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海禁政策實行了多久,明朝的海禁政策從什麼時候開始實行

2021-03-04 04:58:15 字數 6883 閱讀 2071

1樓:凰伯爵鴉

開始:明朝海禁是十四世紀

時明朝**對海事進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的統稱。

1370-1573一共海禁了203年

隆慶年間明**調整政策,允許民間赴海外通商,史稱隆慶開關。海禁的解除為中外**與交流開啟了乙個全新的局面。

明朝的海禁政策自洪武年間開始到明末海禁的廢弛經歷了乙個多變的 過程。從明初嚴厲的海禁政策,永樂年間海禁的鬆弛,永樂後(洪熙—弘治)海禁政策的再強化,嘉靖年間的海禁政策高度強化,隆慶開放和海外**的迅速發展, 明末海禁的廢弛。這些政策對明朝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樓:匿名使用者

洪武年間就開始了,防止統一戰爭時期的軍閥餘部與海盜騷擾,實行海禁永樂年間,開放海禁嘉靖年間,倭寇猖獗,又恢復海禁隆慶年間,重開海禁。

明朝的海禁政策從什麼時候開始實行

3樓:

明代海禁始於明初,終於隆慶。目的是為了遏制東南沿海倭寇的侵擾,並對日本「閉絕貢路」,實行更加嚴厲的海禁政策。

4樓:鵬淘淘

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前後開始實行海禁,主要是國力也衰退了

明朝時期什麼時候實行海禁這個政策的啊

5樓:匿名使用者

始於明初,在明代雖時張時弛,但直至明末,未曾撤銷。

明太祖朱元璋出於政治上的需要,在對外**上,除為「懷柔遠人」,允許部分國家或部族通過「朝貢」的方式進行**外,其它私人海外**一律禁止。早在明初,朱元璋就明白地表示「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嘗禁其往來」,即實行海禁,禁止私人出海**,不准外國人來中國經商。期間更是棄守舟山等沿海島縣,以武力強迫沿海人民內遷。

洪武年間(公元1368~2023年)屢申「通番禁令」,規定「濱海居民不許與外洋番人**」,頒布「將人口軍器出境及下海者,絞」等嚴刑峻法。又在山東至廣東的沿海地區修築海防工事,建立嚴密的「巡檢」制度。

6樓:匿名使用者

洪武年間就開始了,防止統一戰爭時期的軍閥餘部與海盜騷擾,實行海禁永樂年間,開放海禁嘉靖年間,倭寇猖獗,又恢復海禁隆慶年間,重開海禁。

明朝實行海禁政策的原因是什麼?

7樓:匿名使用者

洪武四年(2023年)明太祖朱元璋對大都督府釋出敕諭,其中一段話清楚說出了明朝實行海禁政策的原因:「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嘗禁其往來。……苟不禁戒,則人有惑利而陷於刑憲矣。

爾其遣人諭之,有犯者論如律。」

從中可以看出,明朝廷從建國伊始就實施海禁的目的是防止臣民在與外國的交往中「學壞」,危及其自身的統治。

8樓:匿名使用者

一開始是軍事重心擺在北方對付元殘部,懶得管…到後來是倭寇橫行時,有心無力…

9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日本主要是倭寇,日本一直對中國寇掠沿海大概就這樣

明朝不是實行海禁政策嗎

10樓:狂人橫刀向天笑

明朝自建國就實行嚴厲的海禁政

策,從朱元璋開始,他的繼任者也都遵從祖訓,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明朝既然實行了海禁政策,那鄭和下西洋又怎麼說呢?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起,就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他的繼任者也大都遵從祖訓,雖然有時候緊一點,有時候松一點,但總體上是推行海禁政策的。

但海禁政策禁的只是民間**,即禁止民間出海與周邊國家**。而官方組織的,如鄭和下西洋等不在禁止之列,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在於宣揚國威,他的政治意義要遠遠大於經濟意義。

在永樂、宣德年間,在官方的組織下,先後七次下西洋,宣揚明朝國威於海外。期間也會有**,但大多是「朝貢**」,即周邊的藩屬國定時或者不定時的,帶著自己國家的土特產,來向明朝皇帝進貢。然後皇帝賞賜他們大量的金銀財寶,賞賜給他們的東西常常數倍於他們帶給皇帝的。

跟隨著朝貢者而來的,常常會有大量他們本國的的商人,他們來中國帶回他們本國所需要的茶葉、瓷器、香料等,通常會獲得很高的利潤,因此這種「朝貢**」所夾帶的**體制本質上和明朝的海禁政策是不衝突的。

海禁政策並沒有起到他應有的作用,倭寇現象仍然非常嚴重。以至於最後不得不採取武力清剿。海禁政策對於明朝本身也是有害的,他的弊端在最開始並沒有顯現出來。

直到直到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新航路的開闢,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全球化**興起才逐漸開始顯現出來。而此時明朝仍然堅持海禁政策,背世界潮流而馳。

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把美洲據為自己的殖民地,進行著全球化**。他們還跑到東南亞,將東南亞納入到自己的全球化**體系之下,他們想以東南亞為據點,與中國開展**。

他們對中國的瓷器、茶葉、絲綢等有很大的需求。但是限於海禁的政策,只能通過少量的走私**來滿足巨大的需求。

海禁政策使得中國與世界的聯絡開始中斷,也是此後清朝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的前身,他割斷了中國與世界的交流,導致中國日益封閉落後,造成近代中國落後挨打的局面。

11樓:匿名使用者

對啊,但是也開了幾個港口,貌似有泉州和廣州

明清時期實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12樓:水煮酸菜

1、明初,沿襲唐、宋、元朝制度,繼續實行**控制經管的朝貢**政策。朝貢**導致不斷賠本,以致「庫藏為虛」,給明王朝帶來了越來越沉重的財政負擔。 朱元璋認為明朝的根本在於農業,而農業的產值足以養活大明王朝。

2、日本進入戰國時期,許多日本浪人徘徊於中國沿海,從事海盜活動,頻頻襲擾明朝沿海地區。經進兵收復海南的大將廖永忠因此向朱元璋上言建議徹底消滅倭寇,加強海防。

於是,為了防備沿海奸民與倭寇勾結,朱元璋下令「片板不得下海」,禁止老百姓私自出海。

13樓:定興教師

直接原因:明朝主要是防範倭寇,清朝主要是防範東南沿海特別是台灣的抗清勢力

主要原因:重農抑商政策

根本原因:維護封建王朝的統治

14樓:匿名使用者

提問者在題中所提明清海禁政策我覺得應該分成兩方面來談:即明朝的海禁政策和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清朝曾實行過遷界禁海政策但我認為對中國歷史的影響相比其閉關鎖國政策來說並不算太大)

明朝的海禁政策及其由來:實際上唐代以前,我國統治階級的重心都放在北方中原大陸,唐以後統治階級的政治目光開始觸及到南海,進入宋元,是我國海外**大發展的時期。我國與周邊國家,包括日本的私人海上**非常密切。

元末,元統治者的腐敗引發了全國各地的起義,在各起義軍中,朱元璋以標榜自己是中原華夏正統,積聚了眾多的漢族謀士,終於把蒙元趕出中原,建立了明王朝。 明王朝建立後,以華夏中原正統自居,不惜一切代價,拒絕承接宋、元以來發展起來的與海外**聯絡,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規定「片板不許下海」。

這種作法實際上拒絕了對海洋文明的接納,把明帝國緊緊鎖在封閉的大陸體系中。 明代的海禁政策是逆歷史潮流的,是對中國文明、人類進步的反動。這已經為歷史事實所證明的。

從明時代開始我國開始落後於西方世界,這與明朝實行的海禁政策有著密切聯絡

清朝閉關鎖國政策及其由來:清朝在收復台灣以前,曾經厲行海禁政策,嚴禁商民出海**,片板不許下海,犯禁者一律處死,貨物沒收入官。這種海禁政策地實施,主要是為了對付鄭成功及其子孫的海上勢力,並不是針對外國的。

因此,2023年清朝收復台灣後,逐步放寬海禁,准許對外**。但是到乾隆前期,針對英國等西方國家貪得無厭的要求,清**又加強了對外**的限制,下令關閉除廣州以外的其他通商口岸,並且頒行嚴格約束外國商人的條例和章程,這樣便形成了所謂閉關政策。閉關政策歷經乾隆、嘉慶年間,一直延續到道光時鴉片戰爭前夕。

所謂閉關政策,是指清王朝嚴格限制和禁止對外交往和**的政策。主要內容有三:限定一口(廣州)通商、嚴格約束外商活動、限制中國商民出海。

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有三:清朝統治者的短視和無知是「閉關鎖國」的直接原因;封建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較穩定,對外來商品有較強的抵制作用,這是閉關鎖國政策的經濟根源。三是清朝統治的需要。

為防止中外反清勢力的聯絡和西方殖民主義的滲透,清朝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清朝閉關鎖國政策雖然在一定時期內對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一定的自衛作用,但它畢竟是一種消極落後的政策。閉關鎖國政策雖然在一定時期內對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一定的自衛作用,但它畢竟是一種消極落後的政策。因為閉關政策並不能削弱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力量,反而阻礙了自己的發展,使中國喪失了對外**的主動權,統治者愚昧無知,妄自尊大,隔斷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拉大了中國與西方的差距,造成近代中國被動挨打的局面。

在總的來說中國近代任人宰割,百年國恥,其原因無疑是多方面的,但明朝的海禁政策和清朝閉關鎖國當是其中的罪魁禍首!「海禁」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造成中國落後於世界;

而清代閉關鎖國則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隔絕了中西文化交流,使中國落後於世界潮流。其實我們對比中國古代唐宋的先進和明清的落後我們就可以知道乙個國家要想強大改革開放才是正道,乙個國家需要不斷的從外界吸取先進的東西取長補短才能發展.我認為近代明清的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無疑是造成中國近代落後的根本原因之一.(還兩個原因則是中國本身的封建制度和獨尊儒術的文化傳統,這純粹個人看法)

15樓:sky冰若千雪

防止沿海居然和倭寇海盜勾結消極的自衛行為 實質是維護封建統治 重農抑商在明清時期的體現

16樓:匿名使用者

1.實行重農抑商政策

2.遏制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3.自以為是,認為中國地大物博,文化源遠流長,無需向外國開啟國門互相交流

4.防止沿海反清勢力與外寇勾結

5.防止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衝擊

17樓:匿名使用者

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封建制度的**集權達到了顛峰,統治者的自大傲慢

明朝海禁政策始末?

18樓:匿名使用者

明代海禁始於明初,終於隆慶,時張時弛主要目的都是遏制東南沿海倭寇的侵擾,並對日本「閉絕貢路」,實行更加嚴厲的海禁政策。在海禁時期,海洋**體系主要通過朝貢和官辦的方式進行。同時《明史》裡記載說:

方國珍、張士城相繼誅服,諸豪亡命,往往糾島人入寇山東濱海州縣。《明史紀事本末》也提到:張士城、方國珍餘黨導倭寇出沒海上,焚民居,掠貨財,北自遼海、山東,南抵閩、浙、東粵,濱海之區無歲不被其害。

洪武三年(1370),明**「罷太倉黃渡市舶司」(《明太祖實錄》卷49)。洪武七年(1374),明**下令撤銷自唐朝以來就存在的,負責海外**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廣東廣州三市舶司,中國對外**遂告斷絕。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斂足跡,又下令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明太祖實錄》卷139)。

自此,連與明朝素好的東南亞各國也不能來華進行**和文化交流了。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再次釋出「禁外藩交通令」。洪武二十七年(1394),為徹底取締海外**,又一律禁止民間使用及買賣舶來的番香、番貨等。

洪武三十年(1397),再次發布命令,禁止中國人下海通番。

為了防止沿海人民入海通商,明朝法律規定了嚴酷的處罰辦法:「若奸豪勢要及軍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違式大船,將帶違禁貨物下海,前往番國買賣,潛通海賊,同謀結聚,及為嚮導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處斬,仍梟首示眾,全家發邊衛充軍。其打造前項海船,賣與夷人圖利者,比照將應禁軍器下海者,因而走洩軍情律,為首者處斬,為從者發邊充軍」(《大明律》)。

明**對參與買賣外國商品的居民也不放過,「敢有私下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貨皆不許販鬻,其現有者限以三月銷盡。」

在這一錯誤政策的指引下,明**於洪武十九年(1386)廢昌國縣,二十年將舟山島城區和鎮外鼓吹兩裡以外的居民和其他46山(島)的居民徙遷內陸。本來,明太祖期望海禁政策對海防的鞏固能起到決定性作用。然而,由於海禁政策所實施的直接物件是臣民而不是海上反明勢力,他不僅不能成為海防的有效手段,甚至在沿海地區激化了一些矛盾。

沿海地區人民依海而生,靠海而活,或從事漁業生產,或從事海上**。明太祖「嚴交通外藩之禁」,堵絕了沿海地區人民的正常謀生之路。如「信國公湯和巡視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魚」(《明太祖實錄》卷159)。

他們除起來進行鬥爭之外,已經沒有其他選擇。誠如顧炎武所指出:「海濱民眾,生理無路,兼以饑饉薦臻,窮民往往入海從盜,嘯集亡命」。

「海禁一嚴,無所得食,則轉掠海濱」(《天下郡國利病書》,冊26)。此外,濱海地區的居民還採取了另外一種鬥爭的手段,逃亡、潛往海外。「國初......

兩廣、漳州等郡不逞之徒,逃海為生者萬計」(張煊:《西園見聞錄》卷56.《防倭》)。

所以,海禁一開始就得不到切實的貫徹,反**布的海禁令,也說明了這一點。還有一些人乾脆參加了民間的對外**活動。「緣(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諸番**香貨,因誘蠻夷為盜」(《明大祖實錄》卷231)。

「東南諸島夷多我逃人佐寇」(談遷:《國榷》卷12)。昌國縣「民常從倭為寇」(《明太祖實錄》卷183)。

嘉靖二年五月,日本藩侯的兩個朝貢使團在寧波為入貢資格問題爆發了「爭貢之役」,使很多無辜的中**民被殺或被擄,「浙中大震倭自是有輕中國心矣」(《明史紀事本末,卷55.沿海倭亂》)。

此後,明朝統治者認為「倭患起於市舶,遂罷之」,並對日本「閉絕貢路」,實行更加嚴厲的海禁政策。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出於政治上防範日本的需要和經濟上重商主義的考量杜絕***外流,在對外**上除允許部分國家或部族通過「朝貢」的方式進行**外,其他私人海外**一律禁止。永樂以後,隨著中國海防的鞏固和社會的穩定,禁令漸弛。

明中葉倭寇活動劇烈,嘉靖元年(1522),給事中夏言認為倭寇起於市舶,建議罷市舶,厲行海禁。朝廷接受建議,封鎖沿海各港口,銷毀出海船隻 ,斷絕海上交通以斷絕倭寇的補給。凡違禁的沿海官民,必依法處以極刑。

隨著明軍剿滅倭寇,隆慶初年,朝廷開放海禁,「準販東、西二洋」,以徵收商稅,增加財政收入。開放海禁後東南沿海地區商品性農業和手工業有所發展,為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提供了有利條件。海禁的開放也採取了管理措施,不再是過去無序原始的形態,這表現在每位出海**者都須經海防同知批准,領取**頒發的「引票」,到指定地區**,並在規定的期限回港。

對前往**的國家和地區也有一定限制,日本即在禁止通商之列。另外處於軍事技術和民用科技保護考慮,對出口貨物的品種也有所限制,凡是洩露中**用民用工藝和技術的一律禁止。但這類規定仍在某些方面束縛著海外**.

明朝為什麼實行「海禁」,明朝為什麼要海禁

海禁是明朝中後抄期開襲 始實行的,當時朝政日趨混亂,bai民不聊生,很多du百姓揭竿zhi而起,導致大規dao 模混亂。當時的日本叫東瀛,也是這樣,很多武士為了養家餬口,所以被迫參與海盜活動,很多日本商人也看到混亂之中的海上走私暴利。所以鼓動日本國內的海盜勢力。這樣,很多本國漁民為了討生活偷偷的勾結...

清初實行海禁政策的原因不包括,明清時期實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是封建自然經濟的產物,它使封建統治者自我滿足,味於世界大勢,盲目排外。封建統治者維護封建統治的需要。明朝統治者擔心流亡海上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危及明朝統治 清朝統治者為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鬥爭。倭寇騷擾與西方殖民者的擴張。明朝中期以後,日本倭寇侵擾我國東南沿海日益嚴重,西方殖民者向東方的殖民擴張日...

些明朝的歷史小說或者穿越明朝的,推薦些明朝的歷史小說或者穿越明朝的

朱門風流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重生在大明名門,張越卻只是個不受重視的半大娃娃。靖難的動亂已經過去,鄭和的艦隊已經在海上航行,家族中已經有 顯貴 難道 他能做的只是混吃等死?盛世朱門覓風流,富貴也需穩中求。了卻家國天下事,偕妻 帶子泛扁舟。錦衣當國 現代職場人王通,在病死後來到明萬曆初年,這是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