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最早實行戶口本制度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2021-03-04 04:21:25 字數 5658 閱讀 4826

1樓:鄰家有桑

戶口本制度是新中國建立以後的時期,當時是為了防止敵人的特務。

戶口制度是商鞅變法後,開始施行,嚴格的戶籍制度幫助秦國提高了執行力。漢朝沿用秦國體系,施行編戶齊民政策,雖然沒戶口本,但以當時生產力和現狀看,戶籍制度也是比較嚴格和利用**對地方控制的。

中國古代最早實行戶口本制度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2樓:匿名使用者

據史籍記載宗室戶籍檔案在商周時就已經出現,但主要與當時的世卿世祿制度有關,即中國古代最早實行戶口本制度是從商周時候開始的。

3樓:手機使用者

應該是西漢開始實行的編戶齊民制度了,①被西漢**正式編入戶藉的自耕農、傭工、雇農等,稱為編戶齊民。 ②編戶齊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賦稅制度。

4樓:我的兒子叫南韓

秦朝。戶口本在秦朝的時候叫『個所』

最早的老戶口本是從哪年開始辦的

5樓:迷黧香

舊社會就有!

秦朝到2023年,戶口這個制度一直存在於中國的社會結構中,但沒有城市和農村的隔離,為了工作和土地,人們可以相對自由地在城鄉之間遷入和遷出。

戶口簿是從2023年1月9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十一次會議通過《戶口登記條例》後開始實行的。這個條例通過後,中國就開始實行戶籍登記制度,就有了戶口簿。

中國是什麼時候實行戶籍制度的?到底什麼時候會取消?

6樓:匿名使用者

一,如果你指的是現代的中國,那是2023年出台的系統的戶籍管理制度,如果指的是古代,那很早之前就有了,據網上的資料,說是商朝。戶籍制度在我國,是不會取消的。

2023年7月16日,公安部公布《城市戶口管理暫行條例》,規定了對人口出生、死亡、遷入、遷出、「社會變動」(社會身份)等事項的管制辦法。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戶口管理條例,基本統一了全國城市的戶口登記制度。

二,戶籍:

1,又稱戶口,是指國家主管戶政的行政機關所製作的,用以記載和留存住戶人口的基本資訊的法律文書。也是我們每個公民的身份證明。

2,戶籍是對自然人按戶進行登記並予以出證的公共證明簿,記載的事項有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親屬、結婚、離婚、收養、死亡等。它是確定自然人作為民事主體法律地位的基本法律檔案。

7樓:匿名使用者

2023年8月,為了對反革命分子或可疑分子進行監視和控制,「搞好社會治安,保障人民安全」,為國家施政管理和建設提供人口資料,公安部制訂了《關於特種人口管理的暫行辦法(草案)》。11月出台了《城市戶口管理暫行條例》,統一規範了城市的戶口登記和管理。當前,公安部正在抓緊研究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擬取消農業、非農業戶口的界限,探索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管理制度,同時,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作為落戶的基本條件,逐步放寬大中城市戶口遷移限制。

底什麼時候會能取消,目前公安部還沒有給出確切的時間表。

中國的科舉制度從哪個朝代開始實行

8樓:範德化

科舉制從隋朝開始實行,直至清光緒卅一年(2023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前

後經歷一千三百餘年,成為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

科舉制度的歷程:

1、發展

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創立完善科舉的關鍵人物。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進士考時務策和詩賦、文章,明經考時務策與經義;前者難,後者易)。

2、改革時期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宋代「重文輕武」,所以也很重視科舉考試,但後期導致選官過冗過濫。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

3、中落時期

2023年,戊戌選試錄取4030人。後因故中止,至元仁宗延祐二年(2023年)才再次開辦。

元代的科舉基本沿襲宋代,用「經義」、「經疑」為題述文。科舉分為地方的鄉試,和在京師進行的會試及殿試。元代科舉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

元朝自仁宗至順帝時滅亡止,科舉停辦兩次,共舉辦過十六次,取進士1139人,國子學錄取284人,總計1423人。但元科舉所選人材通常並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在元中產生的影響也不大。

4、鼎盛時期

元朝滅亡後,明朝建立,科舉制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明代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歷代。明代以前,學院只是為科舉培養人才的方法之一。

到了明代,進學院卻成了科舉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國子監學習的,通稱監生。

5、廢除滅亡

19世紀80年代後,隨著西學的傳播和洋務運動的發展,科舉制度發生改變。2023年,清**准設算學科取士,首次將自然科學納入考試內容。2023年,加設經濟特科,薦舉經時濟變之才。

同時,應康有為等建議,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嚴禁憑楷法優劣定高下。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下令所有考試悉照舊制。

因科舉為利祿所在,人們趨之若鶩,新式學校難以發展,因此清廷詔準袁世凱、張之洞所奏,將育人、取才合於學校一途。至此,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科舉取士與學校教育實現了徹底分離。

擴充套件資料

1、科舉考試的積極影響

(1)政治方面: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擁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任職。

(2)教育、社會風氣方面: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

(3)文學藝術方面: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2、科舉考試的消極影響

後期的科舉制度使儒學成為統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隊伍壯大,但導致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對薄弱。

9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制從隋朝(

一說唐朝)開始實行,直至清光緒卅一年(2023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前後經歷一千三百餘年,成為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科舉考場為江南貢院,占地超過30餘萬平方公尺。另闢有的中國科舉博物館是中國唯一反映中國科舉考試制度為內容的專業性博物館,也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心、中國科舉文化中心和中國科舉文物收藏中心。

10樓:楓海的影子

,隋唐時期,‍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考試選拔**的一種基本制度.他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經唐、宋、元、明、清.根據史書記載,從隋朝大業元年(6o5)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式廢除,整整綿延存在了1300周年,在國內外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從中國的官制史上看,科舉制度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和巨大進步,也有人認為是一次深刻的革命.在中國歷史上,奴隸主階級和封建地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曾採用過各種方式,建立過各種官吏制度選拔其所需要的人才.夏、商、周採用的是「分封制」和「世卿世祿制」,均為血緣世襲關係,難以得其優秀人才,其結果是「龍生龍,鳳生風」老百姓的兒子「面朝黃土背朝天」.

漢朝的「察舉」和「徵辟」制替代了世襲制,由州、郡地方長官向朝廷舉薦人才,經朝廷考察後授其官位,或由皇帝特詔選任官吏,這自然是乙個進步.但仍是地方長官的意志和朝廷的意願,人為因素很大.由於掌握選官大權的官僚們注重門第,官官相護,朋比為奸,徇私舞弊,出現的嚴重問題是:

「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出身底層的好人才還是不能被選拔上來.

魏晉南北朝實行的是「九品中正制」.由**選派有聲望的**到州、郡任大小中正,品評一些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等第.各州大中正,各郡中正官將其所管轄的地區的人才品德和家世定位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以推薦給朝廷,任用官職.

這在當時多少改變了州、郡地方長官隨意左右,為所欲為,**營私的狀況,到是選拔出了一些比較有才能的人進入仕途.但是,中正官到後來卻完全被世家大族所把持,「九品訪人,唯問中正」,實際上已成為大地主、豪族勢力控制選官的工具.家世、門第成為評定官品的唯一標準.

從而出現了「公門有公,卿門有卿」和「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局面,中小地主只能做些小官,平民百姓均被拒之官場之外.

從隋朝至明清的科舉制度,它所一直堅持的是「自由報名,統一考試,平等競爭,擇優錄取,公開張榜」的原則,徹底打破了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對我國古代社會的選官制度,特別是對漢代的察舉和徵辟制,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乙個直接有力的改革和否定.給中小地主階級和平民百姓通過科舉入仕提供了乙個公平競爭的平台、機會和條件,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他們—一登上歷史的政治舞台,成為統治階級的棟樑之才.

北宋的呂蒙正自幼遭不幸,被其父將母子二人趕出家門長期居住在乙個山洞裡過著飢寒生活,他則發奮讀書而高中狀元,極善理政治國,成為宋初名相.范仲淹自幼家貧,進土及第後官至宰相,大有作為,享有「朝廷無憂有范君,京師無事有希文」(范仲淹字希文)的盛譽.南宋狀元文天祥的先祖未曾做過一官.父親只是乙個普通讀書人,一家人長期身居低層,他入仕後,丹心報國,壯烈就義,成為千古傳頌的民族英雄.

清代乾隆年間的陝西狀元王傑和清末最後一名狀元劉春霖都是地地道道的農家子弟,父母都是種田人.王傑在朝為官40餘年,身為嘉慶帝師,官居高位,剛正廉潔,一塵不染,伸張正義,最恨**.嘉慶皇帝懲辦**和紳時,王傑是主審官.

王傑是後世公認的幹、嘉兩代名臣.王傑晚年告老還鄉,嘉慶皇帝對他的稱讚是:「直道一身立廟廊,兩袖清風返寒城」.

倘若沒有科舉制度,這些布衣草民們是根本不可能登上龍門,身居高位的,永遠沒有出頭之日.

在漫長的2023年的科舉制度中,曾產生出700多名狀元,近11萬名進士,數百萬名舉人.隋唐以後,幾乎每一位知識分子都與科舉考試有著不解之緣,都有過科舉生涯,從未參加過科舉考試的是極少數.科舉產生出了一大批善於治國安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眾多有傑出貢獻的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詩人、學者、教育家、科學家、外交家等等,如唐代的孫伏伽、王維、張九齡、韓愈、柳宗元、劉禹錫、顏真卿、柳公權、白居易,宋代的歐陽修、王安石、蘇東坡、司馬光、朱熹、包拯、寇準、張九成、張孝祥,明代的楊慎、康海、湯顯祖、張居正、海瑞、徐光啟,清代的紀曉嵐、劉墉、鄭板橋、翁同和、洪鈞、錢大聽、林則徐、張謇、蔡元培等文化名人都是出自狀元、進土和舉人之中,都是中華民族的英才.

2023年的科舉制度幾乎佔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五分之三和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近三分之一的時間,歷史之長,影響之大,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它對於祖國的統

一、社會的穩定、各民族的團結和融合,對於中華文明的傳播和建設,特別是對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促進和發展都曾產生過巨大作用.我國的科舉制度從宋元以後東漸西傳,越南、日本、南韓、朝鮮,在其國內都較長時間仿照中國推行過科舉制度;法國、美國、英國等國家的選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國科舉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響.西方現代的文官選拔制度、我國現代的教育制度和幹部選拔制度都是中國科舉制度的繼承和發展.

因此,孫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國的科舉制度「是世界各國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五權憲法》).西方人將中國的科舉制度稱之為「中國第五大發明」.它無疑對中華民族,對全人類都是乙個了不起的貢獻.

中國的科舉考試內容到明代以八股文為主,即「八股取仕」.它逐步成為僵化模式,特別是到晚清時成為嚴重束縛知識分子的枷鎖,暴露出種種弊端.因此,吳敬梓才寫出了《儒林外史》這部諷刺科場的不朽名著.

到清朝末年,在封建社會制度行將滅亡之際,發生了戊戌變法,「廢除科舉,興辦學堂,」已成為歷史的必然.2023年清**頒布了停止科舉的上諭.從此,2023年的科舉制度宣告結束.

中國哪一年有的戶口本,最早的老戶口本是從哪年開始辦的

戶口本是新中國建立以後,為了防止敵人和特務對新政權的破壞。首先是50年代初在大城市實行戶口本的。戶口本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為1958年1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 為1958年1月9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十一次會議通過,1958年1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公布,1958年1月9日起...

古代中國真的是外儒內法嗎,中國古代訴訟制度的演變是什麼樣的?

這個命題可以出專著了。根據我對 中國法制史 的印象 最早的訴訟制度是 神明裁判 比如讓神獸辨別有罪的人 秦以前的一手史料太少,進入封建時期的訴訟制度,有禮法合一 外儒內法 民刑不分 春秋決獄 親親相隱等內容。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礎是什麼 50 1 早期 國家 的出現 2 公天下 到 家天下 3 夏商...

中國古代官吏選拔制度的演變是怎樣的?

氏族選舉制變成士族制,士族制轉變成推薦制,推薦制變成科舉制。周朝到漢代都是選用賢者,宗族,以孝聞名的人 從漢到唐,都選士族做官。科舉 唐到清選用科舉人才為官。中國古代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是 中國古代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是科舉制。為克服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隋文帝時開始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