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手機使用者
【譯文】 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小樓上昨天夜裡又刮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杆、玉石砌成的台階應該還在,只是朱紅的顏色已經改變。若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賞析】 這首詞是李煜囚居汴京時所作。
當時李煜由南唐國君一下子變為宋朝的囚犯,不僅僅失去了居高無上的皇帝的地位和權力,更殘酷的是也失去了最起碼的人身自由。殘酷的現實使他「日夕以淚洗面」,這使他產生了特有的悲與愁。這首詞傾瀉的就是作者的懷念亡國之痛,哀嘆朱顏已改的情懷。
「春花秋月」和小樓「東風」原本是令人賞心悅目的,可在李煜的筆下寓意卻變了,乙個「何時了」,乙個「又」,把原本令人嚮往和盼望的良辰美景和春天醉人的資訊變得蒙上了一層悽苦和哀愁,究其緣由,那就是越是這良辰美景越是容易觸發起作者的懷舊情結和思念故國的傷痛。「故國不堪回首」,連回憶一下故國的過去都「不堪」又怎能願意見這年年如是的春花秋月和報春的東風呢。每輪迴一次,那就意味著又被囚禁了一年哪。
這與李煜當時所處的境遇是分不開的。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發前人未所發之愁。以水喻愁,一句巧妙的比喻,貼切生動地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具體化了,將那看不見莫不著的愁思變成了有形的、永無止境的一江春水,創造了意想不到的的藝術效果,這也成了李煜詞的主要特點,對後人的影響很大。
作品通篇一氣盤旋,曲折動盪,如泣如訴,動人心魄。
全詞寫的是亡國之痛,抒的是念國之情,意境深遠,感情真摯,結構精妙,語言深沉。儘管詞作篇幅短小,但餘味無窮,能使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堪稱為婉約派作品之絕唱。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是什麼意思
2樓:小心_不在犯錯
【釋義】:這些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
【出處】:《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李煜【原文】: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3樓:智慧型大亨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這是李後主著名的詞「虞美人」,前句春花秋月比喻人生的美好,暗示自己過去幸福的生活,往事知多少的意思是,過去發生了許多快樂的事情。後句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轉入悲涼的氣氛之中。
用這句當開頭當然可以,現在的孩子懂得用古詩詞入文是好事啊
4樓:匿名使用者
我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應該是比較悲情的,帶有感嘆和感傷,無奈何的心境吧。
5樓:free光陰似箭
那些美好的事物什麼時候結束,有的多少往事還需回憶
春花秋月,指美好事物,
往事,指當皇帝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是什麼意思阿
6樓:第一職責
這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
原文: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雕欄 通:闌)
譯文:這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杆、玉石砌成的台階應該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擴充套件資料:
註釋:了:了結,完結。
砌:台階。雕欄玉砌:
指遠在金陵的南唐故宮。應猶:一作「依然」。
朱顏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 君:
作者自稱。能:或作「都」、「那」、「還」、「卻」。
賞析:《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後主的絕命詞。相傳他於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樂,唱新作《虞美人》詞,聲聞於外。
宋太宗聞之大怒,命人賜藥酒,將他毒死。這首詞通過今昔交錯對比,表現了乙個亡國之君的無窮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開,中秋月圓,歲月不斷更替,人生多麼美好。可我這囚犯的苦難歲月,什麼時候才能完結呢?
「春花秋月何時了」表明詞人身為階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傷懷。回首往昔,身為國君,過去許許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麼會弄到今天這步田地?
據史書記載,李煜當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枉殺諫臣……透過此詩句,我們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的國君淪為階下囚的南唐後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樓又一次春風吹拂,春花又將怒放。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國卻早已被滅亡。詩人身居囚屋,聽著春風,望著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乙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
「又」點明了「春花秋月」的時序變化,詞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兩句流露的愁緒,也引出詞人對故國往事的回憶。「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儘管「故國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
這兩句就是具體寫「回首」「故國」的——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只是那些喪國的宮女朱顏已改。這裡暗含著李後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朱顏」一詞在這裡固然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徵。
以上六句,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恆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於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後的千古絕唱——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詩人先用發人深思的設問,點明抽象的本體「愁」,接著用生動的喻體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極為貼切形象,不僅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湧翻騰,充分體現出奔騰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詞以明淨、凝練、優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難怪前人讚譽李煜的詞是「血淚之歌」,「一字一珠」。全詞虛設回答,在問答中又緊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寫得自然而一氣流注,最後進入語盡意不盡的境界,使詞顯得闊大雄偉。
7樓:匿名使用者
一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了結?過去的事記的很多!
這句話出自李煜的一首詞:《虞美人》。
全文是: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⑸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8樓:匿名使用者
春花秋月,原本是大自然賜於人類最美好的景觀,人們只嫌看不夠,賞不足。可此時李煜卻希望春花不要再開放,秋月不要再圓滿。這反常的心理正表現出李煜異常的生活境遇。
因為一見到春花秋月,就想起了幸福的過去和歡樂的「往事」。回憶的往事越多,現實的悲哀就越沉重。見不到春花秋月,也許就少些對往事的回憶。
然而春花秋月,並不以他的意志為轉 移,照樣週而復紿地開放、公升起,而東風又不期而至。自然的風月花草,無不激起他對南唐故國的深沉懷念「故國的江山依舊壯麗吧,宮殿的雕欄玉砌也還是那麼輝煌氣派吧?可曾經擁有他的主人已是朱前面喪盡,衰老不堪了啊!
9樓:匿名使用者
春花和秋月什麼時候才能結束,意指江山美景永不休。
如煙的往事有誰能記住多少?意指人們在欣賞良辰美景的時候,誰還理會江山的變故呢?
這兩句描寫了詞人對此事(亡國)的無奈和內心不能釋懷的苦楚。
10樓:匿名使用者
全詞: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是什麼意思
11樓:完美假知己
意思:這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後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詞,堪稱絕命詞。此詞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過對自然永恆與人生無常的尖銳矛盾的對比,抒發了亡國後頓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詞語言明淨、凝練、優美、清新,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淒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是什麼意思
12樓:赤秀英魯昭
李煜希望春花不要再開放,秋月不要再圓滿
因為一見到春花秋月,就想起了幸福的過去和歡樂的往事。
愁像江水一樣深沉,像江水一樣長流不斷
他把人生的愁苦寫到了極致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的意思
13樓:驚夢回眸
一般認為,這是李這是李煜的絕命詞。據宋人王銍《默記》記載,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的某一天,宋太宗問李煜的舊臣徐鉉,「你風過李煜沒有?」徐鉉很緊張地回答:
「臣下怎麼敢私自去見他?」太宗說:「你這就去看看他,就說是朕叫你去見他的。
於是徐鉉來到李煜的住處,在門前下馬,見一老卒守在門口。徐鉉對老卒說:「我要見李煜。
」老卒說:「聖上有旨,李煜不能與外人接觸。你怎麼能見他?
」徐鉉說:「我今天是奉聖上旨意來見他的。」於是老卒進去通報,徐鉉跟著進去,徐鉉在庭院內等候。
過了一會兒,李煜戴著紗帽,穿著道服出來。兩人客套了一番,李煜抱著徐鉉大哭起來。坐下後,兩人沉默不語。
李煜忽然長嘆一聲,說道:「真後悔當日殺了忠臣潘佑、李平。」意思是早些聽信潘 佑、李平的勸諫,治理好朝政,也不致於今天稀里糊塗地做了俘虜。
李煜說出這話的結果,自然會引起宋太宗的猜疑,而招致殺身之禍。一則李煜原本無心計,二則是當年李煜殺了潘、李二人後就有些後悔,這悔恨一直埋藏壓抑在心頭,所以這天一見舊臣徐鉉,也就脫口而出了。由此可見李煜的誠實。
這是詞人、藝術家應有的稟性,但在生死存亡的政治鬥爭中,這種性格卻是很難生存的。果不其然。徐鉉離開後,太宗就宣召徐鉉,詢問李煜說了什麼話。
徐鉉不敢隱瞞,只好照回覆了李煜的話。宋太宗聽後,便下決心除李煜。分析走來,這件事不能怪徐鉉告密,太宗派徐鉉去見李煜,其實就是有意去找他的碴兒,以藉機除掉李煜。
即使徐鉉隱瞞不說,太宗也會找其他的藉口。何況徐鉉為保自家性命,也不敢隱瞞。負責監視李煜的老卒,在門外聽見了,說不定也要向太宗匯報的。
七月七日,李煜為慶祝自己的生日,讓跟隨來宋的南唐樂會演秦**,聲聞於外。太宗聽說後,龍顏大怒。同時,李煜《虞美人》詞也傳入禁中,太宗聽了「小樓昨夜又東風」和「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句,更起殺心。
於是派人送上牽機藥,毒死了李煜。就這樣,一代詞人李煜,在他降臨「人間」的同一天魂歸「天上」。
春花秋月,原本是大自然賜於人類最美好的景觀,人們只嫌看不夠,賞不足。可此時李煜卻希望春花不要再開放,秋月不要再圓滿。這反常的心理正表現出李煜異常的生活境遇。
因為一見到春花秋月,就想起了幸福的過去和歡樂的「往事」。回憶的往事越多,現實的悲哀就越沉重。見不到春花秋月,也許就少些對往事的回憶。
然而春花秋月,並不以他的意志為轉 移,照樣週而復紿地開放、公升起,而東風又不期而至。自然的風月花草,無不激起他對南唐故國的深沉懷念「故國的江山依舊壯麗吧,宮殿的雕欄玉砌也還是那麼輝煌氣派吧?可曾經擁有他的主人已是朱前面喪盡,衰老不堪了啊!
結句寫愁,已是千古名句。這個比喻不僅寫出愁像江水一樣深沉,像江水一樣長流不斷,還寫出愁苦像春天的江水一樣不斷**。真是把人生的愁苦寫到了極致。
另附:故鄉版點評
此詞大約作於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麼,它等於是李煜的絕命詞了。
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淒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並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資訊,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於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徵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
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於「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範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是什麼意思阿
這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原文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 五代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雕欄 通 闌 譯文 這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這句話的全詩是什麼
出自五代李來煜的 虞美人 自 虞美人 五代 李煜bai 春花秋月何時了?du往事知多少zhi?小樓昨夜又東風,dao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年什麼時候才能算作了結,往事又能知道有多少!昨天夜晚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這樣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
春花秋月何時了,春花秋月何時了?什麼意思
春花秋月何時了這一經典詩句出自南唐後主李煜的 虞美人 全文為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譯文 一年四季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結束,往事又知道多少?小樓在昨夜再次吹來了春風,在這靜寂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