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的第幾句和第幾句結尾的字要押韻

2021-03-04 03:59:06 字數 6332 閱讀 8547

1樓:匿名使用者

(一三) 句和(二四)句 結尾字押韻押韻的字也被稱作(韻腳)

2樓:匿名使用者

五言絕句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仄仄仄平平,其餘不變。

⑵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七言絕句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⑵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餘不變。

3樓:匿名使用者

2,4句。有的都要押韻

4樓:匿名使用者

第二句和第四句,韻字

七言絕句是哪幾句押韻?押韻的字是每一句的最後乙個字嗎?

5樓:夏日未語

七絕一般都是採用平聲韻,有首句入韻「一二四句押韻」和首句不入韻「二四句押韻」兩種。第三句不必也不能押韻,否則就失去了絕句的韻味,成了順口溜或打油詩了。如果是仄韻絕句,第三句也不必考慮押韻問題,只要是平聲字收尾即可。

押韻的字是每一句的最後乙個字。

絕句:四聯四句。(區別於律詩:四聯八句。)七絕格律分兩大類,合四種句式:

正格平起式兩種:1、平起平收,首句押韻,2、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韻,偏格仄起式兩種:1、仄起平收,首句押韻,2、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韻。

比如:1.《望廬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2.《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烟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3.《早發白帝城》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絕句》哪幾句押韻

6樓:匿名使用者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韻)

窗前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韻)

給你標註出來了,一目了然了吧!

7樓:

絕句,又稱截句、斷句、絕詩,四句一首,短小精萃。它是唐朝流行起來的一種詩歌體裁,屬於近體詩的一種形式。絕句一詞最早在南朝的齊、梁時代就已出現。

陳代徐陵的《玉台新詠》收有四首五言四句的詩,不知作者名字,題為「古絕句」。此時的絕句是指五言四句二韻的小詩,並不要求平仄和諧。絕的意思是「斷絕」,古人用四句一絕的四句詩來完成乙個思想概念。

絕句分為律絕和古絕。律絕是律詩興起以後才有的,要求平仄。古絕遠在律詩出現以前就有了。

按格律按照詩歌格律,絕句分為律絕和古絕。律絕是律詩興起以後才出現的,古絕遠在 律詩出現以前就有了。南朝陳代的徐陵主編《玉台新詠》就有「古絕句」的名稱。

但這種絕句雖然押韻,而相對來說平仄(zè)較為自由,或者可以說有些詩人不願受格律的約束。在律絕盛行以後,古絕句仍然被沿用發展下來。古絕句五言特多,而七言非常之少。

所以,七言八句不是很常見。按字數按照每句的字數,絕句可分為五言絕句、六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其中以

五、七言絕句居多,六言絕句很少。 律絕律絕跟律詩一樣,依照律句的平仄,講究粘對、押韻。絕句按字數分:五言絕句及七言絕句。

8樓:

五言絕句二四押韻

七言一二四押韻

9樓:面壁

大體規則是:二四句的尾必須押韻,第三句不得押韻。

第一句的尾字若和韻腳字平仄相同(同是仄聲或同是平聲),則須押韻。平聲如王之渙的詩《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惡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第一句的「間」是平聲,所以便和二四句的「山」、「關」二字同押平聲韻,第三句的「柳」不押韻。

仄聲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第一字的「絕」是仄聲(這字今韻是平聲,但按古韻屬入聲,卻是仄聲),所以須和第二句的「滅」和第四句的「雪」同押仄聲韻。

若第一句的尾字和韻腳字平仄不同,則不必押韻。如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第一句尾字「柳」是仄聲,和二四句的「天」、「船」平仄不同,所以不必押其韻。

四句的古詩是第幾行要押韻的?最後一行不能用第幾聲的字?或者要指定要第幾聲,還是沒講究?

10樓:武田虎徹一齋

四句的你是說律絕吧。通常第一二四句要押韻,變式可以首句不押。押韻都是押平聲韻(古體詩除外)。

11樓:凌晨豆漿機

1、偶句押韻 律詩是二四六八句押韻,絕句是二四句押韻,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首句均可以押韻或不押韻。 2、押平聲韻 近體詩為了聲韻和諧,一般押平聲韻,大多數近體詩(即唐及以後的詩,唐以前的叫古體詩)也遵守這個要求。但仍有押仄聲韻的典範之作,比如柳宗元的五言絕句《江雪》,全文押入聲(短促音):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首詩無論以古入聲韻尾還是以今普通話ie、ue韻朗讀,均沒有拗口之嫌。 3、一韻到底 原則上,近體詩中間不能換韻,尤其是在科考考場上的試帖詩、應制詩和限韻詩。

但由於科考使用的《切韻》體系已經不完全符合唐代口語聲韻,部分韻母已經合併或分離,更可能有詩人鄉音難改,使用方音作詩,因而仍有在詩中更換為鄰韻的作品,如杜甫的《吾宗》: 吾宗老孫子,質樸古人風。耕鑿安時論,衣冠與世同。

在家常早起,憂國願年豐。語及君臣際,經書滿腹中。 注:

二、四、八句的「風」「同」「中」是平聲「東」韻,第六句的「豐」是平聲「冬」韻,「東」與「冬」通押。 日常作詩與應試不同,不應用應試的要求苛刻地對待作者,尤其是後世使用古韻書作詩的作者。 4、首韻借韻 古體詩的押韻,可以把鄰近韻部的韻,比如一東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稱為通韻。

但是近體詩的押韻,原則上必須嚴格地只用同一韻部的字,即使這個韻部的字數很少(稱為窄韻),也不應參雜其他韻部的字,否則叫做出韻。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韻,可以借用鄰韻。因為首句本來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押韻避忌 1、忌重韻 即同乙個韻字在一首詩的韻腳裡重複出現,此乃大忌。 2、避免同義字相押 如一首詩中同時使用「花」、「葩」,「芳」、「香」等。 3、避免出韻 古人寫詩多依官韻,而許多我們認為是同韻的字在官韻中被分別列入不同的韻部之中,如「冬」與「東」之類,如果在同一首詩中相押,即為出韻。

這主要是因為古今語音變化的原因,今天已沒有必要再強調這一點了。

絕句,如果第二句入韻那麼,第一句尾字必須為仄嗎?

12樓:匿名使用者

絕句就是半個律詩,可以是律詩的前四句,後四句,中四句。若首句也入韻的話尾字不就是平聲了嗎?當然,也有仄聲韻的絕句。例,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之類的。

13樓:匿名使用者

原則上,第一句如果不入韻,第二四句押韻,那麼第一三句尾音都要仄。詩的海洋浩如煙秒,當然也有特殊情況。不過原則上或者絕大多數是符合那條規律的。

14樓:匿名使用者

不一定。比如首句仄仄仄平平,對平平仄仄平。

絕句與律詩的那幾句要押韻?

15樓:百度使用者

絕句是指每首四句 五言絕句二四押韻 七言絕句一二四押韻 律詩是每首八句 押韻就是

二、四、

六、八句採納哦

絕句第三句最後乙個字必須是仄聲嗎?

16樓:面壁

若是近體絕句,只能押平聲韻,那麼第三句的末字必須是仄聲字。

至於古體絕句,不受此限制。

17樓:程紹坤

近體詩絕句正bai格原則上du是不允許的。但也有特殊體格,zhi

首句用dao平聲,不押韻。即便如此內也有限制,雖不押容韻,須用鄰韻,即韻音相近的韻部。此格成為「飛雁入群格」。例子如下,宋人孫覿的

《過楓橋寺》

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

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鐘。

此詩押韻為「上平二冬」,其中首句「中」在韻部「上平一東」。

墨香俠士謹獻

18樓:匿名使用者

近體詩絕句正格原則上是不允許的。但也有特殊體格,首句用平聲,不押韻。即便如此也有限制,雖不押韻,須用鄰韻,即韻音相近的韻部。

七言絕句怎麼壓韻?

19樓:不是苦瓜是什麼

七言絕句就是每句七個字。最基本的押韻要求是第

二、第四句最後一字的韻母相同(平仄也相同)。第一句最後一字可以入韻,也可以不入韻。

絕句對平仄的要求比較寬。學習的時候可以先搞懂「押韻」和學會分辯字聲的「平」「仄」後,再慢慢對照「律絕」四種平仄格式,逐一套用。

現代七言絕句和古代的押韻方式是一樣的,通俗的來說,一二四句每句最後乙個字使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誦或詠唱時,產生鏗鏘和諧感。第三句不必也不能押韻,否則就失去了絕句的韻味,成了順口溜或打油詩了。

七言絕句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屬於近體詩範疇。七言絕句全詩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韻、粘對等方面有嚴格的格律要求。詩體起源於南朝樂府歌行或北朝樂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晉的民謠,定型、成熟於唐代。

代表作品有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二首》、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等。

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押韻。從《詩經》到後代的詩詞,差不多沒有不押韻的。民歌也沒有不押韻的。在北方戲曲中,韻又叫轍,押韻叫合轍。

七言絕句其中第一第三句都該用仄聲字收尾,完全符合格律要求,只不過這首詩作者用了同一聲韻的仄聲字在這兩個位置,並非有這種定律。如果是仄韻絕句【很少見】第三句也不必考慮押韻問題,只要是平聲字收尾即可。

20樓:demon陌

七絕1、平起首句入韻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

2、平起首句不入韻,首句換成「平平仄仄平平仄」,其餘不變。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

3、仄起首句入韻

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平平仄仄平。

4、仄起首句不入韻,首句換成「仄仄平平平仄仄」,其餘不變。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平平仄仄平。

絕句都是平韻,首入的是 1 2 4句3平韻 首不入韻的,就2 4 句2平韻

拓展資料:

七言絕句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屬於近體詩範疇。七言絕句全詩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韻、粘對等方面有嚴格的格律要求。詩體起源於南朝樂府歌行或北朝樂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晉的民謠,定型、成熟於唐代。

代表作品有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二首》、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等。

七言絕句,簡稱七絕,其起源已不甚清楚。明清人認為七絕起自蕭綱、虞世南或是四傑的說法,都是指七言律絕。雖然七絕在其發展過程中,的確以律絕為主,但與五絕一樣,古絕之形成還是先於律絕。

現代國內外學者一般傾向於以北朝樂府民歌為七言古絕之源。

也有學者認為七言古絕的源頭應追溯到西晉的民謠。雖然漢魏時已有曹丕《燕歌行》這樣成熟的七言歌行,但最早的完整的七言四句體的出現,是在西晉的歌謠中。這就是《豫州耆老為祖逖歌》:

「幸哉遺黎免俘虜,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勞甘瓠脯,何以詠思歌且舞。」逐句押仄聲韻。

初唐時,七言絕句不僅數量較少,題材狹窄,而且在詩壇上的影響也很小,藝術上也不夠成熟,不僅未能充分協律,而且作風比較板滯(如常用對仗作結,有類律詩的前半截),缺乏悠遠的韻度。初唐比較知名的詩人如沈佺期、宋之問,律詩寫得很好,七絕卻一般。

進入盛唐,大量的七絕詩人湧現,在藝術上有了長足的進步,完全可以與五絕並駕齊驅。李白、王昌齡、王之渙、王維、賈至、高適、岑參、常建等確是當時詩壇上的一批七絕高手。代表其最高成就的是李白和王昌齡二人。

王昌齡率先並大力創作七絕,在他的筆下七絕的題材也得到了大大拓展,舉凡從軍、出塞、懷古、贈別、狩獵、宴飲以及奉佛、崇道、閨思、宮怨等等,無不可用七絕來表現,擴大了七絕在詩壇的影響。李白的七言絕句則更能體現盛唐絕句的典型風貌。

七言絕句,由於可以不拘對偶,故構寫自由;由於篇幅短小,故語句精煉含蓄,多言外之音;由於講究聲律,故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宜於低吟高誦。自唐代以來,名篇佳句甚多,詠史、懷古、議政事、抒抱負、訴幽怨、說友情,題材多樣,精彩紛呈,在詩歌各種體式中是最受歡迎的樣式之一。

在詩中,頷聯是第幾句,詩詞的頷聯是第幾句?

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 如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首聯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頷聯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頸聯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尾聯 是按照人體的順序排列的 古詩中的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分別指第幾句?王績 野望 古詩詞頸聯頷聯講解 首聯 第一二句 頷聯 第三四句 頸聯 第五六句 尾聯...

詩的頸聯是第幾句,古詩中頸聯是第幾句,頷聯是第幾句

絕句的話是第三句。律詩的話是第 五 六兩句。四聯的稱呼 首聯 頷聯 頸聯 尾聯。請採納 古詩中頸聯是第幾句,頷聯是第幾句 這是近體詩中律詩的術語,一共四聯八句。依次是 首聯 頷聯 頸聯 尾聯 首聯是第一句.頷是下巴的意思所以頷聯是第二句.頸是脖子的意思所以是第三句.尾聯就最後一句咯.1首聯2頷聯3頸...

麻煩查一下這幾句話在《挪威的森林》的第幾頁

版本 林少華 共239頁 作 者 日 村上春樹 著 出 版 社 上海譯文出版 內社1 直子 我倆容就像在無人島上長大的光屁股孩子,肚子餓了吃香蕉,寂寞了就相抱而眠。p99 中間部位 2.沒有這句話 我搜尋了全文 怕是讀者的感言吧3 我在 也不是的場所的正 不斷地呼喚著綠子。238頁 最後部位 3,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