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易書科技
「刻燭擊缽」形容文思敏捷,作詩迅速。也可用以形容文人集會賦詩。
此典出自《南史·王僧孺傳》。
南朝齊國的竟陵王蕭子良禮賢下士,十分敬重人才,蕭文琰(蘭陵人)、丘令楷(吳興人)、江洪(濟陽人)等一些文人才子都聚集在他的門下,每日吟詩作賦,展示自己的才華。有一次,竟陵王蕭子良在夜晚召集學士們一起飲宴,吟詩作賦。他為了判斷誰的詩才敏捷,蕭子良在燃燒的蠟燭上刻有記號,規定在蠟燭燃燒地一寸的時間內,就要寫成四韻八句詩,用這個為時間標準。
文士蕭文琰說:「燒完一寸蠟燭的時間作出四韻八句詩,這有什麼難的!」於是,他與丘令楷、江洪等人以敲擊銅缽為時間標準作詩,銅缽的響聲停止時,他們便都寫好了詩。
刻燭擊缽是何意?出自於哪?
2樓:易書科技
【釋義】「刻燭擊缽」形容文思敏捷,作詩迅速。也可用以形容文人集會賦詩。
【出處】此典出自《南史·王僧孺傳》。
南朝齊國的竟陵王蕭子良禮賢下士,十分敬重人才,蕭文琰(蘭陵人)、丘令楷(吳興人)、江洪(濟陽人)等一些文人才子都聚集在他的門下,每日吟詩作賦,展示自己的才華。有一次,竟陵王蕭子良在夜晚召集學士們一起飲宴,吟詩作賦。他為了判斷誰的詩才敏捷,蕭子良在燃燒的蠟燭上刻有記號,規定在蠟燭燃燒地一寸的時間內,就要寫成四韻八句詩,用這個為時間標準。
文士蕭文琰說:「燒完一寸蠟燭的時間作出四韻八句詩,這有什麼難的!」於是,他與丘令楷、江洪等人以敲擊銅缽為時間標準作詩,銅缽的響聲停止時,他們便都寫好了詩。
燃燭而行是何意?出自於哪?
3樓:易書科技
【釋義】「燃燭而行」告訴人們,對人對事,不能言過其實,更不能漫天誇大,否則就會露出破綻來了。
【出處】此典出自《贊劉諧》。
有個道學先生,穿著高底大鞋,甩著長袖,拖著寬頻,頭戴一頂三綱五常的帽子,身穿一件倫理道德的衣裳,從舊紙堆裡撿一兩句儒家經典,陳詞濫調,念誦不已,便自以為是真正仲尼**了。
有一次,他正好碰到劉諧。劉諧是個聰明而又有學問的人,看見他這副樣子,便嘲笑他說:「你這樣其實是不了解仲尼老兄。
」道學先生氣得臉都青了,站起來說:「『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你算什麼人,竟敢直呼夫子的名字,還和他稱兄道弟!」劉諧說:
「噢,難怪羲皇以前的聖人不分晝夜整天點著燈籠走路啊。」
燃燭而行是何意·出自於哪?
4樓:易書科技
「燃燭而行」告訴人們,對人對事,不能言過其實,更不能漫天誇大,否則就會露出破綻來了。
此典出自《贊劉諧》。
有個道學先生,穿著高底大鞋,甩著長袖,拖著寬頻,頭戴一頂三綱五常的帽子,身穿一件倫理道德的衣裳,從舊紙堆裡撿一兩句儒家經典,陳詞濫調,念誦不已,便自以為是真正仲尼**了。
有一次,他正好碰到劉諧。劉諧是個聰明而又有學問的人,看見他這副樣子,便嘲笑他說:「你這樣其實是不了解仲尼老兄。
」道學先生氣得臉都青了,站起來說:「『天下生仲尼,萬古長如夜』,你算什麼人,竟敢直呼夫子的名字,還和他稱兄道弟!」劉諧說:
「噢,難怪羲皇以前的聖人不分晝夜整天點著燈籠走路啊。」
擊甕救童是何意·出自於哪?
5樓:易書科技
「擊甕救童」的故事描述了兒童的機智聰明。
此典出自《宋史·司馬光傳》:「光生七歲,凜然如**,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
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其後京、洛間畫以為圖。」
司馬光(公元1019~1086年),字君實,北宋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傑出的史學家,宋仁宗(趙禎)寶元年間(公元1038~1040年)考取進士,宋神宗(趙頊)時,出任御史中丞。宋神宗熙寧(公元1068~1077年)年間,王安石開始推行新法,因為司馬光和一些保守派都極力反對,於是被貶。宋哲宗(趙煦)即位,司馬光入朝為相,將新法全部都廢了,恢復舊制。
司馬光著有《資治通鑑》、《司馬文正公集》等。
司馬光長到七歲時,穩重練達,居然像個成年人似的。聽人講解《左氏春秋》一書,他便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回來對家裡人講述。從此以後,他手不釋卷,刻苦鑽研,甚至到了不知飢渴冷熱的程度。
有一次,一群孩子在庭院裡玩耍,有乙個小孩爬上乙隻大甕,一失足,跌進甕中,被水淹沒了。所有的孩子都十分害怕,紛紛跑了。這時,只見司馬光拿起石頭把大甕擊破,甕中的水一下子流出來了,那個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機不可失「機不可失」表示時機難得,不可錯過。
此典出自《舊唐書·李靖傳》:「兵貴神速,機不可失。今兵始集,銑尚未知,若乘水漲之勢,倏忽至城下,所謂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縱彼知我,倉卒徵兵,無以應敵,此必成擒也。」
李靖,本名藥師,姿貌壯偉,少有文武才略,常對周圍的人說:「大丈夫如果遇到明主時,一定能夠建功立業,取得功名富貴。」隋煬帝(楊廣)大業(公元605~618年)末年,李靖任馬邑郡丞。
那時,唐高祖(李淵)起兵爭奪天下,攻克隋朝京城,抓住了李靖,要殺死他。李靖大呼道:「您率兵起義,本意是為天下除**,可是你為什麼卻要斬壯士呢?
」唐高祖覺得他很有志氣,唐太宗(李世民)也主張不殺他,所以就把李靖釋放了。從那以後,李靖跟隨唐高祖、唐太宗南征北伐,屢立戰功。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靖建議唐高祖攻打佔據荊州的蕭銑,唐高祖授予李靖行軍總管之職。這一年的八月,唐軍集於夔州。時值涼秋,陰雨連綿,江水泛漲,三峽一帶路險難走。
九月,李靖率師進發,諸將都請求待水退以後再進兵,李靖說:「兵貴神速,機不可失。現在大兵剛剛集聚,蕭銑還不知道,如果乘水漲的勢頭,突然攻到城下,正所謂迅雷不及掩耳,這是兵家的上策。
就算蕭銑發現了我軍,開始徵兵,但他們也打不了仗,最終一定被我所擒。」
炳燭之明是何意·出自於哪?
6樓:易書科技
比喻少年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情況。
此典出自《說苑·建本》:「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晉平公問師曠說:「我今年快七十歲了,想要學習,可能已經太晚了罷!」
師曠說:「您為什麼不點燃蠟燭來照明呢?」
晉平公說:「你聽說過有當人臣的戲弄國君的呢?」
師曠說:「盲臣**敢和國君開玩笑呀!臣聽說:
少年而好學習,像早晨溫和的陽光;壯年而好學習,有如中午的太陽光;老年而好學習,好似點燃了蠟燭照起亮光來。點燃了蠟燭照起亮光,還有誰會在昏暗中摸索著行進呢?」
晉平公說:「好極了!」
炳燭之明是何意?出自於哪?
7樓:易書科技
【釋義】比喻少年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情況。
【出處】此典出自《說苑·建本》:「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晉平公問師曠說:「我今年快七十歲了,想要學習,可能已經太晚了罷!」
師曠說:「您為什麼不點燃蠟燭來照明呢?」
晉平公說:「你聽說過有當人臣的戲弄國君的呢?」
師曠說:「盲臣**敢和國君開玩笑呀!臣聽說:
少年而好學習,像早晨溫和的陽光;壯年而好學習,有如中午的太陽光;老年而好學習,好似點燃了蠟燭照起亮光來。點燃了蠟燭照起亮光,還有誰會在昏暗中摸索著行進呢?」
晉平公說:「好極了!」
舉笏擊蛇是何意?出自於哪?
8樓:易書科技
【釋義】「舉笏擊蛇」比喻膽識過人的行為。
【出處】此典出自《宋史·孔道輔傳》。
宋代人孔道輔,字原魯,他是孔子四十五代孫。孔道輔幼年端莊持重,長大後考取進士,任寧州軍事推官,經常同州將爭論軍事問題。有一次,在天慶觀真武殿中出現了一條蛇,滿郡的人都認定它是神靈的化身,州里的將帥**都前去祭拜,並且還要向皇帝報告這件事。
孔道輔一直走上前去,用手中的笏板擊蛇,把蛇頭打碎了。起初,**的人大吃一驚,可是事後,大家全都佩服他。
飛短流長是何意出自於哪,交頭接耳是何意出自於哪?
飛短流長 意思是散布謠言 惡意中傷。此典出自 聊齋誌異 封三娘 封泣下如雨,因曰 妾來當須秘密。造言生事者,飛短流長,所不堪受。十一娘諾。有乙個年輕漂亮的姑娘,名叫範十一娘。她的父母非常寵愛她,只要是來提親的,都讓女兒自己選擇。有一年的七月十五廟會,範十一娘去遊玩。她遇見一位少女,長得與她一樣漂亮,...
披肝瀝膽是何意出自於哪
釋義 披肝瀝膽 比喻對人對事非常忠誠。出處 此典出自 三國演義 第二十六回。曹操帶領二十萬兵馬,分兵五路至徐州,攻打劉備。劉備兵敗,張飛突圍後,劉備無處可擊,遂去投奔袁紹。關羽被圍無法解脫,為保全劉備家眷,只得暫時投降曹操。劉備在袁紹那裡,整天憂心忡忡,一憂關羽 張飛不知去向,二憂妻小陷於曹營。袁紹...
徙宅忘妻是何意 出自於哪
釋抄義 徙宅忘妻 形容襲健忘者bai。出處 此典出du自 孔子家語 賢君 zhi 哀公問於孔dao子曰 寡人聞忘之甚者,徙宅而忘其妻,有諸?孔子對曰 此猶未甚者也 甚者,乃忘其身。春秋時期,魯哀公曾經問孔子說 我聽說有乙個健忘的人,搬家時把自己的妻子都忘記了,世上真的會有如此健忘的人嗎?孔子回答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