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的重要性水平的確定方法有哪些

2021-03-04 05:26:14 字數 5322 閱讀 1931

1樓:

目前審計人員主要分別從財務報表層次和認定層次兩方面確定重要性水平。

對財務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確定主要採用固定比率法,即恰當的基數×適當百分比。其中判斷基礎有預算收入或支出總額、總額、資產總額、淨資產、費用總額、營業收入總額、淨利潤等6項,一般來說,「預算收入或支出總額」和「費用總額」適用於機關事業單位,「總額」適用於基本建設單位,「資產總額」適用於生產單位、,「營業收入總額」和「淨利潤」適用於流通,「淨資產」適用於其他行業。百分比則為歷年的經驗值。

對認定層次的重要性水平確定審計人員可以採用分配或不分配的方法。分配的方法一般適用於資產負債賬表戶,即把資產負債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以各賬戶佔總資產的比重為權數分配至各賬戶,然後考慮各賬戶的性質,錯報或漏報的可能性及各賬戶的審計成本後對其進行修正,由於報表的相關聯性,損益表不參加分配。

不分配的方法就是根據各賬戶或各類交易的性質及錯報或漏報的可能性,將各賬戶或交易的重要性水平確定為會計報表層次重要性水平的一定百分比範圍之內。

審計的重要性水平的確定方法有哪些

2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獨立審計準則第10號—審計重要性》第十二條規定:「註冊會計師應當合理運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斷基礎,採用固定比率、變動比率等確定會計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判斷基礎通常包括資產總額、淨資產、營業收入、淨利潤等。

」但是,迄今為止,都還沒有哪個國家明確規定重要性的量化標準。根據審計實務經驗,通常有如下幾種方法確定重要性水平:1、稅前淨利潤的5%—10%;2、資產總額的0.

5%—1%;3、淨資產的1%;4、營業收入的0.5%—1%;5、根據資產總額或營業收入兩者中較大的一項確定乙個百分比。前四種方法統稱為固定比率法,後一種方法又稱為變動比率法。

註冊會計師在對重要性水平作出定量分析時應把握如下三個原則:

①選擇的判斷基礎要合理。如果被審計單位的淨利潤為0,則不能選擇淨利潤作為判斷基礎;如果被審計單位的本年利潤變動較大,則不能選擇本年利潤作為判斷基礎;如果被審計單位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則不能選擇資產總額或淨資產作為判斷基礎。

②選擇的判斷比率要合理。大規模企業的重要性水平比率要比小規模企業的重要性水平比率要低。

③如果同一期間各會計報表的重要性水平不同,根據謹慎性原則,註冊會計師應當取其最低者作為整個會計報表的重要性水平。

如何確定審計的重要性?

3樓:匿名使用者

1、以往的審計經驗。如果以前年度所使用的重要性水平適當,可以作為本次審計確定的直接依據。如果被審計單位的經營環境、業務範圍或職責發生變化,可作相應調整。

2、有關法律法規對財務會計的要求。法律法規對財務會計作出了特殊要求,就應當謹慎地確定其重要性水平。一般而言,法律法規對財務會計作出的要求越嚴格,被審計單位出現錯報漏報的可能性就越大,註冊會計師應對其重要性水平定低一點。

3、被審計單位的性質、經營規模和業務範圍。如果被審計單位是上市公司,一方面由於其涉及的報表使用人範圍較廣,確定的重要性水平是各個報表使用人重要性水平的並集,另一方面,報表使用人主要根據報表提供的資訊作出判斷,故應將其重要性水平的比率定低些。

如果被審計單位的業務範圍較廣,比如,既經營房地產、又經營電器,還經營其他業務,由於其經營範圍較廣,經濟業務比較複雜,故會計處理比較容易出錯,所以,註冊會計師也應將其重要性水平定低些。

4、內部控制與審計風險的評估結果。如果內部控制較為健全,可信賴程度高,可以將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些,以節省審計成本。由於重要性與審計風險之間成反向關係,如果審計風險評估為高水平,則意味著重要性水平較低,應收集較多的審計證據,以降低審計風險。

5、錯報漏報的性質。如涉及到舞弊與違法行為的錯報漏報、能引起履行合同義務的錯報漏報、影響收益趨勢的錯報漏報、不期望出現的錯報或漏報等等,不論其錯報漏報的金額多少,註冊會計師都必須將其視為是重要的。

6、會計報表各項目的性質及其相互關係。會計報表專案的重要性程度是存在差別的,會計報表使用人對某些報表專案要比另外一些報表專案更為關心。一般而言,會計報表使用人十分關心流動性較高的專案,因此,註冊會計師應當對此從嚴制定重要性水平。

7、會計報表個專案的金額及其波動幅度。會計報表專案的金額及其波動幅度可能成為會計報表使用人做出反應的訊號,因此,註冊會計師在確定重要性水平時,應當深入研究這些金額及其波動的幅度。

擴充套件資料

審計重要性與審計證據之間的關係

1、審計重要性與審計證據之間的關係是反向關係,即重要性水平越低,審計證據越多;反之,重要性水平越高,審計證據越少。

2、重要性指的是由審計人員判斷的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該水平是審計人員根據審計的外部環境的要求,即會計報表使用者允許的錯報漏報水平而確定的。

3、當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較高時,表明會計報表使用人對該資訊的敏感度較低,允許的錯報漏報較高,審計環境較輕鬆,註冊會計師對一些在其水平之下的錯報漏報可不予關,可以執行較少的審計程式,縮小審計範圍,減少審計的工作量,收集較少的審計證據;

4、反之,當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較低時,表明會計報表使用人對該資訊的敏感度較高,允許的錯報較小,審計環境較嚴格,註冊會計師對一些在其之上的錯報漏報要予以關注,要執行較多的審計程式、擴大審計範圍,增加審計工作量,收集較多的審計證據。

4樓:科巨集公司

定義:根據我國《獨立審計準則》的定義:審計重要性是指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中錯報或漏報的嚴重程度,這一嚴重程度在特定環境下可能影響會計報表使用者的判斷或決策。

其在量上表現為審計重要性水平。

我們在理解這個概念時應從以下幾方面把握:

1、判斷考慮的角度是報表使用人。審計重要性雖然是註冊會計師作出的專業判斷,但是其判斷考慮的角度卻是報表使用人。註冊會計師在判斷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中的錯報或漏報是否重要,是以是否影響會計報表使用者的判斷或決策為依據的,而不是從被審計單位管理當局或註冊會計師的角度考慮的。

所以,註冊會計師在作出審計重要性的判斷之前,必須在充分了解報表使用人的基礎上評估會計報表使用者對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錯報或漏報的容忍程度。

2、對審計重要性的判斷離不開特定的環境。不同的企業面臨不同的環境,因而判斷重要性的標準也不同。這個特定的環境包構企業的規模、所處的行業、企業所處的會計期間、會計報表使用者涉及的廣度等。

一般而言,企業的規模與其重要性水平的相對比率成反方向,即,規模越大的企業,其重要性水平的比率越低;會計報表使用者涉及的廣度與重要性水平成反方向,即和會計報表使用者涉及的廣度會計報表使用者涉及的範圍越廣,其重要性水平越低。

3、審計重要性是對會計報表而言的。判斷一項業務重要性與否,應視會計報表中錯報漏報對會計報表使用人所作決策的影響而言。若一項業務在報表中的錯報漏報足以改變或影響報表使用人的判斷,則該業務的錯報漏報就是重要的,否則就是不重要的。

4、運用的領域是會計報表審計。審計重要性只運用於會計報表審計中(即註冊會計師審計),其對**審計(即財經法紀審計)和內部審計都不適用。**審計是為了評估被審計單位遵守法律法規的程度,對它而言,根本就不存在重要性的判斷,只要是錯報和漏報都是重要的,不論其金額的大小和其性質,因為只要它是錯報或漏報,都違法了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內部審計主要是為了測試對組織內部的經營活動和內部控制的適當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對它而言,也不存在重要性的判斷。

5、與可容忍誤差之間的關係。實質性測試的可容忍誤差由註冊會計師根據編制審計計畫時對審計重要性的評估確定。重要性水平是審計人員審查工作質量的乙個可容忍的範圍,超過這個範圍是不能容忍的,因為超過這個範圍表明審計工作質量的下降。

實際上,帳戶層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實質性測試的可容忍誤差。

我國《獨立審計準則第10號—審計重要性》第十二條規定:「註冊會計師應當合理運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斷基礎,採用固定比率、變動比率等確定會計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判斷基礎通常包括資產總額、、淨資產、營業收入、淨利潤等。

」但是,迄今為止,都還沒有哪個國家明確規定重要性的量化標準。根據審計實務經驗,通常有如下幾種方法確定重要性水平:1、稅前淨利潤的5%—10%;2、資產總額的0.

5%—1%;3、淨資產的1%;4、營業收入的5%—10%;5、根據資產總額或營業收入兩者中較大的一項確定乙個百分比。前四種方法統稱為固定比率法,後一種方法又稱為變動比率法。註冊會計師在對重要性水平作出定量分析時應把握如下三個原則:

①選擇的判斷基礎要合理。如果被審計單位的淨利潤為0,則不能選擇淨利潤作為判斷基礎;如果被審計單位的本年利潤變動較大,則不能選擇本年利潤作為判斷基礎;如果被審計單位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則不能選擇資產總額或淨資產作為判斷基礎。②選擇的判斷比率要合理。

大規模企業的重要性水平比率要比小規模企業的重要性水平比率要低。③如果同一期間各會計報表的重要性水平不同,根據謹慎性原則,註冊會計師應當取其最低者作為整個會計報表的重要性水平。例如,a企業是一間從事高科技產業的上市公司,2023年其淨利潤為100元,營業收入為20000元,資產總額為100萬元,淨資產為50萬元。

根據判斷重要性水平的原則,我們可以選擇營業收入作為確定利潤表層次重要性水平的判斷基礎,比率為8%,選擇資產總額作為確定資產負債表重要性水平的判斷基礎,比率為0.5%,於是判斷利潤表的重要性水平=1600元(20000*8%)、資產負債表的重要性水平=5000元(100萬元*0.5%)。

又根據判斷原則③,我們應把整個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定為1600元。

5樓:燈塔市張滿亮

審計的重要性是不爭的事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91條和109條明確在我國組建審計機關,就進年來的審計實踐也表明審計確實為國家經濟執行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全國各級審計機關大力加強思想政治建設,廣泛開展了以「三講」為內容的黨風黨紀教育和「****」重要思想的學習,先後開展了通訊工具、個人住房、公費出國(境)、**消費、領導幹部配偶及子女經商辦企業、收受禮品、現金及有價**等的清理整頓工作,及時制定和完善了有關規章制度,初步建立起一套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適應審計事業發展要求的領導幹部廉潔從政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保證了領導幹部廉潔自律工作的落實。在查處違紀違法案件方面,各級審計機關努力加強審計隊伍的作風培養和廉政建設。一九九八年以來,全國審計系統共有一百六十四名違紀違法人員受到查處並分別給予黨紀政紀處分,其中縣(處)級以上幹部二十人,有力地遏制了各種違紀違法現象的發生。

在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方面,全國各級審計機關在認真落實「收支兩條線」的規定,糾正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等不正之風的同時,針對群眾反映審計機關的一些熱點問題,從加強審計紀律和審計收繳違紀資金專戶管理方面入手,採取規範審計工作程式、嚴格審計現場紀律、逐步撤銷審計專戶等有效措施,使隨意挪用、拖欠審計專戶資金、動用審計專戶利息,以及少數審計人員在被審計單位吃、拿、卡、要、報等不正之風得到了較好的糾正。

各級審計機關加大審計力度,積極開展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果。三年來,全國各級審計機關共審計出違規金額一萬八千一百一十四億元。

從一九九八年至今年上半年,全國審計機關共審計五十一點五萬個單位,查出違規金額一萬八千一百一十四億元,向紀檢監察機關和司法機關移送案件三千六百六十六件,建議給予行政處分二千九百五十八人,建議糾正地方、部門不當規定四萬四千一百三十一條,協助有關部門查處案件四千三百六十九件,特別是配合紀檢監察機關和司法機關在查處重大經濟案件中做了大量審計查證工作。

審計中重要性與重要性水平的區別是

1.審計中重要性是指審計專案或被審計單位 個人在社會中的影響的程度 2.審計水平的重要性是指審計 人或審計單位 的自身素質而言 3.上述重要性有本質的區別 1 對專案而言 2 審計 人 而言。我理解就財務報表審計來說 重要性是 對財務報表具有重要性的專案,會影響對財務報表發表意見的事項 註冊會計師在...

審計中為什麼用重要性和重要性水平

審計中的重要性與我們平常所說的 重要性 有所不同。審計專業術語的重要性是指某一交易或事項可能影響利益相關者做決策的程度,重要性與某一事項的金額或性質相關,並取決於特定環境。重要性水平是對重要性的量化,如果可以接受的審計風險一定,重要性水平越高,則可接受的檢查風險越低。比如說,審計師可以接受的財務報表...

審計重要性與審計的重要性有什麼區別呢

樓上說的都不對。審計中的重要性與我們平常所說的 重要性 有所不同。審計專業術語的重要性是指某一交易或事項可能影響利益相關者做決策的程度,重要性與某一事項的金額或性質相關,並取決於特定環境。重要性水平是對重要性的量化,如果可以接受的審計風險一定,重要性水平越高,則可接受的檢查風險越低。比如說,審計師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