵,2023年我國有了長距離的管道運輸。

新中國前三十年我國有了立體化的交通運輸體系。中國有了自己生產的汽車、載重汽車、電氣化鐵路、電力機車、大型噴氣式客機(運十)。城市道路建設不斷加強。

柏油路取代了泥土路。公共運輸迅速發展,但是趕不上社會經濟發展速度,那時坐車難,公共汽車比較擁擠。道路上,沒有私家車,計程車數量極少,坐計程車要憑介紹信提前預約。

那時小汽車很少,北京吉普在大街上賓士。大街上還能市場看到馬車。人們代步的工具是自行車。

一到下班自行車如海洋一樣,十分壯觀。人們出遠途一般乘坐火車,改革開放前我國大約三分之一的機車是蒸汽機車,客車是國產電力機車或者柴油車。當時從天津到北京坐快車是乙個半小時到兩小時。

民航歸空軍管理,只有夠級別的幹部才可以坐飛機。從祖國的邊遠山寨到北京一般需要好幾天時間。那時中國沒有高速公路,公路客運長途客車也比較少。

農村居民出門仍靠步行、乘畜力車。七十年代拖拉機增多。也成為農民代步的工具。

78年中國的**普及率是0.4%,那時只有單位才有**,用的是數字碼盤撥號**,特別重要的事情才接打**。中國人大事靠電報、日常寫信聯絡。

2023年全國電子計算機才6000臺,沒有網際網路,更沒有手機。

文化生活;

看電影、聽收音機、下棋、打牌。各個廠組織職工文體活動,如五一和國慶節的文藝演出,職工運動會、籃球賽足球賽等等。青少年愛打桌球、踢足球。

教育:建立了許多中小學,中小學學雜費很低,學生課業負擔輕,注重對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勞動教育。學校文體活動開展得較好。

但是辦學條件差,不少學校夏季沒有電扇,冬天沒有暖氣,五六十人乙個大教室,點爐子取暖。現代化的教學儀器很少。文革期間,教育質量受政治運動影響較差。

就業:畢業生國家包分配,在國營單位工作,鐵飯碗端一輩子。人們工作壓力小,但是在大鍋飯體制下,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成為問題。主席時代勞動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的幹勁和熱情還是高漲的。

社會保障:

***時代,中國人民有了基本的社會保障,人民享受普遍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城市居民享受退休金待遇,那個時代福利水平雖然較低,但是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免費的醫療,看病三聯單報銷。退休百分之百的工資。

住房靠分配,分到住房後房租十分的低廉。子女入托入學學費低廉。住房得等待很長時間。

農民享受合作醫療,看病比較便宜。縣鄉級衛生院建立起來。但是改革開放前,國家財力緊張,農民比較窮困,農民養老依舊主要靠子女。

家居和家具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城鄉居民電器較為簡單。收音機、自行車、縫紉機、手錶是城市人們生活的四大件。俗稱「三轉一響」 七十年代中期,黑白電視機開始走入百姓家。

農村逐步實現電氣化、電燈普及,每個公社都通上了**、每個村都有廣播站大喇叭。但是邊遠山區還難以通電。

人際關係:

文革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同志式的真誠關係,人們彼此互助,人們很淳樸。但是那個時候,如果存在不正常的男女關係,人們的**會讓你無地自容,組織上也會嚴厲批判的。組織像家長,無處不在。

你困難組織真管你。你不聽話時,組織會揍你的。

文革發生後,起先人整人,人們之間的關係起了變化了,後來,人們都防著別人,怕被人打小報告。七十年代之後,人與人的關係不是那麼熱和了。

50 60年代臺灣流行歌,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早期臺灣時期流行音樂的特點

1 落大雨彼一日 落大雨彼一日 是由葉俊麟作曲 作詞,鄭日清演唱的一首歌曲,該歌曲收錄在 鄭日清典藏集 中。2 故鄉的月 故鄉的月 是由葉俊麟作曲 作詞,鄭日清演唱的一首歌曲,該歌曲收錄在 咱的歌14臺灣歌 中。3 晶晶 晶晶 是由文奎作詞,古月作曲,鄧麗君演唱的一首歌曲,該歌曲收錄在1969年發行...

論述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國共產黨探索革命道路的艱辛

一 中國社會性質問題的論戰 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中國思想理論界圍繞著中國社會性質問題和中國社會史問題了一場論爭。中國社會性質問題的論戰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開始的。當時,中國革命轉入低潮。各種政治勢力都在重新思考 探索中國的出路問題。中國要不要繼續革命?要繼續革命,進行什麼性質的革命...

歷史題 從19世紀40年代開始,到20世紀的最初十年,外強對中國發動了幾次侵略戰爭?請問戰爭的具體名稱

鴉片戰爭 1840 1842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 1860 中法戰爭 1883 1885 中日甲午戰爭 1894 1895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0 抗日戰爭 1937 1945 19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初,外國侵略者對中國先後發動了哪些戰爭 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 八國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