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中崛小周
兩棲動物既有從魚類繼承下來適於水生的性狀,如卵和幼體的形態及產卵方式等;又有新生的適應於陸棲的性狀,如感覺器、運動裝置及呼吸迴圈系統等。**既是一種新生適應,又反映了由水到陸主要器官系統的改變過程。
兩棲綱[1](amphibia) 屬於脊椎動物亞門。是從水生過渡到陸生的脊椎動物,具有水生脊椎動物與陸生脊椎動物的雙重特性。它們既保留了水生祖先的一些特徵,如生殖和發育仍在水中進行,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沒有成對的附肢等;同時幼體**發育成成體時,獲得了真正陸地脊椎動物的許多特徵,如用肺呼吸,具有五趾型四肢等。
兩棲類動物約有4000多種,常見的如大鯢,俗稱「娃娃魚」,以及蛙類等。
2樓:丙英萊念雙
期待看到有用的回答!
和魚類相比兩棲類在骨骼系統方面有哪些進化特徵
3樓:匿名使用者
現生兩棲類的頭骨是很輕巧的,在無尾類裡還有硬骨退化的趨勢.然而古代兩棲類的頭骨卻是十分龐大而沉重的,它們被堅厚的骨片包圍著,因此它們也得到了「堅頭類」這個外號.兩棲類的頭骨和魚類祖先的主要區別,除了頭骨寬扁以外,在於骨髂大為簡化,各種鰓蓋骨消失了;眼孔靠後了,嘴部相應的加長;頭骨後端出現了一對耳凹,也就是鼓膜所在地;顎面上出現了一對大孔——顎孔,可能是附著眼肌之用.
此外在魚類裡在頭骨後端連線脊柱的單一枕髁在這裡分化為兩個.
除了偶鰭轉化為四肢以外,在四肢和尾的功能上也有轉化.魚在水裡游泳時,偶鰭是管迴轉與平衡的,前進主要靠尾鰭的擺動.在陸生脊椎動物身上,平衡器官和推進器官則正好相反,四肢成了推進器官,尾則是管平衡的了.
魚的行動只是規律性的兩側扭曲波動,因此它的脊椎在椎體與椎體間聯接較強.上面的神經弧彼此之間聯接則較鬆.陸生脊椎動物的活動性便大得多了,身體活動的規律性和波動性消失,而活動幅度大為加強.
這時椎體間的聯接減弱,神經弧之間的聯接則加強了起來,表現在神經弧基部前後關節突的發育,有利於動物作各種動作.
與個別脊椎複雜化相伴隨的,整個脊柱也開始了分化,這個變化也促使動物有更大的活動能力.一條直線的脊柱開始向上拱起成弧狀,在支援自身重量上顯然能有更大的效果.脊柱的第乙個脊椎變成了頸椎,由此兩棲類開始有了乙個頸部,頭部就稍能活動了.
肩帶和頭部的脫離(在魚類兩者是固著的)加強了前肢的活動量.除了魚類裡原有的幾塊骨頭以外,肩帶裡還增加了新的成份——間鎖骨和胸骨,因此肩帶比魚要牢固多了.在後部的脊柱上還出現了薦椎.
和肩帶相反,腰帶則通過薦椎牢固地固著在脊柱上(魚類沒有薦椎,腰帶和脊柱正好是脫離的),形成乙個骨環,把身體重量轉移到四肢上.
對剛爬上陸地的脊椎動物來說,脊椎經受的壓力較大,兩棲類的脊椎雖然已經全部骨化,但是它們也還只處於脊椎進化的初級階段,它們和低等魚型動物剛產生偶鰭一樣,呈現出很大程度的多樣性,可能是適應於各種不同的生態環境所致.
儘管在各種脊椎的**上有些問題還沒有搞清楚,但脊椎的構造仍然被視作兩棲類的分類基礎.有一種脊椎叫「塊椎」,這種脊椎的椎體由兩個部分組成,前面的間椎體和後面的側椎體.這種椎體的原始形式在魚石螈,甚至總鰭魚裡已經出現.
在兩棲類發展過程中,間椎體和側椎體相互在變化著,一種變化是間椎體逐漸縮小,側椎體逐漸增大,直至間椎體消失,側椎體單獨組成椎體.這是脊椎動物進化的主幹,這一分支以後發展成爬行動物,並且後期其他高等脊椎動物的脊椎也是這個**.兩棲類裡的雙椎型脊椎代表這個分支中的乙個階段,在這種型別裡,兩種椎體成分等同大小.
另一種變化是間椎體不斷增大而至單獨形成椎體,側椎體則不斷退縮而至消失.這是古代兩棲類——迷齒類的發展方向,最後單獨由間椎體形成的脊椎稱作「全椎」.
兩棲類有哪些過渡性?
4樓:匿名使用者
1.**角質化(類似爬行動物),可分泌粘夜(類似魚類),可以防止水分蒸發
2.魚類以鰓呼吸,爬行類以肺呼吸.兩棲類動物幼體(蝌蚪)以鰓呼吸,成體(青蛙)以肺呼吸
3.魚類受精卵在水環境中發育,爬行類受精卵無需水.兩棲動物幼體生活於水中,成體可生活於陸地
4.魚類無頸椎分化,爬行類有頸椎,兩棲類有頸椎,但較爬行類少.
5.有些兩棲類成體保留與魚類類似側線
5樓:匿名使用者
兩棲動物——從水生向陸生轉變的動物
一、兩棲類的主要特徵及對陸地生境的初步適應 最早登陸的兩棲類,面臨一系列新矛盾,例如: 呼吸介質的改變,重力因素,體內水分蒸發問題,復 雜的陸地環境條件,傳導聲、光的介質改變等。 1.
兩棲類幼體用鰓成體以肺呼吸,並將**作為 輔助呼吸的器官。 2.**裸露,表皮開始角質化,但程度較底,這 就決定了兩棲類依賴周圍的濕度條件,離不開潮濕的 環境。
3.強有力的五指型附肢,但相對原始,四肢不能將 軀幹抬高離開地面,也不能快速運動。 4.
脊椎分化為頸椎、軀椎、薦椎和尾椎4部分。薦椎 的分化是由於腰帶與脊椎直接相連的結果。 5.
迴圈系統由單迴圈轉變為不完全的雙迴圈,心臟 由一心房一心室轉變為兩心房一心室。 6.大腦半球已完全分開,大腦頂部也有了神經細 胞,為原腦皮。
7.兩棲類上陸後聽覺器官發生深刻變化,出現了中 耳——鼓膜及聽小骨。 8.
在水中繁殖,發育過程中經過**。
二、兩棲類的形態結構 1、外部形態 兩棲類體分為頭,軀幹,尾,四肢四部分 蚓螈型:眼和四肢退化,尾短而不顯,穴居。 鯢螈型:
四肢短小,尾發達,終生水棲。 蟾蛙型:體形短小,四肢強健,無尾。
2** 特點:裸露無鱗,多腺體 組成:表皮:
包括角質層(不發達)和生長層 真皮:疏鬆層:腺體、神經、血管 緻密層:
結締組織、纖維 具有色素細胞,產生保護色 3骨骼系統 兩棲類動物的成體已具有典型的陸棲脊椎動 物的骨骼系統,較魚類獲得更大的堅韌性、活動 性和對身體及四肢的支援作用。 兩棲類頭骨特點 1.頭骨扁而寬,腦顱屬於平顱型,顱腔狹小,無眼 眶間隔。
2.一對枕髁為外枕骨所形成與頸椎構成可動關節 。 3.
顱骨通過方骨與下頜連線,為自接型。 4.舌頜骨移至中耳,轉變為聽骨——耳柱骨。
5.幼體時期鰓弓退化,其殘餘鰓弓在成體中轉變為 支援舌和喉部的軟骨。 軀幹椎的數目因不同種類而異(7~200枚)。
一 般說來,水棲有尾目動物的軀幹椎12~16枚,蛙類則 多具7枚。少數種類的椎體為原始低等的雙凹型,大 多數為前凹型或後凹型。 尾椎數大多在20枚以 上,原始種類(異鯢) 的前面幾枚尾椎尚留有 尾肋的遺跡;半陸生無 尾目動物的尾椎骨癒合 成一根棒狀的尾桿骨, 這樣一來使整個脊柱變 短,有利於在陸地作跳 躍運動。
兩棲類動物的肩帶不附著於頭骨,已和 頭骨脫離了聯絡。腰帶借薦椎與脊柱聯結, 這是四足動物與魚類的重要區別。 固胸型:
肩帶與胸骨組合的一種型別。主要特徵是 左右上烏喙骨極小,外側與前喙骨和喙骨相連,內 側左右上喙骨在腹中線緊密相連而不重疊,甚至有 的種類癒合成一條狹窄的上喙骨。肩帶不能通過上 喙骨左右交錯活動。
蛙科、樹蛙科及姬蛙科。 弧胸型:主要特徵上烏喙骨極大,外側與前 喙骨和喙骨相連,內側左右上喙骨不相連,彼此 重疊。
肩帶可通過上喙骨在腹面左右交錯活動。 雨蛙科、蟾蜍科。 腰帶:
形成髖臼,與 股骨形成髖關 節由髂骨、坐 骨、恥骨組成 與薦椎相關節 以支撐體重。 4.肌肉系統 由魚類進化到兩棲類,上陸後的運動更加複雜化, 包括游泳泳、爬行、跳躍等。
兩棲類肌肉有如下特點: 1.原始肌節分節現象已不明顯,肌隔消失。
2.由於水平生骨隔位置靠上,軸上肌所佔比例較魚類小。 3.
軸下肌分為三層,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腹白 線兩側還有腹直肌。 4.由於出現五趾(趾)型附肢,附肢肌也得到了相應的發 展,變得強大而複雜。
5.成體鰓弓和鰓肌也轉化成支援喉頭、舌的軟骨,以及節 制咽部和舌活動的肌肉。 5消化系統 兩棲類的消化道包括:
口、口咽腔、食道、胃、 小腸、大腸,洩殖竇,消化腺包括肝臟和胰臟。 兩棲類消化系統特點 1.口和咽無分界稱為口咽腔。
2.自兩棲類出現內鼻孔,空氣由鼻孔經口腔入 肺,食物經口腔入食道,彼此在口腔交叉後 前行。 3.
不在保留螺旋瓣結構,有了小腸和大腸的分 化,但大腸較短。 4.眼球具有幫助消化的作用,始現頜間腺(口腔 腺),但無消化功能。
6呼吸系統 不兩棲類動物的呼吸器官其過渡性十分明顯。 幼體用鰓呼吸,通常成體的「肺囊」是主要的呼吸器 官,而**是重要的輔助呼吸器官;口腔粘膜也能 呼吸(約佔1/10)。但有些現生的種類,特別是水 居種類,「肺囊」常退化甚至消失,而全用**呼吸。
7迴圈系統(不完全雙迴圈) (幼體)一心房一心室→(成體)二心房一心室 心房內出現完全或不完全房間隔(無足目和有尾目 動物的房間隔不完全)。 靜脈竇和動脈圓錐仍存在。 出現肺迴圈。
左心房接受 從肺靜脈返 回的多氧 血,右心房 接受從體靜 脈返回的缺 氧血以及皮 靜脈返回的 多氧血,最 後均進入心 室。 8排洩系統 1.排洩系統由腎臟、輸尿管、膀胱和洩殖腔組成。
2.幼體蝌蚪以前腎為排洩器官,成體蛙以中腎為 排洩器官。 3.
排洩物主要是尿素。 4.排洩系統擔負調節體內水分的功能。
蛙的腎小球對水有很強的過濾效能,但對水分 重吸收功能不強,此功能由大型膀胱來擔當。 9神經系統感覺器官 1. 與魚類相比, 大腦頂部有神經細胞, 分布零 散,只與嗅覺有關,稱原腦皮。
2.小腦小,與運動方式簡單相聯絡。 3.
由於出現四肢,脊神經形成臂神經叢和腰薦 神經叢。 4.腦神經10對。
感覺器官的演變 聽覺:除內耳外,出現中耳。鼓膜位於 **表面。
視覺:角膜 凸出,晶體 稍扁平,晶 體距角膜較 遠,適於遠 視。具淚 腺,下眼瞼 可活動,以 濕潤眼球。
鼻:具內鼻孔,與嗅覺和呼吸有關. 蛙具有犁鼻器.
側線器官:水生種類和蝌蚪具有. 雌雄異體,體外受精。
雄性生殖系統: 精巢一對,以輸精 小管與腎臟相連。精 細胞由輸精小管經腎 髒到達輸精尿管。
雄 蛙無抱握器。 (九)生殖與發育 雌性生殖系統: 卵巢一對,不直 接與輸卵管相接。
卵 成熟後,卵細胞突破 卵巢外壁落入體腔, 受輸卵管喇叭口纖擺 動和液的吸引進入輸 卵管。輸卵管後端膨 大成子宮,開口於洩 殖腔。 膠膜的作用 發育中有**現象:
幼體:水生 成體:陸生 1) 以鰓呼吸 以肺呼吸 2) 具側線器官 側線器官退化 3)無五趾型附肢 有五趾型附肢 4)一心房、一心室 二心房、一心室 單迴圈 不完全的雙迴圈
兩棲類和爬行類之間有哪些不同,兩棲類動物與爬行類動物有什麼區別?
七鰓鰻現今還能看到,它的嘴巴圓圓的,屬圓口類 七鰓鰻因此跨入脊椎動物的行列。很像魚,但缺乏成對的胸 腹鰭,特別是嘴巴上沒有上下頜,所以又叫無頜類。古代的無頜類,自奧陶此出現,到志留紀繁盛,但因為無頜,僅能以流入口內的水中夾帶的食物為食,如此落後的攝食方式,在生存競爭中敵不過新興的有頜魚類。因此日趨衰...
兩棲類脊椎動物有哪些特徵,兩棲動物有哪些特徵
兩棲類脊椎動物亞門中水陸兩棲動物。幼體在水中生活,用鰓呼吸,經過 發育為成體,成體具五趾型附肢,多數棲於陸上,用肺呼吸。裸露,粘腺發達,有輔助呼吸作用。心臟分兩心耳一心室,血液迴圈為不完全的雙迴圈。體溫不恆定,卵生。全世界有近3000種,我國約有210種,例如魚螈 大鯢 青蛙 蟾蜍等,都是其典型代表...
兩棲動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徵,兩棲類動物共同的特徵
兩棲動物始見於3億 6億年前,魚類是它們的祖先,長期的物種進化使它們大多既能活躍於陸地,又能游動於水中。與動物世界中的其他種類相比,地球上現存的兩棲動物的物種類量顯得非常貧乏,目前被正式確認的種類約為4350種。兩棲動物主要包括蛙類 蟾蜍 水螈 蠑螈及人們不太熟悉的蚓螈。所有的兩棲動物都有潮濕的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