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黃土高原的歷史文化,黃土高原歷史上什麼樣子

2021-03-04 02:29:14 字數 4619 閱讀 9708

1樓:princess藍音

從商代到周代這近千年的漫長歲月裡,陝北黃土高原一直處在動盪之中,陝北族民們在戰爭的一次次衝擊下,不斷解體,又不斷組合;不斷減少成員,又不斷增加新的成員。如此經過多次大的反覆,終於以較為固定的形式存在了下來。這種形式主要表現為:

政治上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經濟上以農業、游牧、遊獵三業並舉的方式出現;社會流動性強卻又趨於封閉;保持著較為原始的宗教信仰習慣及民情風俗;民間文藝具有了自己的形式和風格。

由此可知,時至周後期,黃土高原文化的基本模式已經形成。 這是一種多元體文化結構,是牧、獵文化與農耕文化經過長期的融合後所產生的合成文化。在這個融合中,經濟形式的多樣化起著決定這種文化的性質的作用,而經濟形式的多樣化又源於多部族的融合。

這種合成文化,既區別於華夏的農耕文化,又區別於其他游牧遊獵部族的牧獵文化,因而它有著自己多方面的特點。這種文化形態發展到東漢時期已經完全成熟,逐漸穩定下來,一直延續至20世紀初。

黃土高原歷史上什麼樣子

2樓:雪代巴好美呀

這是別的網友**找來的希望有幫助

歷史時期之初,黃土高原分布著廣大的森林,森林之間,間雜著草原,溫帶森林草原地帶。草原地帶主要在子午嶺北段以西以及六盤山的東西兩側,也就是由甘肅慶陽、環縣向西至於靖遠的黃河岸上。

那時農業雖已有所發展,但農業地區所佔的比例卻相當微小,不能和森林草原相比擬。隨著時間的推移,生產力的發展,農業地區就逐漸擴大。中間經過幾度的變化,農牧更迭交替佔較為重要的地位,可是後來農業還是超過了牧業,而森林地區更顯得縮小,近代幾乎完全喪失殆盡。

歷史時期初期,黃土高原的森林地區相當廣大。尤其以呂梁山區更顯得突出。直到現在,這座山上的森林猶為黃河中游重要的林區。

那時的森林地區不僅限於山地,山下原野也都有所繁殖生長。渭河中上游的森林直到隋唐時還保持著一定的規模。尤其值得稱道的,則是現在所謂乾旱地帶,山西岢嵐、五寨諸縣,正當蘆芽、岢嵐諸山,以及保德、河曲、偏關諸縣,鄂爾多斯高原東部,陝西北部的橫山山脈,子午嶺南部和中部,六盤山和屈吳山都曾經是森林地區。

黃土高原是乙個農牧兼宜的地區。廣大的草原誠然是適於畜牧業的發展,為游牧民族繁殖牲畜的良好地區。可是農業民族來到這個地區,就必然會改造草原為農田,使之成為農業地區。

由於歷史時期國內民族的矛盾和衝突,這個農牧兼宜的地區為農為牧,曾經有過幾次大的改變。其中由牧區轉為農區,先後共有三次:

第一次是由戰國後期至於秦漢王朝,第二次是隋唐時期,第三次則是明清以來。在

一、二兩次之間,這裡又恢復到游牧地區。當時游牧地區不僅得到恢復,而且有了擴大,遠遠超出於黃土高原之外。在

二、三兩次之間,農業地區和游牧地區參差並存。雖是並存,游牧地區仍稍遜於農業地區。戰國後期秦國所修的長城是農牧地區分界線中最南的一條。

這條長城西南起於今甘肅岷縣,而東北至於今內蒙古准格爾旗十二連城黃河岸邊。中間經過六盤山和子午嶺間的固原、環縣等縣,並沿橫山山脈趨向東北。最北一條的農牧地區的分界線,乃在賀蘭山和陰山山脈之上,這裡主要是秦漢兩個王朝的長城。

這條長城已超出黃土高原的範圍之外,不在涉及之列。戰國後期的秦長城沒有維持好久。明長城在明代也曾起過最為顯著的作用,明代以後,已經不能成為一條農牧的分界線。

此外由於森林地區的遭受破壞,無人從事恢復更新,原來的林地被開墾成為農田。

1、西周時期農牧業地區分界線的輪廓

周人以農業立國,其勢力所及和封國所在,皆當在農耕地區。有些地方或本非農耕地區,經過周人的經營,也逐漸成為農耕地區。《史記·周本紀》述周人的先世從后稷開始。

后稷以好種麻菽,播時百穀,獲封於邰。邰在今陝西武功縣,正在渭河的下游。其後不窋失官,奔於戎狄之間。

所謂戎狄之間當是畜牧地區。不窋所奔的地方據說在唐代慶州東南三里,其地於唐時尚有不窋故城[1]。唐慶州治所在今甘肅慶陽縣,則今慶陽縣於其時正是游牧地區。

周人起於周原。周原附近渭河南北多為諸侯封國和貴族采邑,自然皆是農耕地區。這裡西倚隴山。

據《史記·秦本紀》所記述,非子曾為周孝王養馬於淠渭之間,因此而得封於秦,為附庸之邑,就在秦繼續養馬。其後世又居住於西犬丘,都在隴山以西。說明了隴山以西為畜牧地區。

從西安藍田、西安老牛坡、田家莊、袁家崖的商代墓葬,可見殷商文化在這裡有相當渾厚的基礎,當地的農耕生涯也顯示出一定的發展。從陝西永壽、西安藍田的兩周遺址,以及由這往東的黃河側畔,有更多的周人諸侯封國,河渭相會處的芮國、今合陽縣東南的莘國、今韓城市的南韓、宋國、今三門峽市的虢國皆為周國的諸侯,也顯示出周人在殷商文化基礎上繼續發展。

黃河以東即所謂河東之地,西周初年的諸侯封國最為繁夥,當然是農耕地區。當時這裡最北的諸侯封國為霍國。霍在今山西霍縣。

今霍縣北有霍山,即古時的霍太山。霍山南北的氣候已有差異,霍山以北當時再未見有諸侯封國,則當時的農牧業地區分界線實應在霍山之上。

上面所論述的乃是西周時期由周人發祥地周原附近隴山之下向東北引伸的農牧業地區的分界線。具體說,這條分界線是由隴山之下向北繞過當時的密,也就是現在甘肅靈臺縣,折向東南行,由今陝西涇陽縣越過涇河,趨向東北,過相當於今陝西白水縣北的彭衙之北,東至今陝西韓城市,越過黃河,循汾河西側,至於霍太山南,又折向南行,過澮河上源,至於王屋山,更循太行山東北行,繞北燕國都城薊之北,再東南至於渤海岸上。燕國所都的薊就是現在的北京市。

2、春秋時期農牧業地區分界線的推移

宣王死後,其子姬宮涅即位,是為幽王。幽王是乙個有名的暴君,不僅不理朝政,而且又以「善諛好利」的虢石父為卿,此時正值天下大旱,人民死亡無數。幽王又為取得褒姒一笑舉烽火嬉諸侯而失去諸侯國的信任。

於是在西元前771年,申侯聯合繒國、西夷和犬戎,對周王朝大興問罪之師,向宗周鎬京發動了遜攻,致使周王朝的政治中心鎬京很快被申侯攻占。周幽王帶褒姒出逃至驪山腳下,被戎人追上殺死。各國諸侯看到幽王已死,遂與申侯、繒侯商量立太子宜臼即位,是為平王。

平王即位後,王畿各地遍布戎人,西周王朝隨時可能遭到戎人的襲擊。又鑑於周王朝兵力已經衰弱,難於抵抗戎人,振興西周,因此遂於西元前770年,在鄭武公、衛武公、晉文侯、秦襄公等率兵護送下,放棄宗周鎬京,遷都成周洛邑,史稱東周。

春秋時期的農牧業地區的分界線,隴山以東,由秦國都城雍以北沿岐山、梁山東北行,再經麻隧、彭衙之北,而至於梁國的龍門山下。即今經過陝西涇陽、白水、韓城諸縣、市之北,而達於黃河之濱。這條分界線由龍門山下東越黃河,經屈之南,循呂梁山東麓東北行,至於今山西太原市陽曲縣北,也就是當時盂縣之北,又東南繞今盂縣之南,東至太行山上,再循太行山東麓,過當時燕國都城薊之北,而東南至於渤海之濱。

在這條分界線之南,春秋時還曾經有過各種戎狄雜居於諸侯封國之間,甚至周王室雒邑附近的伊洛流域,也有戎跡。這些雜居的戎狄,其初當然仍以游牧為生涯,由於與華夏諸國雜居於宜農地區,故後來也都逐漸捨棄其游牧的舊俗,執耒耜操作於田畝之間了。

戎狄雜居於諸侯封國之間,主要有早期的姜戎,姜戎氏就是所謂陸渾之戎,也就是所謂允姓之戎。這一族曾居於瓜州。在岐水旁興起。

姜氏城距周原及邰皆不遠,姜姬兩姓相近,世為婚姻。後期由游牧生涯轉變為農耕生涯。白狄為從事游牧生涯的族。

春秋時的鮮虞、肥、鼓諸國是白狄所建立的幾個小國,到了春秋後期,這幾個小國都已經有了城郭。非華族而有城郭宮室,就同樣顯示由游牧向農耕的轉變。驪戎的故地在漢時京兆尹新豐縣,也就是在今陝西臨潼縣。

晉獻公曾伐驪戎。太行山西側當時居住著許多戎人,潞氏、留籲、鐸辰、*[廣嗇]咎如、東山皋落氏皆其著者;還有麗土之戎,草中之戎,潞氏當在今山西潞城縣北。留籲在這今山西屯留縣。

鐸辰在今山西長治市。*[廣嗇]咎如當在潞氏之東太行山上。麗土之戎和草中之戎當在今山西陽城縣南析城和太行二山之間。

這裡戎人雖多,潞氏實為最大,在被滅以前,已經由游牧生涯轉變為農耕生涯。

3、漢代農牧業地區分界線的劃分

司馬遷撰《史記·貨殖列傳》,分當時全國為4個經濟區域:

(1)山西:饒材、竹、谷、纑、旄、玉石;

(2)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

(3)江南:出柟、梓、姜、桂、金、錫、連、丹沙、犀、瑇瑁、珠璣、齒革。

(4)龍門碣石北:多馬、牛、羊、旃裘、筋角。

《史記·貨殖列傳》關於經濟區劃的敘述,大致反映戰國至漢初的情況。它將全國分成山東、山西、江南、龍門碣石以北4 個經濟區。山東即關東,泛指崤山、函谷關以東的黃河中下游地區,戰國以來已成為農耕區了。

山西本泛指崤山、函谷關以西,關中盆地和涇、渭、北洛河上游,西至黃河均在其內。但關中盆地自周秦以來的經營,已是農耕區。只是其北面的涇、渭、北洛河上游及其迤西一帶,即西漢時代的天水、隴西、北地、上郡地區,春秋以來為戎狄所居,至漢初仍是一片以「畜牧為天下饒」著稱的畜牧區。

龍門、碣石以北是「多馬、牛、羊、旃裘、筋角」的畜牧區。龍門即今禹門口所在龍門山。其北為黃河山陝峽谷,河西為陝北高原,河東為晉北高原。

「晉北有林胡、樓煩之戎」。林胡、樓煩故地仍以畜牧為主。

漢代初年,與匈奴以朝那(今寧夏固原東南)、膚施(今陝西榆林南)為界,大致即戰國時代的農牧界線。到了漢武帝時代,北伐匈奴,復取河南地後,從內地遷去近百萬的漢族人民安置在北部沿邊諸地,設定了大批郡縣西漢末年山陝峽谷、涇渭北洛河上游、晉北高原以至河套地區,人口竟達310 餘萬。開闢了大片耕地。

北部農牧界線大大地向北推進,除了中間有一塊伊克昭盟部分草原外,西面已達烏蘭布和沙漠和賀蘭山、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北面已抵陰山山脈,東面仍沿著長城一線。

3樓:半山樹

原來的黃土高原有茫茫的、繁茂的林海和無邊的草原,鳥群歡歌,動物成群,一派回欣欣向榮的景象,這裡也答非常適合人類生活.但由於人口過於集中,人類為了自身的利益,長期不斷地濫伐森林,使森林面積減少,長期掠奪式的開發和戰爭等原因,破壞了植被,引起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態平衡失調.到如今,黃土高原就變成了一幅蒼涼的景象.

人類為了自己破壞生態平衡所付出的代價是慘重的!

形容黃土高原的詞,描寫黃土高原的語句

狂風驟起 飛沙走石,塵土蔽日,溝壑縱橫,塵土瀰漫 莽莽蒼蒼 zdic.net 漢 典 網 1 魯莽冒失。清 王夫之 夕堂永日緒論外編 而 艾千子 猶以 莽莽蒼蒼 不知 莽莽蒼蒼 者,即俗所謂 莽撞 孟子 所雲 茅塞 也。2 無邊無際。秦牧 藝海拾貝 巨日 東面一輪紅日,光輝燦爛,正照耀著莽莽蒼蒼的大...

黃土高原的土質,黃土高原是什麼土壤?

節理是岩石中的裂隙,是沒有明顯位移的斷裂,也是地殼上部岩石中發育最廣的一種構造。黃土高原土質鬆散,垂直節理發育,乾燥時堅如岩石,遇水則容易溶解。黃土質地疏鬆,富含氮磷鉀等養分,自然肥力高,適於耕作,我國黃河中游地區所孕育的古代文明,大概就得益於此,因為它為當時生產力落後的社會提供了理想的基本生產資料...

黃土高原有哪些特徵,黃土高原具有什麼特點?

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脈,西至祁連山東麓的日月山,北抵長城,南達秦嶺山脈,面積約40萬平方公里,包括山西 陝西和寧夏的大部分地區,甘肅 青海和河南的一部分地區,黃土厚度一般為80 120公尺,最大厚度可達180 22公尺。黃土多呈灰黃色 棕黃色和棕紅色,抵抗侵蝕能力很弱。黃土高原具有什麼特點?1 千溝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