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詞解釋上書臺,求歷史名詞解釋

2021-03-04 06:30:08 字數 5557 閱讀 6671

1樓:李靜

官署名。東漢光武帝始置。東漢實際上決策和發號施令中樞機關。因位於宮中的中颱,故以台名,並有中颱、台閣、臺省等別稱。

秦代於少府內設尚書,有令、丞。漢成帝時,初置「尚書

」員 5 人,開始分曹辦事。東漢光武帝劉秀鑑於西漢末年大權旁落於貴戚大臣,所以竭力把權力集中於君主,凡機密之事全部交給尚書,以此制約三公。因而加重了尚書的職權。

因尚書的官署在宮禁內而稱為台閣,故有尚書臺之稱。東漢尚書臺組織有:尚書令一人,秩千石。

若以公為之,則增秩二千石,儀禮亦加。尚書僕射一人,秩六百石。職署尚書事,尚書令不在,則代行處理公務。

尚書左、右丞各一人,秩四百石,掌錄文書期會,佐令、僕治事。六曹尚書,秩各六百石。三公曹,掌管年終對州郡官吏的考績;吏部曹,掌管選舉和祭祀;民曹,掌管一切有關修建和鹽池苑囿的管理;客曹,掌管護駕邊疆少數民族朝賀事務;二千石曹,掌管司法訴訟事務;中都官曹,掌管水、火、盜賊等治安工作。

尚書侍郎 36 人,秩四百石,每曹 6 人,職掌文書起草。尚書令史 18 人,秩二百石,每曹 3 人,主書。東漢尚書臺權力極重,既出詔令,又出政令;朝臣選舉,由尚書臺主管;還擁有糾察、舉劾、典案百官之權;參預國家重大政事的謀議、決策,對朝政有著重大影響。

尚書臺權力雖重,但台官職位卑微,長官尚書令不過千石,尚在九卿之下,這樣位卑權重,皆由皇帝親任幹練之士充任,便於控制,發揮效率高。東漢和帝以後,多幼君弱主,實權常被外戚、宦官所掌握。儘管三公要聽命於尚書,但尚書又往往被實權更大的外戚、宦官所左右。

求歷史名詞解釋

2樓:匿名使用者

1司馬遷(約西元前145年~約西元前87年),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

2知曉過去和未來的變化,自成乙個學派

3《新史學》,是梁啟超所撰的一篇長文,它是資產階級史學家批判傳統史學,試圖建立新的史學理論體系的重要標誌。

4殷墟是中國商代後期都城遺址,位於中國河南安陽市西北殷都区小屯村,橫跨洹河兩岸。

5是一種源自中國古代天子依爵位高低將領土分封與宗室或功臣做為食邑的制度;在此一制度下,諸侯、領主或大地主能強行索取土地收入,並且能在其領地上行使**職權。

6尚書》又稱《書》、《書經》,為一部多體裁文獻彙編,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

7《春秋三傳》即《左氏春秋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8「古史層累說」是顧頡剛古史學說中最先提出,是主要核心與靈魂,也是最為重要的方法體系。就具體的古史研究而言,顧頡剛的獨創性主要表現在提出了「古史層累說」,這既是一種歷史觀,又是一種歷史研究方法,可以說這是在「層累地造成古史」觀支配下的方**體系。

9喪家狗比喻無所依歸的狼狽相。典故出處:《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適鄭,與**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

』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

然哉!』」

10秦始皇(西元前259—西元前210年),即嬴政。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

11何謂「編戶齊民」 ①被西漢**正式編入戶藉的自耕農、傭工、雇農等,稱為編戶齊民。 ②編戶齊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賦稅制度。

12中國古代繼宗法分封制度之後出現的以郡統縣的兩級地方行政制度。盛行於秦漢。郡縣制是古代**集權制在地方政權上的體現,它形成於戰國時期。

13 項籍,字羽,通常被稱作項羽,中國古代傑出的軍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中**事思想「勇戰派」代表人物,秦末起義軍領袖。下相(今江蘇宿遷市)人,故都彭城(今江蘇徐州)。

14即對民眾使用儒學進行統治,同時使用法學(即酷刑)來對付威脅統治的人。在漢朝,一般認為是儒、法、道(黃老之說)並施的。漢宣帝曾教育他的兒子時說過:

「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用德教,用周政乎?」

15五斗公尺道又稱正一道、天師道、正一盟威之道,是道教最早的乙個派別。據史書記載,在東漢順帝時期,由張道陵在蜀郡鶴鳴山(今四川成都市大邑縣北)創立。

16永嘉之亂後,由於對司馬政權的大力支援和艱苦經營,琅玡王氏被司馬睿稱為「第一望族」,並欲與之平分天下,王氏勢力最大時候,朝中**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與王家相關的人,真正的是「王與馬,共天下」。

17元和十四年是開塔的時期,唐憲宗要迎佛骨入宮內供養三日。韓愈聽到這一訊息,寫下《諫迎佛骨》,上奏憲宗,極論不應信仰佛教,列舉歷朝佞佛的皇帝"運祚不長","事佛求福,乃更得禍"。但韓愈沒能阻擋憲宗迎佛骨,還險些喪命。

18古時學生的入學大禮。在古代,凡是新入學的生員,都需進行稱為「入冸」的入學儀式。《禮記·王制》記載:

「學童首先換上學服,拜筆、入泮池、跨壁橋,然後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學禮。」

19王守仁(2023年-2023年),幼名雲,字伯安,號陽明,諡文成,人稱王陽明。漢族,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余姚市)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哲學家和軍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封侯爵。

20中國古代對交易中介人的主要稱謂,有過駔儈,牙人,經紀等多種,其中牙人是始見於唐代而為後代所長期沿用的一種主要稱呼。

21珠璣古巷位於距離南雄市區東北方向10公里遠的珠璣鎮,珠璣巷又名沙水鎮,在沙水河西側。珠璣巷是乙個具有一千一百多年歷史的古巷。它得名於唐敬宗年間。

22大禮議是指發生在2023年(明正德十六年)到2023年(嘉靖十七年)間的一場規模巨大、曠日持久的爭論,為明朝嘉靖年間因明世宗生父稱號問題引起的政治紛爭,發生於明世宗登基不久之時。當時,世宗與楊廷和、毛澄為首的武宗舊臣們之間關於以誰為世宗皇考(即宗法意義上的父考),以及世宗生父尊號的問題發生了爭議和鬥爭,歷時三年(2023年至2023年)。

23中國古代官府對城區規劃和市場管理的制度。亦稱市坊制。

24三教合一是指佛教、道教、儒教三個教派的融和。

25《朱子家禮》是朱熹所著的主講綱常倫理,禮節禮儀的書。全書共分五卷,分別為通禮、冠禮、昏(婚)禮、喪禮和祭禮。

26「援禮入法」是將傳統等級制度和禮制規範的原則貫徹到國家法律之中,依據人們的身份地位與社會關係來斷案量刑。

27中國封建社會是由父系家族組成的社會,以父宗為重。其親屬範圍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後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孫的九個世代,通常稱為本宗九族。在此範圍內的親屬,包括直系親屬和旁系親屬,為有服親屬,死為服喪。

親者服重,疏者服輕,依次遞減,《禮記·喪服小記》所謂「上殺、下殺、旁殺」即此意。

28親親相容隱,亦稱為同居相容隱、親親得相首匿等,是中國古代中華法律體系中一項規定,指「禁止親屬之間互相控訴或者作證,以保護傳統的倫理秩序」的規定。

29我國從北魏到唐代中期實行的計口授田的制度。始於北魏,北齊、北周、隋、初唐時均沿此制。唐中葉後土地兼併加劇,均田制瓦解。

「計口授田」是指**根據所掌握的土地數量,授予每口人幾十畝桑田和露田。桑田可繼承,露田在年老或死亡後要收回。

30一條鞭法是明代中葉後賦役方面的一項重要改革。初名條編,又名類編法、明編法、總編法等。後「編」又作「鞭」,間或用「邊」。

主要是總括一縣之賦役,悉並為一條。即先將賦和役分別合併,再通將一省丁銀均一省徭役;每糧一石編銀若干;每丁審銀若干;最後將役銀與賦銀合併徵收。

31 塢壁指的是在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時,為抵禦胡族統治者遣民和戰亂,北方漢人糾合宗族兄黨,據險自守,經濟自足的軍事屏障。

32改土歸流是指改土司制為流官制。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領,流官由****委派。改土歸流有利於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後性,同時加強中 央對西南地區的統治。

33利瑪竇(matteo ricci,2023年10月6日—2023年5月11日),義大利的耶穌會傳教士,學者。明朝萬曆年間來到中國居住。

34李鴻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諡文忠。淮軍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

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曾經代表清**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

35《原君》是十七世紀中國著名思想家,歷史學家黃宗羲的政論集《明夷待訪錄》的開宗明義篇。全書包括《原君》、《原臣》、《原法》等闡發民主、平等思想的篇章,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把批判的矛頭直指君主專釗及其理論基礎的論著,它鮮明地體現了近代民主思想。

36山西商人資本中的貨幣經營資本形式,最著名的是票號。票號又叫票莊或匯兌莊,是一種專門經營匯兌業務的金融機構。

3樓:匿名使用者

1、司馬遷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被後人尊為「史聖」。他最大的貢獻是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2、出自司馬遷《報任少卿書》。「究天人之際」是宇宙觀和哲學意蘊層;「通古今之變」是明成敗興壞之理的歷史意蘊層;「成一家之言」是達於不朽的文學審美意蘊層。

3、新史學是資產階級史學家批判傳統史學,試圖建立新的史學理論體系的重要標誌。全文凡6節,其次第是:中國之舊史、史學之界說、歷史與人種之關係、論正統、論書法、論紀年

4、殷墟是中國商代後期都城遺址

5、封建 是一種源自中國古代天子依爵位高低將領土分封與宗室或功臣做為食邑的制度;在此一制度下,諸侯、領主或大地主能強行索取土地收入,並且能在其領地上行使**職權。

6、《尚書》又稱《書》、《書經》,為一部多體裁文獻彙編,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

7、春秋三傳就是註釋《春秋》的書,有左氏、公羊、穀梁三家

8、顧頡剛提出的學說。可以說明了為什麼時代癒後,傳說的古史期越長。

可以說明了為什麼時代癒後,傳說中的人物愈放愈大。

我們在這上面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確的狀況,至少可以知道那件事在傳說中的最早的狀況。

9、喪家狗比喻無所依歸的狼狽相。典故出處:《史記-孔子世家》。描述孔子的狼狽相。

10、秦始皇(西元前259—西元前210年),即嬴政。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首次完成中國統一。自稱因功高於三皇五帝,自稱始皇帝。

11、編戶齊民,由於先秦以來,階級消融,身分制解除,理論上所有人的身份都是平等的,是謂「齊民」;而國家將他們一一納入紀錄,以戶為單位來掌握人民,是謂「編戶」,所以總稱「編戶齊民」。

12、郡縣制,指對中國古代實行的**集權體制下,郡、縣二級政權的地方行政制度(類似於現在的行政區劃)的總稱。

13、項籍,字羽,通常被稱作項羽,中國古代傑出的軍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中**事思想「勇戰派」代表人物,秦末起義軍領袖。

14、以儒家思想為統治百姓的思想,以法家思想作為治理國家的思想二者互為表裡。

15、五斗公尺道又稱正一道、天師道、正一盟威之道,是道教最早的乙個派別。

16、琅邪王氏諸兄弟與晉琅邪王司馬睿,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結成密切關係。王導以他所居司馬睿左右的關鍵地位,艱苦經營,始奠定東晉皇業和琅邪王氏家族在江左的根基,因而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語。王與馬的結合,開啟了東晉百年門閥政治的格局。

17、諫迎佛骨,是中國歷史上儒佛矛盾鬥爭的乙個重大事件。唐初幾個皇帝都是佛教的信仰者,佛教盛極一時。當時有識之士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依據儒學思想,提出反佛的意見。

元和十四年是開塔的時期,唐憲宗要迎佛骨入宮內供養三日。韓愈聽到這一訊息,寫下《諫迎佛骨》,上奏憲宗

18、入泮,古時學生的入學大禮。

19、王守仁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20、中國古代對交易中介人的主要稱謂,有過駔儈,牙人,經紀等多種,其中牙人是始見於唐代而為後代所長期沿用的一種主要稱呼。

歷史裡“干支”名詞解釋,歷史考試裡的歷史名詞解釋怎麼回答

天干地支,簡稱 干支 在中國古代的歷法中,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被稱為 十天干 子 醜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叫作 十二地支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干支紀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干地支在我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

求道德的名詞解釋,求名詞解釋道德

詞語 道德 注音 d o d 釋義 以善惡評價為標準,依靠社會 傳統習俗和人的內心信念的力量來調整人們之間相互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貫串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社會公德 婚姻家庭道德 職業道德等。它通過確立一定的善惡標準和行為準則,來約束人們的相互關係和個人行為,調節社會關係,並與法一起對社會生活的...

歷史名詞解釋陳橋兵變科舉取士文景之治光武中興盧溝橋事變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有採

文景之治 文景時期,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定,經濟發展,國力增強,歷史上稱這種統治局面為 文景之治 陳橋兵變,是趙匡胤發動的取代後周 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崩,八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殿前都點檢 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階將領石守信 王審琦等掌握了軍權。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