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鞅說孝公變法修刑文言文答案

2021-03-04 07:29:38 字數 3926 閱讀 8303

1樓:團長你來殺我啊

作業最好是自己做哦,這樣對學習中的學生來說才能提高成績。如果手機是安卓手機,就請在各應用市場更新最新版本作業幫,在拍照搜題頁面上方點選「作業答案」,即可進行掃碼搜尋

我目前有辦法給你的是,第一,加班上群裡找同學的抄(當然並不建議你這麼做;第二,就是自己好好做,提高自己。當然,最好的辦法還是自己做,對成績有好處。

作業怎麼能發到網上來問答案呢,這樣對你學習成績沒什麼用。多問問老師才對學習成績能提高,多思考一下,一般的練習題並不難的。

商鞅南門立木言而有信 說到做到的理解和想法100字內

2樓:匿名使用者

我是這樣理解的:言而有信是做人的根本,作為高高在上的執政者,只有帶頭誠信守法、嚴格執法、並且做到賞罰分明,才能得到人們的尊重和認可。

我的想法是:以誠待人,以信取人 ,相信從古至今會一直是我們中華名族最為優秀的傳統。在這個社會裡,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真正地做到言而有信,以誠待人,以信取人,這個社會也許才算得上是名符其實真正的和諧社會。

3樓:情滿九歌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衛國(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莊鎮一帶)人,漢族。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後裔,公孫氏,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

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孝公死後,被貴族誣害,車裂而死。在位執政十九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

商鞅「少好刑名之學」,專研以法治國,受李悝、吳起等人的影響很大。後為魏國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時對魏惠王說:「公孫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為相。

」又對惠王說「王既不用公孫鞅,必殺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後,商鞅聽說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攜同李悝的《法經》到秦國去。通過秦孝公近臣景監三見孝公,商鞅暢談變法治國之策,孝公大喜。

前359年任左庶長,開始變法,後公升大良造。

周顯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變法,變法內容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這時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刑其太傅公子虔與老師公孫賈。秦孝公十六年(西元前346年),太傅公子虔復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變法日久,秦民大悅。

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前340年,率秦趙軍敗魏國公子昂將軍,魏割河西之地與秦,將人民遷居至大樑,此時魏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商鞅因功封於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過刻薄寡恩,設連坐之法,制定嚴厲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秦國貴族多怨。趙良勸說商君積怨太深,宜「歸十五都,灌園於鄙」、「不貪商、於之富,不寵秦國之教」,商鞅不聽。

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嬴駟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謀反,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結果因未出示證件,店家害怕「連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斃」;欲逃往魏國,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帥,亦不願收留。後來商鞅回到商邑,發邑兵北出擊鄭國,秦國發兵討之,殺鞅於鄭國黽池,死後被秦惠王處「車裂之刑」於彤,滅商君之族。

西元前359年,正當商鞅輔佐秦孝公醞釀變法時,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起來反對變法。他們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

」商鞅針鋒相對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禮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從而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商君書·更法篇》《史記·商君列傳》)。

這是以歷史進化的思想駁斥了舊貴族所謂「法古」「循禮」的復古主張,為實行變法作了**準備。課本上「商鞅舌戰圖」插圖,是當時這次大辯論的寫照。

編輯本段商鞅變法

商鞅從西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大規模地推行過兩次變法。商鞅第一次變法在西元前356年,而不是西元前359年,楊寬《戰國史》185頁有這樣一段說明:「《史記秦本紀》說:

秦孝公三年『衛鞅說孝公變法修刑……孝公善之。甘龍、杜摯等弗然,相與爭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為左庶長。

』據此,秦孝公三年已『用鞅法』,六年因『百姓便之』,提公升衛鞅為左庶長。但是《史記商君列傳》說:孝公『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

據此則下令變法,應在秦孝公六年(西元前356年)衛鞅任左庶長之後。兩說相較,當以後說為是。《戰國策秦策》一說: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韓非子和氏篇》又說:商君之法,『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國以富強,八年而薨,商君車裂於秦。

』王先謙《集解》認為『八』上脫『十』字,是對的。從秦孝公六年(即西元前356年)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以後,到二十四年孝公去世,首尾19年,以整年來計,正是18年。」據此,商鞅第一次變法應在西元前356年。

西元前340年,衛鞅設計生擒魏將公子昂,大破魏軍,迫使魏國交還過去奪走的西河地。魏惠王說:「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商鞅因此大功,受封於商(今陝西商縣東南商洛鎮)15個邑,號為商君。

西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憑證,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

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生擒公子昂,拒絕他入境。他回到自己的封邑,舉兵抵抗,結果失敗戰亡,而後被下令車裂其屍。

西元前350年,商鞅又實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是:

一、廢井田,開阡陌(阡陌就是田間的大路)。秦國把這些寬闊的阡陌剷平,也種上莊稼,還把以前作為劃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樹林、溝地等,也開墾起來。誰開墾荒地,就歸誰所有。

土地可以買賣。

二、建立縣的組織,把市鎮和鄉村合併起來,組織成縣,由國家派官吏直接管理。這樣,**政權的權力更集中了。

三、遷都咸陽。為了便於向東發展,把國都從原來的櫟陽遷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陽(今陝西咸陽市東北)。

這樣大規模的改革,當然要引起激烈的鬥爭。許多貴族、大臣都反對新法。有一次,秦國的太子犯了法。

商鞅對秦孝公說:「國家的法令必須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頭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

太子犯法,他的師傅應當受罰。」

結果,商鞅把太子的兩個師傅公子虔和公孫賈都辦了罪,乙個割掉了鼻子,乙個在臉上刺上字。這一來,一些貴族、大臣都不敢觸犯新法了。

這樣過了十年,秦國果然越來越富強,周天子打發使者送祭肉來給秦孝公,封他為「方伯」(一方諸侯的首領),中原的諸侯國也紛紛向秦國道賀。魏國不得不割讓河西土地,把國都遷到大樑(今河南開封)。

4樓:匿名使用者

人無信不立。大丈夫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這就是言而有信!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

5樓:百度使用者

(1)社會大變革,戰爭頻繁;帝王之道不符合形勢要求,霸王之道有利於富國強兵。(2分)

(2)思想:法治、農戰。(2分)

措施: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燔詩書明法令。(2分)

(3)人夫:商鞅變法為秦統一六國和建立****集權制度奠定基礎;

文學:導致秦朝迅速敗亡。(2分)

(4)把改革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以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為標準;以是否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和時代潮流為標準。(2分,任答2點)

試題分析:

(1)分析材料一,「吾說公以王道,公善之而未用也。……吾說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說明秦孝公不用帝王之道而用霸王之道,聯絡當時時代背景,諸侯爭霸,社會變革,只能用霸王之道在爭霸中取勝。

(2)分析材料可知,其核心是強調了整飭法律、發展農業,獎勵軍功等。第二小問可聯絡所學史實回答,如: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獎勵耕戰等。

(3)從材料三「大夫」所強調的「國富民強,……其後卒並六國而成帝業」可知其積極作用是使秦統一了六國。而「文學」認為商鞅變法厲行法治,其嚴苛的刑罰導致了秦亡。

(4)此問實際是考查學生的歷史觀,可從改革對當時社會起到的作用以及是否符合歷史潮流方面分析。

點評:此題難度中等,主要考查學生分析材料理解材料的能力,要求學生有一定的古文閱讀和理解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