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三公九卿有什麼特點,秦朝三公九卿的特點

2021-03-04 07:01:59 字數 5563 閱讀 3541

1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特點為:

1.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襲。

2.分工明確,行政效率高。

3.丞相位高權重

4.新的較完備的官僚制度。

5皇帝擁有最終決策權。

可簡單參考三公九卿的職責:

三公: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

太尉,管理軍事;

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理國家監察事務。

九卿分別為:

奉常,掌管宗廟祭祀,和國家之禮;

郎中令,負責皇帝禁衛;

衛尉,負責皇宮守衛;

太僕,負責皇帝車馬;

少府,負責皇帝財政;

廷尉,負責司法;

典客,負責外交和內部少數民族事務;

治粟內史,負責糧食和財政;

宗正,負責皇室事務。

秦朝三公九卿的特點

2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特點為:

1.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襲。

2.分工明確,行政效率高。

3.丞相位高權重

4.新的較完備的官僚制度。

5皇帝擁有最終決策權。

可簡單參考三公九卿的職責:

三公: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

太尉,管理軍事;

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理國家監察事務。

九卿分別為:

奉常,掌管宗廟祭祀,和國家之禮;

郎中令,負責皇帝禁衛;

衛尉,負責皇宮守衛;

太僕,負責皇帝車馬;

少府,負責皇帝財政;

廷尉,負責司法;

典客,負責外交和內部少數民族事務;

治粟內史,負責糧食和財政;

宗正,負責皇室事務。

3樓:匿名使用者

封建**。三公分別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歸丞相管。

4樓:飛刀問情仙劍問

三公: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

太尉,管理軍事;

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理國家監察事務。

九卿分:

奉常,掌管宗廟祭祀,和國家之禮;

郎中令,負責皇帝禁衛;

衛尉,負責皇宮守衛;

太僕,負責皇帝車馬;

少府,負責皇帝財政;

廷尉,負責司法;

典客,負責外交和內部少數民族事務;

治粟內史,負責糧食和財政;

宗正,負責皇室事務。

5樓:妖夭

其實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都是相互制衡的,基本不會出現一人獨大的情況

其他的近乎是廢話

6樓:梧桐樹

除了樓上的回答外還有:體現了法家思想(法,術,勢)

以皇權為中心

體現了家天下.

三公九卿的特點有哪些

7樓:

秦朝**管制分為: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處理日常事務。大事總匯於丞相,或最後請皇帝裁決。

  其特點概括:   1.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襲。

  2.分工明確,行政效率高。   3.

丞相位高權重   4.新的較完備的官僚制度。

秦朝三公九卿制是哪三公?

8樓:蘇嘉愛娛樂

三公 ,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秦王朝在確立 皇帝 尊號的同時,還總結了戰國以來各國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了一套適應封建統一國家需要的****機構,這就是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 ,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 ,即奉常、廷尉、治粟內史、典客、郎中令、少府、衛尉、太僕、宗正。

三公 的職責分別為:丞相,輔佐皇帝處理全國事務,是皇帝的助手。從秦開始,丞相正式成為官職,為****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長官;太尉,協助皇帝掌管全**隊。

御史大夫,為丞相的助手,掌圖籍章奏,監察百官,是皇帝的耳目。三公 之間互不統屬,直接隸屬於皇帝,便於皇權集中。

擴充套件資料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結構從秦朝一直沿用到兩晉,直至隋文帝創三省六部制。從三省六部制的結構上來看,也無處不有著三公九卿制結構的影子。此後,一直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廢掉中書省、尚書省及門下省,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中國古代歷史中的**官制**制度才算壽終正寢。

三公九卿這一制度沿用約達800年,並從結構上影響三省六部制,並左右中國古代**官制約達700年。可以說,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三公九卿制度雖在結構上沿用了近700年,但在其間,官職的名稱及權利和三公九卿制的部分結構卻一直在變動之中。並且,制度之外其他**機構的出現也衝擊了三公九卿制。

9樓: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

太尉,管理軍事;

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理國家監察事務。

10樓:樊廣中

秦之三公:

(1)丞相,最高行政長官,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同時負責對文武百官的管理。

(2)太尉,最高軍政長官,負責軍事事務,但他平時沒有軍權,戰時也要聽從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節才能調動軍隊,軍權實際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裡。

(3)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

秦之九卿:(1)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

(3)衛尉,掌管宮門警衛;

(4)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審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

(8)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穀和財政收支;

(9)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

11樓:匿名使用者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12樓:駱賓步基

簡單來說 分為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丞相管政 太尉管軍事 御史大夫就是紀檢 這三個官位都是宰相級別 宰相也不是乙個官位名稱 只是口頭稱呼

13樓:匿名使用者

我是都在使用這 a 個看足球很方便!

什麼需要的都有 b 我用好幾年了!

有賽事的資訊及 8 直播還有遊戲!

每逢佳節還會送 . 禮物給你收藏!

非常簡單的操作 i 手機也能隨時**!

我跟好朋友都用 n 好幾年了!

秦三公九卿制度的特點?

14樓:匿名使用者

希望對你有幫助制度特點: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處理日常事務。大事總匯於丞相,或最後請皇帝裁決。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結構從秦朝一直沿用到兩晉,直至隋文帝創三省六部制。從三省六部制的結構上來看,也無處不有著三公九卿制結構的影子。此後,一直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廢掉中書省、尚書省及門下省,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中國封建歷史中的**官制**制度才算壽終正寢。

三公九卿這一制度沿用約達800年,並從結構上影響三省六部制,並左右中國封建**官制約達700年。可以說,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三公九卿制度雖在結構上沿用了近700年,但在其間,官職的名稱及權利和三公九卿制的部分結構卻一直在變動之中。並且,制度之外其他**機構的出現也衝擊了三公九卿制。

漢景帝改了大量官名。把「奉常」改為「太常」;「衛尉」改為「中大夫令」;「廷尉」為「大理」;「典客」為「大行令」;「治粟內史」為「太農令」,武帝時改為大司農。武帝時改「大行令」為「大鴻臚」,「郎中令」改為「光祿勳」。

上述九卿更名大多沒有影響到他們的職能,至於動機可能是語言變遷而尋求官名的準確。無獨有偶,三公的名稱也有比較大的變化。漢武帝更「太尉」為「大司馬」,漢成帝時更「御史大夫」為「大司空」,漢哀帝時「丞相」更為「大司徒」。

以上更名在現在我們看來似乎是更名,其實在當時並非是更名,而是另有原因。

比如,大司馬一職,原是霍去病和衛青討伐匈奴,帶去的馬匹有十四萬,但至班師入塞之時卻不到三萬匹,所以任兩人同為大司馬。而原來的太尉田蚡被太皇太后竇氏下令免官,太尉之職從此長期空缺。再加上,霍去病何衛青二人長期對匈奴作戰,手下兵將極多,久而久之,太尉的職權就逐漸轉移到大司馬。

另外,應當了解,太尉其實在漢初是不常設的。太尉一職的或置或廢,大都與征伐或時局有關。如漢文帝三年,罷太尉官,歸屬丞相,這年五月就是由灌嬰率軍還擊匈奴的入侵。

景帝時,太尉職銜也只恢復了4年。以此為背景來看,大司馬替代太尉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的。

漢武帝時改革了**官制,把****分為分為外朝官、內朝官。外朝官有丞相及丞相之下的各六百石官。而內朝官,或稱中朝官,包括大司馬和左、右、前、後將軍,尚書,以及侍中、散騎、諸吏、諸郎、博士等。

所謂內朝官或中朝官就是由皇帝直接差遣,而不專任行政職務的,與行政性質的正規官稱的外朝官相對而言的。

三公之中以御史大夫等級最低,職能也比較模糊,一方面為丞相之副,一方面供內廷的差遣。

在漢武帝之前,三公九卿制實際已有近代君主立憲的影子。丞相為主要的治國大臣,丞相府中有個百官朝會殿,皇帝有時也親臨朝會殿與丞相商議國事,或由丞相主持廷議,然後領銜上奏。而日本由首相對天皇負責,天皇聽政則在一千多年後的「明治維新」時期才有此景象。

但與此君主立憲制中不同的是,西漢的大司馬依然對皇帝負責,軍隊依然為皇帝私人所有,而非國家。

孝武皇帝之前,丞相的位高權重,連皇帝也不能不敬三分。凡丞相進見,皇帝得離坐;丞相病重,皇帝得親臨問疾,並遣使送藥;丞相死後,移歸私第,皇帝車駕往吊,並賜棺,賜葬地,賜冥器等。西漢,皇帝與丞相的衝突在武帝時達到高峰,本來漢武帝對田蚡言聽計從,但田蚡得寸進尺。

《資治通鑑》記載:田蚡每次上朝奏事,奏著談上大半天,他推薦人作官,有的位居二千石,把皇上的權利都奪了去(任命官吏是皇帝的權利),皇帝就對他說:「你任命完了沒有?

我也打算任命官吏。」 田蚡曾請求把考工官署的土地撥給她以擴建私宅,武帝發怒:「你為什麼不乾脆要武庫」從此之後田蚡才稍稍收斂。

由於丞相權位太重,威脅了皇權,皇帝很不放心,所以自武帝以後,章奏的拆讀與審議,轉歸尚書臺(令),從此之後,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雖然都是政權的負責人,但實際權利已向尚書臺。丞相有過失,由尚書問狀**。

相對於秦朝,三公之中職能變化最大的當屬御史大夫了,漢文帝時下詔:「制詔御史,其除肉刑。」從此,御史大夫成為全國最高的法官和監察官。哀帝時又把御史大夫改叫大司空,再也不當法官了。

西漢時的**官制改革集中在漢武帝時期。這次改革始於與太皇太后對抗時期,是以政治鬥爭為目的變革,是被稱史家稱為「大一統」一攬子改革的一部分。漢武帝的改革從根本上加強了**集權,突出了皇權,削弱了(丞)相權,把****分為內外朝更加強了**機構的皇帝服務職能。

至此之後,除前文所述哀帝,成帝對御史大夫和丞相的名稱變更外,再無值得一談之事。

15樓:匿名使用者

三公九卿他們職責上互不相屬,互相牽制,從而造成分權和制衡,所以他們最終還是要聽命於皇帝。

16樓:匿名使用者

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的**官制為秦王嬴政接受李斯建議所製,以皇帝為尊,下有三公,分別為太尉,管理軍事;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理國家監察事務。

三公九卿制怎麼理解

三公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晏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己有此詞,西漢今文經學家據 尚書大傳 禮記 等書以為三公指司馬 司徒 司空。古文經學家則據 周禮 以為太傅 太師 太保為三公。秦不設三公。西漢初承秦制輔佐皇帝治國者主要是丞栩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軍事長官太尉,但不常置。從武帝時起,因受經學影響,丞相 御史...

請簡單介紹下三公九卿?

三公 1 丞相 掌管全國的行政 又稱 國相 太師 2 太尉 全國最高軍事統帥 又稱 大司馬 太傅 大將軍 3 御史大夫 監察官 又稱 大司空 太保 九卿 1 奉常 掌國之禮儀 2 光祿勳 掌帝之待從 3 中大夫 掌帝之警衛 4 太僕 掌國之車馬 相當於 交通部部長 5 廷尉 掌國之刑獄 6 大鴻臚 ...

秦朝的三公實行什麼職務,秦朝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什麼?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圖書奏章和監察 實行三公九卿制。丞相負責行政,御史大夫負責監察,太蔚掌管軍。丞相管政務,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監察百官 秦朝在 實行三公九卿制,三公 指什麼?秦始bai皇時期三公分別是 丞相du王綰,太尉尉繚,zhi御史大夫馮劫dao。1 丞相回 最高行政長官,有一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