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詩與**有著天然的聯絡。唐詩中描寫**的佳作頗多。清人方扶南在《李長吉詩集批註》中,把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相提並論,推許為「皆摹寫聲音至文」,並說:
白詩足以「移人」,韓詩足以「驚人」,李詩足以「泣鬼」。的確,這三首詩雖然都是寫樂曲,但物象不同,表現手法不同,因而帶來的悅耳賞心的藝術效果也各臻其妙。
白居易詩寫的是琵琶。琵琶本作「批把」,為撥弦樂器。秦漢時不斷改進,隋唐年間盛極一時,唐宋以來逐漸形成現今形制。
白居易詩為長篇敘事詩,計88句616字。寫於元和十一年,時作者被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詩中寫他聽一昔日著名歌妓彈奏琵琶,訴說身世,哀嘆淪落。
曲罷憫然,感斯人言,藉此抒發自己在政治上的遷謫失意之感。全詩結構緊密,音節和諧,彈奏琵琶一段,尤為有聲有色。詩云: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這裡摹寫琵琶,借鑑了中國畫的渲染技法,所謂渲染,即通過對環境、景物或人物的行為、心理,做多方面的描寫、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
白居易詩既用「嘈嘈」、切切」這兩個疊字詞摹聲,對大弦、小弦的彈奏作極力的渲染,又用「如急雨」、「如私語」這兩個比喻使它形象化。本來,「錯雜彈」已經烘托了兩種旋律的交錯,而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盤」作妙趣橫生的樂聲之一比,使**的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同時顯露出來,真是令人耳不暇接,眼花繚亂,如此**氛圍何等鮮明強烈!而特別是隨著旋律的變化,詩人由「間關」、「凝絕」寫到「聲漸歇」時,更描繪出一種餘音嫋嫋、餘意無窮的**境界,讓讀者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從而達到了「幽愁暗恨生」、「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
無怪乎早在作者生前,已經是「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了,方扶南所謂「移人」,乃「移情」也。 韓愈詩寫的是琴。為撥弦樂器。
琴亦稱「七弦琴」,俗稱「古琴」。周代即有,琴面標誌泛音位置及音位的徽,定型於漢代。魏晉以後已和現在的大致相同。
琴面張弦七根,奏時右手彈弦,左手按弦,有吟、猱、綽、注等手法。音域較寬,音色變化豐富。漢魏六朝時期曾是伴奏相和歌的樂器之一,隋唐
九、十部樂中,亦用作伴奏樂器。韓愈詩寫穎師彈琴,詩分兩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寫聲音,後八句寫自己聽琴的感受和反應。尤其是前十句,起句後並沒有提及彈琴者,也沒有交待彈琴的時間和地點,而是緊扣題目中的「聽」字,一下子即把讀者引進了乙個美妙的**境界裡。
詩云:「暱暱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這裡摹寫琴聲,運用的一種表現手法是通感。「通感」從理論上解釋,叫作感覺挪移,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時復互用。在實際生活中,好些描寫通感的普通習慣語言經常出現,例如「響亮」、「冷靜」、「聽月樓」、「觀音廟」等等,聰明的詩人只不過突破一般經驗的感受,有著更深細的體會,並總結推敲出一些新奇的詩句,有意為之罷了。
如宋祁《玉樓春》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乙個「鬧」字詩意全出,即把事物無聲的姿態說成好像有聲的波動,彷彿在視覺裡獲得了聽覺的感受。歷**樂曲的詩,在這方面表現得尤其突出。韓愈此詩、吳融的《李周彈箏歌》等,均是如此。
韓愈詩把琴聲或示以兒女暱暱言情,或比之勇士赴敵疆場、浮雲柳絮飛揚,或擬為百鳥蹁躚、孤鳳攀落。寫其獨至,聽聲類形,把聽覺轉化為視覺,繼而又轉化為動感,似乎讓人能觸控和體覺到。琴聲聲聲入耳,詩意層層遞進,感情逐步昇華。
既繪了聲又繪了情,從而把琴聲所要表達的境界和詩人胸中的寄託,極淋漓痛快地表達了出來。這首詩可謂成功地運用通感的典範。方扶南所謂「驚人」,乃感人也。
李賀詩寫的是箜篌。箜篌一作「空侯」、「坎侯」。亦為古撥弦樂器。
李賀詩寫的是豎箜篌,詩中所謂「二十三絲」,就是「二十三弦」。而李憑,是唐代彈奏豎箜篌的一位著名女藝人。她的身價之高,似乎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
其精湛技藝,亦受到詩人們的讚賞。至於《箜篌引》,為樂府《相和六引》之一。李賀全詩云: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江蛾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李賀只有短短十四句詩,就把李憑彈奏箜篌引時樂聲的優美動聽、樂聲的感化作用,描摹得如此具體、形象。總之,從國中到天庭、到仙山,山川靈物,皇帝神人,無不為之傾倒、為之陶醉。
這裡摹寫箜篌,採取的修辭格是摹擬。所謂摹擬,即摹寫事物的情狀或聲音,是文**用形象思維的乙個重要手段。詩尤如此。
李賀詩其中
五、六兩句正面寫樂聲尤為精彩。「崑山」句以聲寫聲,「芙蓉」句以形寫聲,想象豐富,摹狀生動。你聽,那箜篌時而眾弦齊鳴,彷彿玉碎山崩;時而又一弦獨響,宛如鳳凰鳴叫;時而像帶露的芙蓉,飲抑悲泣;時而又若盛開的蘭花,歡快欲笑。
這種表現方法真是可見可感。形神兼備,充滿浪漫主義色彩。方扶南所謂「泣鬼」,乃撼動鬼神也。
陸九淵在《敝帚稿略》中慨嘆:「有窮智極力所不能到者,猶造化自然之聲也。」至於**,歷來人們認為更為難寫。
因為**無形無影,而且轉瞬即逝,並且,**的媒介是音響,包括旋律、和聲、樂曲結構等。給人的藝術感受是直接訴諸聽覺的,而要用訴諸視覺的詩歌來直接描寫它,當然更加困難。因此,高明的詩人往往在描摹**的手法上有所創造。
白、韓、李三人三篇同時代產生的描寫**的詩篇,狀寫彈奏名手的神技,可謂各有功夫,別具迷人的魅力。未可軒輊,令人擊掌。
找古詩!!
2樓:匿名使用者
李憑箜篌引
年代:【唐】 作者:【李賀】 體裁:【樂府】 類別:【】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白凝雲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坤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註釋】
**是一種訴諸於聽覺的時間藝術,它的音響只存在一瞬,轉瞬即逝。**形象比較抽象,難以捉摸,要用文字將其妙處表達出來就更困難了。李賀這首詩在眾多的描寫**的唐詩中脫穎而出,獲得讀者的摯愛,人們將李賀這首詩與白居易的《 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 》並列為「摹寫聲音之至文」,這是有道理的。
但是李賀這首詩與白居易、韓愈的詩不同。白居易的《琵琶行 》、韓愈的《聽穎師彈琴》主要通過比喻、象聲等手法,力圖描繪出**的形象。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大珠小珠落玉盤」;「暱暱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等就是。
李賀在詩中雖然也用了「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兩句來描寫李憑彈箜篌的**形象(這兩句固然寫得很妙),但李賀主要不是使用描寫的手法去精雕細刻**的形象,而是著重寫「感」,寫**給人的感受,寫**強烈的、驚心動魄的藝術力量。在描繪李憑箜篌彈奏的樂聲給人們的感受、描繪樂聲藝術效果時,詩人李賀沒有按一般的思維軌跡去敘述;而馳騁自己大膽的幻想和豐富的聯想,形成神奇變幻、令人應接不暇的藝術境界來表現樂聲。這裡試以新詩的形式,把它翻譯出來。
吳絲蜀桐製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樂聲飄盪在睛朗的深秋。聽到美妙的樂聲,天空的白雲凝聚,不再飄游;那湘娥把點點淚珠灑滿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牽動滿腔憂愁。這高妙的樂聲從哪兒傳出?
那是李憑在國都把箜篌彈奏。像崑崙美玉碰擊聲聲清脆,像鳳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噓飲泣,象蘭花迎風開放笑語輕柔。整個長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樣清幽。
二十三根弦絲高彈輕撥,天神的心弦也被樂聲吸引。高亢的樂聲直衝雲霄,把女媧煉石補天的天幕震顫。好似天被驚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聲湫湫。
夜深沉,樂聲把人們帶進夢境,夢見李憑把技藝向神女傳授;湖里老魚也奮起在波中跳躍,潭中的瘦蛟龍翩翩起舞樂悠悠 。月宮中吳剛被樂聲深深吸引,徹夜不眠在桂花樹下徘徊逗留。桂樹下的兔子也佇立聆聽,不顧露珠兒斜飛寒颼颼!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詩人李賀如同一位神奇的魔術師,他驅使著大自然的靜物、動物,調動了神話傳說中眾多的神人的形象,來寫出樂聲強烈感人的藝術效果,表現了李憑彈奏箜篌的高超藝術。這其中有天空中的白雲、湫湫的秋雨,潭中的老魚、瘦蛟,神話傳說中的湘娥、素女,紫皇、神嫗,吳剛、玉兔等等。李憑彈箜篌的樂聲連沒有感覺的靜物、無知的動物都為之感動,連高踞仙界的神仙們也被樂聲緊扣心弦。
這樣,抽象的、難以捉摸的樂聲以及它奇妙的藝術效果,形象而具體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使讀者沉浸在奇異的藝術境界之中,引起豐富的幻想。
詩人的想象是奇特的、與眾不同的。例如**引動魚鳥,前人也曾寫過,《列子》一書說:「瓠巴鼓琴而鳥舞魚躍。
」這種描寫還是一種常規的思維軌跡。然而,李賀卻是寫「老魚」寫「 瘦蛟」,這樣的藝術形象就十分奇異了。又如,詩中寫到「 教神嫗」,如按一般思維程式,就會說李憑的技藝高超,是神女所傳授的,這樣的說法就已經是誇張了,這樣的描寫很多,不用例舉。
但李賀卻說李憑教善彈箜篌的神女彈奏,這就不同尋常。再如,白居易寫樂聲「銀瓶乍破水漿迸」 ,這樣描寫思維軌跡是一般讀者能把握的;但李賀卻說樂聲把女媧煉五色石補天之處震破,引出一天秋雨 ,這樣的寫法就新穎了。此外,芙蓉哭泣、香蘭笑,這樣的描寫也不一般。
我們這裡可以看到李賀想象奇異,描繪意象新奇的藝術特色。
詩人在這首詩中的幻想、聯想,還有乙個很鮮明的特點,那就是它的跳躍性。這首詩詩人的思維活動時而地下,時而天上;時而動物,時而植物;時而神人,時而天帝。他敘述的脈絡沒有一定的次序,而是隨著詩人想象的流動,想象所至,筆之所至。
這樣寫法,既在內容上使詩的意境內蘊豐富,變幻多樣,也在形式上使詩的意境具有一種流動搖曳之美。神異的美,奇特的美,流動搖曳之美,這就是李賀這首詩具有的藝術美感。
--------------------------------------------
此詩大約作於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當時,李賀在京城長安,任奉禮郎。李憑是梨園**,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身價之高,似乎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
他的精湛技藝,受到詩人們的熱情讚賞。李賀此篇想象豐富,設色瑰麗,藝術感染力很強。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相提並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見方扶南《李長吉詩集批註》卷一)。
詩的起句開門見山,「吳絲蜀桐」寫箜篌構造精良,藉以襯托演奏者技藝的高超,寫物亦即寫人,收到一箭雙鵰的功效。「高秋」一語,除了表明時間是九月深秋,還含有「秋高氣爽」的意思,與「深秋」、「暮秋」之類相比,更富含蘊。
二、三兩句寫樂聲。詩人故意避開無形無色、難以捉摸的主體(箜篌聲),從客體(「空山凝雲」之類)落筆,以實寫虛,亦真亦幻,極富表現力。
優美悅耳的弦歌聲一經傳出,空曠山野上的浮雲便頹然為之凝滯,彷彿在俯首諦聽;善於鼓瑟的湘娥與素女,也被這樂聲觸動了愁懷,潸然淚下。「空山」句移情於物,把雲寫成具有人的聽覺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銅仙人辭漢歌》)更進一層。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補充,極力烘托箜篌聲神奇美妙,具有「驚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憑中國彈箜篌」,用「賦」筆點出演奏者的名姓,並且交代了演奏的地點。前四句,詩人故意突破按順序交待人物、時間、地點的一般寫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寫琴,寫聲,然後寫人,時間和地點一前一後,穿插其中。這樣,突出了樂聲,有著先聲奪人的藝術力量。
琵琶引白居易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索索。主人下馬客在船,
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尋聲暗問彈者誰,
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
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挑,
初為霓裳後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
幽咽泉流水下灘。水泉冷澀弦疑絕,疑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
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舟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撥插弦中,
整頓衣裳起斂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伏,
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今年歡笑復明年,
秋月春風等閒度。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
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我聞琵琶已嘆息,
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小處無**,
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
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淒淒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
江州司馬青衫溼。
被譽為世界兵書始祖的是哪本書,世界三大兵書分別指哪三部書它們為何被後人所推崇?
孫子兵法 列 武來經七書 之自首,成書於春秋戰國時代,為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兵書,世界公認現存最早的 兵學聖典 至今雖已歷經兩千餘年,但因其內容博大精深,理論高度概括,實踐層出不窮,對現今社會中各層次仍有極大的參考價值。時至今日,孫子 一書已以近30種文字在世界範圍內廣泛流傳。我國最古老的軍事理論著作...
登高》裡有哪兩句被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
登高 是唐來代偉大詩源人杜甫於大 必須是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無邊 不盡 使 蕭蕭 滾滾 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葉蕭蕭之聲 長江滾滾的情狀,也在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琅琅上口,餘音繞樑。杜甫的 登高 裡有哪兩句被譽為 古今獨步 的 句中化境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
哪首歌是奧地利的第二國歌,被譽為「奧地利第二國歌的是哪首歌曲?
當然是 藍色多瑙河 奧地利作曲家約翰 施特勞斯 藍色多瑙河 被視為奧地利 第二國歌 被譽為 奧地利第二國歌的是哪首歌曲?藍色多瑙河 被視為奧地利 第二國歌 奧地利作曲家約翰 施特勞斯 1825 1899 是一位 圓舞曲之王 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圓舞曲,其中最為著名的圓舞曲就是 藍色多瑙河 186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