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葉蟲滅絕於多少年前,三葉蟲真的滅絕了嗎?

2021-03-04 08:48:35 字數 5882 閱讀 3136

1樓:一中御用號

物種簡介 trilobita 三葉蟲: 最有代表性的遠古動物,距今5.6億年前的寒武紀就出現,5億--4.

3億年前發展到高峰,至2.4億年前的二迭紀完全滅絕,前後在地球上生存了三億多年,可見這是一類生命力極強的生物。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中,它們演化出繁多的種類,有的長達70釐公尺,有的只有2公釐。

背殼縱分為三部分,因此名為三葉蟲。 三葉蟲(trilobita),屬於節肢動物門、三葉蟲綱,僅生活在古生代的海洋中,在早古生代的寒武紀出現,在二疊紀末的地質災害事件中全部滅絕。 三葉蟲(trilobita)背殼縱分為乙個中軸和兩個肋葉三部分,橫分為前、中、後三部分。

在早古生代的寒武紀已發現動物化石2500多種,除脊椎動物外,幾乎所有的門類都有了。其中最多的就是三葉蟲,約佔化石儲存總數的60%。它在寒武紀初期即已出現許多科、屬和種,我國已經描述過的三葉蟲就有1200多種。

晚寒武紀發展到最高峰,志留紀以後逐漸衰亡,而後歷經晚古生代的泥盆紀、石炭紀,到了二迭紀末完全滅絕。如今只有在古生代的沉積岩中才能發現它那美麗的化石。在化石中,如果你仔細的傾聽,還能聽到那2億年前大海的波濤聲和那有關三葉蟲的久已失傳的故事。

多嚮往那個遙遠而美麗,空曠而寧靜的年代。多喜愛那個原始而單純,頑強而壯麗的生命!從失落於2億年前的三葉蟲,我深深地悟出:

生命的存在並非是為了完成某個崇高而偉大的使命,而僅僅是一種展現,是對自然界發展到一定時期的那種狀麗現象的展現,儘管是曇花一現的閃現。我讚美三葉蟲,那個曾經是如此壯麗而頑強的生命。如果將地球年齡比作一本共有4500頁的厚書,則三葉蟲出現於第4000 到4300頁之間,佔300頁,大約3億年的時間。

而人只是出現於最後一頁。人的發展能持續多少頁?有三葉蟲長嗎?

不管怎樣,在有限的時間裡,讓我們來無所顧及地思考一切,盡一切可能地展現自己吧。 特徵 從背部看去三葉蟲為卵形或橢圓形 , 成蟲的長為3~10釐公尺,寬為1~3釐公尺 。小型的6公釐以下 。

三葉蟲體外包有一層外殼,堅硬的外殼為背殼及其向腹面延伸的腹部邊緣 。腹面的節肢為幾丁質,其他部分都被柔軟的薄膜所掩蓋。一般所採到的三葉蟲化石都是背殼。

三葉蟲背殼的中間部分稱為軸部或中軸,左、右兩側稱為肋葉或肋部。三葉蟲殼面光滑。或有陷孔、瘤包、斑點、放射形線紋、同心圓線紋、短刺等。

頭部多數被兩條背溝縱分為三葉,中間隆起的部分為頭鞍及頸環,兩側為頰部,眼位於頰部。頰部為麵線所穿過,兩面線之間的內側部分統稱為頭蓋,兩側部分稱為活動頰或自由頰。胸部由若干胸節組成 ,形狀不一,成蟲2~40節 。

中間部分為中軸,兩側稱為肋部。每個肋節上具肋溝,兩肋節間為間肋溝。尾部是由若干體節互相融合而形成的 , 1~30節以上不等。

形狀一般半圓形,但變化很大,可分為一中軸和兩肋部。肋部分節,有肋溝和間肋溝。肋部可具邊緣 ,邊緣上亦常有邊緣刺。

三葉蟲腹面的節肢極少儲存為化石 ,迄今為止全世界已發現節肢化石的只有19個種。 從奧陶紀到泥盆紀末的一些三葉蟲(比如裂肋三葉蟲目)進化出了非常巧妙的脊椎似的結構。在摩洛哥就發現了這樣的化石。

此外在俄羅斯西部、美國俄克拉何馬州以及加拿大安大略省也有帶脊椎結構的化石被發現。這種脊椎結構可能是對於魚的出現的一種抵抗反應。 體型 三葉蟲的大小在1公釐至72釐公尺之間,典型的大小在2至7釐公尺間。

最大的三葉蟲isotelus rex是2023年在加拿大哈得森灣邊上 奧陶紀的岩石裡發現的。

三葉蟲真的滅絕了嗎?

2樓:易書科技

三葉蟲早都滅絕了,所謂的「活的三葉蟲」大多都是和三葉蟲外形相似的現代物種,比如鱟蟲之類的。真正的三葉蟲最早出現在5.6億年前的前寒武紀,一直到2.

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完全滅絕,在地球上生存了3.1多億年。在如此漫長的時間裡,三葉蟲演化出了相當多的種類。

↑科學家將已知的三葉蟲分為八個目

目前全世界發現的三葉蟲化石已經有上萬種,最大的體長將近1公尺,最小的只有2公釐。它們憑藉著超強的適應能力,廣泛分布在全世界的海洋中,可以說在寒武紀,**有海洋,**就有三葉蟲。

↑最大的三葉蟲有72釐公尺

三葉蟲雖然不是強力的掠食者,但它們能分布如此廣泛、生存時間如此長久,和傑出的防禦策略分不開。三葉蟲在遇到危險是,會像鼠婦一樣把自己蜷縮起來,區別就是,三葉蟲的外殼相當堅硬,一般的牙口奈何不了它,而且到了後期,很多三葉蟲外殼上還長出了很多尖刺,蜷縮起來之後真的讓捕食者無處下口了。

↑蜷縮起來的三葉蟲

——以上內容參考公尺萊童書《生命簡史》

3樓:匿名使用者

三葉蟲經科學驗證的是已經滅絕,5億~4.3億年前

發展到高峰,至2.4億年前的二疊紀完全滅絕。

三葉蟲是距今5.6億年前的寒武紀就出現的最有代表性的遠古動物,前後在地球上生存了3.2億多年,可見這是一類生命力極強的生物。

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中,它們演化出繁多的種類,有的長達70釐公尺,有的只有2公釐。背甲為兩條背溝縱向分為乙個軸葉和兩個肋葉,因此名為三葉蟲。

4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我們要確定三葉蟲是否真的滅絕了。現今的科學工作者所說的都比較武斷。如果要想說三葉蟲滅絕了。

科學家要能辦到兩點:1、在同一時刻,全球的每乙個角落(包括海洋,陸地,高山,江河裡,地下,南北極等所有地方)都沒有找到三葉蟲。2、科學家從來不說謊!

這兩點都是科學家無法辦到的!

所以,我們絕對不能百分百的說三葉蟲滅絕了。只能說在科學家所發現的資料中沒有發現三葉蟲(當然有些證據或許被他們隱藏起來了。)

提問者所看到的和我從前所看到的一樣,當我抓到這樣乙隻生物的時候,覺得很噁心,就把它扔到河裡了。那時我還小,但是那只蟲子的長相深深印在我的記憶中,後來在書上看到三葉蟲的化石,發現和我看到的幾乎一樣,但是書上說三葉蟲已經滅絕了。

我就有個疑慮:如果書上是對的,那麼我看到的就不是三葉蟲。如果我看到的是三葉蟲,那麼書上說的就是錯的。

後來在網上看到有很多人看見過三葉蟲,也有很多活體三葉蟲的**,甚至有的博物館裡有活的三葉蟲的標本展示。那時我才明白,書上所說,不過是他們的猜想,不等於事實。

綜上,我相信三葉蟲是存在的,並未滅絕。

5樓:吉利蛋豬

這種蟲我也見過,這是三眼恐龍蝦,反正呢,現在的節肢動物都是當年三葉蟲的後代,你可以認為就是三葉蟲。

6樓:匿名使用者

所有太適應特定環境的生物,一旦環境變化就難逃滅亡厄運。恐龍如此,近代(地質學上的)滅絕的生物也說明了這點。只能不滿足環境,進一步發展的生物才能適應新環境。人也是如此。

樓上的幾位說的有道理,可能是火山噴發的大量煙塵造成的氣候變化使一些生物滅絕。但這只是外因,畢竟還有一些生物沒滅絕,並繼續進化了。

三葉蟲屬於脊椎動物門、三葉蟲綱。它們生活在遠古的海洋中,主要出現在寒武紀,到寒武紀晚期時發展到頂點。此後,三葉蟲從極盛的高峰走向衰退,延續到二疊紀末期時絕滅,沒有進入中生代。

三葉蟲在整個古生代3億多年的漫長地質歷程中生生不息,繁衍出了眾多的類群和巨大的數量,總計有1500多個屬,1萬多個種,其中發現於我國的有大約500個屬。

三葉蟲的形狀大多為卵圓形或橢圓形,個體大小相差卻很懸殊。發現於葡萄牙奧陶紀地層中的烏拉裂肋蟲是最大的三葉蟲之一,長達70釐公尺。而古盤蟲、球接子之類的微小三葉蟲卻只有不到6公釐。

常見的三葉蟲一般長度都在3到10釐公尺,寬度在1到3釐公尺。超過20釐公尺的就算大型的了。在我國昆明寒武紀早期地層中曾經發現過長度為30釐公尺的萊得利基蟲。

三葉蟲化石廣泛地分布在世界各地,因而對劃分地層非常重要。但同時,許多三葉蟲的屬種又具有地方性特色,因而它們又對劃分當時的海域分割槽,進而恢復當時的生物地理區係具有重要意義。

三葉蟲生活的年代距今雖然遙遠,但是科學家對它的形態、構造等特徵的了解是相當充分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三葉蟲身體表面披有堅固的甲殼,在個體發育過程中經歷多次脫殼生長,所以它們在地層中遺留下的化石數量比其他生物要多;其次,寒武紀海洋中很少有比三葉蟲更大、更兇暴的動物和它生活在一起,因此它們能夠迅速繁衍,廣泛分布;此外,三葉蟲化石大多儲存在質地細緻的石灰岩或頁岩中,因此,不僅外殼的特徵能夠被觀察得很清楚,而且有時其內部構造也能被看得很清晰。

三葉蟲的主要特徵表現在它的背殼構造,其頭部**有乙個突起的「頭鞍」,可能是安置腦的處所。頭鞍的表面有的光滑無飾,有的瘤斑點綴,還有的具有為數不等的橫溝。這些橫溝被稱為「頭鞍溝」。

頭鞍兩側,一般有成對的眼睛。沿眼睛的前後有一條溝,稱為「麵線」,這是三葉蟲成長過程中藉以脫殼鑽出身體的地方。頭部腹面的前端有一對分節的觸鬚,既是行動器官,又是感覺器官。

觸鬚的後面是攝食的口,通常蓋著「唇瓣」。口兩側有許多細小而分節的行動器官——附肢,附肢上有細密的纖毛,大概可以起到呼吸的作用。

三葉蟲的胸部分節,多者達十幾節,少者只分兩節。各節之間以覆瓦狀(即像房頂的瓦片一樣一片覆疊在另一片的上面)關聯起來,便於捲曲活動。三葉蟲腹面兩側有為數眾多的分節附肢,附肢上具有纖毛,因此這些附肢也兼負行動和呼吸之用。

三葉蟲的尾部和胸部一樣,縱向上分為中軸及其兩側的肋葉部,其形態多樣;尾部的邊緣有的帶刺,有的不帶刺。

三葉蟲的生活習性是多種多樣的,化石中最多的一類是儲存在石灰岩或頁岩中,可見當時它們大多生活在淺海底或游移於淤泥之上。它們有的稍能游泳,有的隨水漂流。志留紀中期的齒蟲類,整個身體幾乎被密密的長刺包圍,這些長刺對於它們在水裡游泳來說是一種強有力的推進器,因此可以推測它們是游泳的能手;同時,這些長刺也是抵禦天敵的有效**。

這種型別的三葉蟲主要是出現於奧陶紀到泥盆紀時期,當時與它共生的鸚鵡螺類、板足鱟類和魚類都是三葉蟲的勁敵,如果三葉蟲不增強它的游泳能力和禦敵的**,它們怎樣在那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繼續生存繁衍呢?

奧陶紀的某些三葉蟲,如寶石蟲、斜視蟲、隱頭蟲等還發展了捲曲的能力,它們的頭部和尾部可以完全緊接在一起,僅將背部的硬殼暴露在外;它們還可以鑽進淤泥以保護其柔軟的腹部器官,這樣,一方面便於禦敵,另一方面也可以以類似於尺蠖那樣的伸曲的方式推動身體前進。

對於三葉蟲的個體發育過程,科學家通常是通過採集同一層位中同一種個體的不同生長階段的標本來研究的。三葉蟲的個體發育,大致劃分為三個時期——幼年期、中年期和成年期。幼年期蟲體頭部和尾部尚不分明,也沒有胸節,直徑大約為0.

24-1.3公釐。中年期蟲體頭部和尾部已經分開,胸節也已經發育,但是節數比成年期少一節。

成年期蟲體的胸部與尾部節數增加到了極限,蟲體增大,殼上的刺、瘤等附加物均出現了。

三葉蟲自從在寒武紀早期出現以後,在整個系統演化中各部主要構造特點也逐漸發生相應的變化,這些變化規律主要有下列幾方面:1、頭鞍形態的變化:寒武紀早期的原始三葉蟲的頭鞍形態多為長圓錐形,凸起也不顯著。

往後到了寒武紀中期以後,頭鞍逐漸縮短,兩側趨向平行,成為圓柱形,甚至有的成為了球形。到了寒武紀晚期及以後的三葉蟲,甚至頭鞍與其兩側的頰部分界也不清楚了。2、麵線後支所在位置的變化:

早期三葉蟲的麵線後支(即眼睛之後的那段麵線)終點常與頭部的後邊緣或兩頰角相交;往後到了奧陶紀以後的型別,則常與頭部的兩旁側緣上相交。3、眼的變化:某些三葉蟲的眼睛。

早期是新月形的,隨後逐漸變小,最後消失。另一類複眼比較發達的三葉蟲,眼睛則由小變大,最後會出現眼柄,眼睛則長在高高聳起的眼柄頂端上。志留紀的許多三葉蟲就屬於這一類。

4、身體周圍長刺的變化:寒武紀和奧陶紀的三葉蟲很少長刺,而志留紀及其以後的型別長刺較為多見,而且刺比以前的也更加複雜。5、胸節由多變少,尾部由小變大,頭鞍上的橫溝由多到少等等趨勢也在許多態別的三葉蟲中顯示出來。

4.43億年前,一場毀滅性的伽馬射線爆可能導致了地球上大部分生物的滅絕。

一支由天體物理學家和古生物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在研究三葉蟲化石時發現三葉蟲滅絕時的形態模式,與伽馬射線爆造成的後果十分相似。科學家指出,如果伽馬射線爆發生在我們的星系內並直接衝向地球,大氣層會吸收絕大部分伽馬射線,高能射線會撕裂氮氣和氧氣分子,形成大量氮的氧化物,特別是有毒的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會破壞臭氧層,使地球表面生物長期受到過量紫外線照射,最終導致地球生物的滅絕

第二次生物滅絕事件: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約85%的物種滅絕,腕足和苔蘚蟲三分之一的科消失了;牙形刺、三葉蟲、筆石中的很多種類也滅絕了,造礁生物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總共有超過100個科在這次事件中消失。古生物學家認為這次物種滅絕是由於全球氣候變冷造成的。當時,陸地上有厚厚的積冰,大片的冰川使海洋和大氣環流變冷,整個地球的溫度下降、海平面降低,原先豐富的沿海生物圈被破壞。

三葉蟲化石是怎樣形成,三葉蟲化石的資料

三葉蟲的祖復 先可能是類似於製節肢動物的動bai物,如斯普里格蠕蟲或其它du隱生宙埃迪卡拉紀zhi時期類似三葉蟲dao的動物。早期三葉蟲與伯吉斯頁岩和其它寒武紀的節肢動物化石有許多類似的地方。因此三葉蟲與其它節肢動物可能在埃迪卡拉紀和寒武紀的交界之前有共同的祖先。三葉蟲發展迅速,在寒武紀晚期達到繁植...

什麼是三葉蟲的語言,三葉蟲的語言是什麼?

古老的 三葉蟲 化石,鑲嵌在喜馬拉雅山巔。這是在告訴人們 那兒曾是汪洋一片。三葉蟲的語言是什麼?證明了寒武紀遠古時代有生命的痕跡存在。滿意請採納。三葉蟲的語言證明了寒武紀遠古時代有生命的痕跡存在。三葉蟲 化石,鑲嵌在喜馬拉雅山巔,這是在告訴人們那兒曾是汪洋一片。三葉蟲 學名 trilobite 是節...

幫忙看看這是蟲子的什麼化石?三葉蟲相關

絕對是三葉蟲 三葉蟲之所以叫三葉蟲是因為背殼縱分為三部分,因此名為三葉蟲 你的圖上可以清楚得看出背殼縱分為乙個中軸和兩個肋葉三部分。下面得是摘抄得3葉蟲得特點幫助你自己辨別一下 三葉蟲的大小在1公釐至72釐公尺之間,典型的大小在2至7釐公尺間。背部看去三葉蟲為卵形或橢圓形 成蟲的長為3 10釐公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