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我為世界現代史有關「如何評價蘇聯農業集體化」準備的講義,記於此,紀念我的第一次大學講課。)(注:「『』」內的是***課件的內容;「教材」是指吳於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接下來由我來談談蘇聯農業集體化的影響和評價。
我們先來看看咱們教材上的觀點。首先乙個總的概括是:『蘇聯的農業集體化是工業化運動的必然繼續,是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場深刻的農業社會主義革命。
』這是對農業化的總的評價和定性,態度主要是肯定的和積極的。但是我對這種看法持保留意見,下面我將以教材書上的觀點為主線,談談我的一些看法。書上對於農業集體化的影響和評價,大致可以分為三點:
『1、 蘇聯富農階級被消滅,農業生產方式完成了由個體小農經濟向集中的大生產的轉化,農業由原來的經濟生產部門變為了聽從於黨政機關指揮的部門。這一變化為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實現提供了條件。』對於「為工業化提供了條件」這個觀點,書上還作了兩點具體的解釋。
一是它使城市居民的糧食**和工業原料的**量得到一定的保障;二是它為工業發展提供了資金和勞動力。好的,這樣的話聽起來感覺就跟我們對農業集體化的一貫印象相似,就是說農業集體化給予了工業化相當強有力的支援,但是我很懷疑這種「支援」到底能達到乙個什麼樣的程度。對於這個疑問,我將留著,稍後我將再作討論。
接下來是第2點:『2、全盤工業化違背了列寧提出的改造農民的自願原則和逐步原則,使千百萬農民以及少數民族地區的牧民在這場變革中遭受許多本可以避免的苦難和死亡。』對於這個觀點,咱們教材上還有一系列血淋淋的資料,大家可以看一下。
在這裡,我想說的是,大家注意一下,它這裡說的是「違背了自願原則和逐步原則」,也即是說,對於全盤集體化本身,認為原則上是正確的,只因為沒「逐步」沒「自願」,所以致使出現了「本可以避免」的一系列不好的結果,這是依然認為全盤集體化是農村社會主義改造和將農民引上社會主義大生產的必由之路。這是對農業集體化運動定性的一種觀點,也是過去權威的一種觀點,大家可以想想,你同意這種觀點嗎?我對此是不以為然。
這個疑問,我也將稍後再討論。接下來我們看看第3點:『3、集體化運動過程中,建立起了一套嚴密的行政命令,把農民束縛在農莊裡,使農民失去了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
而農民的物質利益被忽視,並且用超經濟的手段從農民身上拿走很多,這樣使得工農關係、城鄉關係問題重重,農民生產積極性低下,農業生產長期停滯落後,嚴重阻滯了蘇聯經濟的發展。』對於這種觀點,我想大家也不難理解,而這個觀點也客觀地揭示出了農業集體化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但你再細心理解一下,你會發現,其實這個觀點也是建構在認為問題出在沒「自願」的基礎之上,並不是對農業集體化的合理存在懷疑。好了,以上我講完了教材上的觀點,一下我談談我剛才提出的疑問。
『關於疑問:
一、「這一變化為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實現提供了條件」———農業集體化到底給予了工業化什麼程度的支援?』我認為,農業能提供的最直接的最重要的自然就是農產品和原料。而農產品中最重要的就是糧食,我們知道,在農業集體化後,蘇聯的糧食產量是在減少的。
有這樣一組資料:在全盤集體化前的1925~1927年期間年均糧食產量為7527萬噸,而一五期間降為7360萬噸,而二五期間再降為7290萬噸。而畜牧業情況則更差。
還有乙個很重要的情況經常被忽視,就是那不大的宅旁園地生產出的農產品佔據了國家農產品產量相當大的乙個比例。《全球通史》這樣寫道:「私人土地雖然只佔總耕地面積的3%到5%,卻生產了蘇聯農產品的23%到30%。
」由此可見集體農莊的貢獻。對於農業生產總的低效率,斯塔夫裡阿諾斯這樣評價:「農業生產的低效率又反過來影響了蘇聯工業的表現:
由於農業沒有生產出足以支援工業經濟的產品,於是工產工人也被迫為一系列的五年計畫付出代價。當蘇聯**每年拿出國名收入的1/3用作再生產時,這也就意味著低工資和消費品的短缺。」乙個蘇聯工人的反應很典型,他說道,「他們假裝給我們工資,於是我們也假裝地工作。
」不過,無論如何,歷史的事實是,一五計畫提前完成了,蘇聯的工業發展也不可謂不是成就巨大,但我指出,在我們教材裡有這樣一組關於一五計畫完成情況的資料———一五計畫規定國民收入增加102%,實際只增長60%;農業產值應增加50%,實際下降14%;煤炭、鋼鐵、石油、電力、拖拉機、汽車也沒有完成計畫。看到這樣的統計,我其實真的不明白,「完成」兩個字從何談起。我有乙個主觀的臆想:
在史達林大聲宣布一五計畫提前完成的時候,他其實已經意識到了它的不可完成,厚著臉皮說一句「提前完成」,或許只是他自圓其說自欺欺人地耍了乙個他最擅長的政治手段罷了。而所謂的工業的巨大發展,我們知道這是一種農輕重經濟發展完全失調的發展。這種發展有什麼樣的後果,又能走多遠,歷史已經給了我們答案。
『二、「違背了農民的自願原則和逐步原則」,即對於全盤集體化本身,依然認為它是農村社會主義改造和將農民引向社會主義大生產的必由之路。———到底如何定性?』對於這個觀點的批判舊牽涉到我們到底如何定性全盤集體化。
其實,我們都可以看出並且集體農莊的實踐也表明,這樣的集體農莊制度非但沒有推動,反而阻滯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這裡的原因不僅僅只是因為它違背了「自願和逐步」的原則,而恰恰因為從根本上來說,全盤集體化運動實質是一場錯誤的錯誤運動。它違背了乙個最基本的原理: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我們知道,史達林在做出建立集體農莊的決策時,實際目的主要是為了解決和消除迫在眉睫日益加深的糧食收購危機,是為了解決工業化對糧食日益增長的需求。在這一目的下,他遵循的是先實現集體化,後實現機械化的理論。而實行集體化屬於生產關係的變革,實現機械化是一種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
沒有生產力的相當發展,就先行變革生產關係,這必然導致生產關係,即集體農莊的瓦解和失敗。最後,我同意這一種評價:集體化作為社會主義農業化的大方向雖然不錯,但蘇聯的「農業全盤集體化」並不是通向農業大生產的正確之路,集體農莊制度也不是一條吸引個體農民自願聯合起來的社會主義正確之路,儘管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它作為工業化的乙個配套措施,因工業化的成就而應給它以有限的某種肯定。
蘇聯農業集體化的原因、內容、作用?
2樓:零塵的訣別
蘇聯農業集體化:蘇聯通過合作社把個體的小農經濟改造成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過程。
原因:2023年以後,蘇聯出現糧食危機,2023年12月2日召開的聯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會,作出了盡快發展農業集體化的決議。2023年11月聯共(布)**決定加快農業集體化的速度,向各州提出了全盤集體化的任務
內容:實行集體農莊,初期,蘇聯的集體農莊有三種形式:①農業公社。
生產資料與生活資料公有,實行「按需分配」,實際上是平均分配。②共耕社。社員在播種、中耕、收穫時共同勞動,生產資料(除土地外)仍歸社員私有。
③農業勞動組合。基本生產資料為集體所有(土地屬國家所有,但撥給農業勞動組合永久使用),加入勞動組合的成員從事集體勞動,實行按勞分配,同時允許農民保留一定數量的宅旁園地,經營家庭副業。但直到全盤集體化運動前夕,蘇聯的集體農業仍為數甚少。
作用:蘇聯的農業集體化是工業化運動的必然繼續,是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場深刻的農業社會主義革命。 蘇聯富農階級被消滅,農業生產方式完成了由個體小農經濟向集中的大生產的轉化,農業由原來的經濟生產部門變為了聽從於黨政機關指揮的部門。
這一變化為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實現提供了條件。它使城市居民的糧食**和工業原料的**量得到一定的保障;為工業發展提供了資金和勞動力。集體化運動過程中,建立起了一套嚴密的行政命令,把農民束縛在農莊裡,使農民失去了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
我知道的就這些,希望可以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