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西方家長怎麼教育孩子東西方不同教育理念

2021-03-03 22:22:05 字數 5626 閱讀 3824

1樓:匿名使用者

家長把快樂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來實施。從以上的對比中我們不難看出,也難以讓孩子得到幸福,除生活上加倍關心外,家長幾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來,而正是這看似「殘忍」的教育。西方家長重視從日常行為與情感中對孩子進行「做人的教育」:

父親或母親在前面走,更確切地說是家長忽視對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而造成的悲劇應該,甚至在什麼情況下說什麼話,就讓他自己做,中西方的家庭教育從巨集觀到微觀都存在著顯著的差異、聽話,家長都要仔細考慮,這與家長忽視對孩子最基礎的「做人教育」不無關係,而是讓孩子在自己進行的探索中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問題。西方的家長更加重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孩子能做到的。

中國的家長生怕孩子磕著碰著,分擔家裡的割草。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往往要抱著或拉著孩子走、自暴自棄,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發展,從這些差異中。他們經常和孩子一起討論問題、心理健康程度。

由於歷史傳統。西方家長「鼓勵創新」。西方家長相信孩子具有同**一樣,而這樣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重灌一次。

其結果是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過低。然而、簡單木工修理等活計,中國家長應該向西方學什麼社會的競爭,有自己獨立的意願和個性。他們往往把孩子自己進行的「探索活動」視作「胡鬧」而加以制止,例如幼兒園時就提出愛國主義,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選擇。

比如在西方有很多這樣的情形,以至經不起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許多家長會與孩子一道把鬧鐘裝上,西方孩子早已起來挨家挨戶去送報了、革命英雄主義、冬天剷雪。現在我們的孩子道德觀念淡漠,當中國的同齡孩子還在熱被窩裡熟睡時。從孩子出生到成年,因而超越孩子實際水平的高要求、洗衣服、創造性激發等方面都值得我國家長認真研究學習、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在家庭裡到處瀰漫,同樣適合於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從勞做中得到快樂,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孩子的成長必須靠自身的力量,因為社會的競爭、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識等則關心甚少。

此類事件近幾年各**屢有報道,健康的心理對於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關重要,他們也不會過多地干涉,這些大部分都是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的結果、出國,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即使家長認為孩子的某一行為並不具有積極的效果,中西方家庭教育觀念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知識教育、獨立動手的能力,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跟在後面走。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社會性發展差,努力把孩子培養成為能夠適應各種環境。

但中國孩子若拆了家裡的鬧鐘,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並予以糾正,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喪。他們普遍認為、老師還是親友、粉刷房屋,都沒有特權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為,他們並不煞費苦心地設計孩子的未來,將來「光宗耀祖」,因而很注意與孩子的情感交流。中國的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他們日常生活中對子女的關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

西方家長普遍認為孩子從出生那天起就是乙個獨立的個體。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這不僅適用於智力教育,有的甚至完全不顧。他們認為這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十分重要,西方國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視孩子從小的自身鍛鍊、頹廢、攢錢供孩子讀大學、心理狀態和做人的比拼。

基於這種觀念,若能裝回。他們對孩子所做的種種探索行為往往持積極、肯定的態度,甚至鼓勵孩子再拆。儘管我們的家長都希望孩子成才,還要外出當雜工,動輒離家出走。

無論是家長,做飯,例如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秋天掃落葉等,前者鼓勵孩子去超越前人,這是對孩子的尊重。在寒冷的冬天。而我國家長和幼兒教師往往脫離孩子心理發展的實際,很少關心甚至根本無視孩子的心理求,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為與習慣的培養,而中國家長往往「滿足於轉殖」、品德教育,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慧型的較量。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觀念相對比較淡薄。而中國家長則大都要求孩子順從、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良好的人際交往等與孩子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做人的教育」,更多的是意志,忽視基礎的行為習慣、幸福,本身就是一種吃苦精神的磨鍊、心理狀態和做人的比拼,多數家長會稱讚孩子。我們一直談教育要循序漸進、社會適應能力、養兒育女等。

這在嬌慣子女的中國家長看來可能有些「殘忍」,學習各種技能,因此從小就培養和鍛鍊孩子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鼓勵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見解。孩子往往在家長的嚴格管教下被熄滅了創造性火花,學習之外的事情家長都不讓孩子幹、家庭教育價值觀以及能力培養,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現實生活中我國不少家長的做法卻正好相反,並對其中的疑問進行積極的探索、結婚,孩子要自己勞做,似乎學習好就是萬能的,關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忽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和性格。他們的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富有開拓精神、打掃。

西方家長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從動手中獲得各種知識,而對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為使孩子學習成績好,注重從內心情感去尊重別人,能以寬容的心態去營造乙個利於培養孩子創造力的環境和氛圍。文章摘自、偉大理想主義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獨立自強的生活本領,若是裝不回,恐怕也沒幾個敢告訴家長的,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就算自己能裝回、能夠成為乙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慧型的較量、意志的磨鍊。

例如美國孩子拆了家裡的鬧鐘。西方孩子從小就從事的送報等勞動,我們可以找出許多值得中國家長學習的觀念和做法,孩子逐漸成長為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自己生活。此外、裝配電單車,更多的是意志。

中國家長對孩子的探索活動大部分是持否定態度的,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機,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也願意跟家長商量。西方家長在家庭道德倫理觀念,甚至輕生厭世,後者教導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

家長必看,談談東西方教育理念有哪些不同

2樓:mba北京諮詢

東西方的教育形態大相徑庭,可謂處於兩個極端。東方教育嚴格然而缺少彈性;西方教育給孩子較大的自由發展空間,但過於鬆散。這不能不歸咎於文化上和社會觀念上的巨大差異。

那東西方教育理念有哪些不同? 1. 職業與平等 千餘年的科舉制在中華大地培植起尊師重教的傳統,和根深蒂固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意識。

這使中華民族得以勤奮向上,整體上具備較高的知識文化素養。但同時也形成嚴重的等級觀念,形成對體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者在薪金待遇和社會地位上的歧視。華人家長望子成龍,不論子女潛質如何都要讀大學,而且要讀好大學。

過度的功利考慮,常常與孩子的興趣愛好及潛能背道而馳,給孩子造成過大的壓力。 這樣的社會裡,中學教育『智育至上,公升學率第一』很難避免。 各種不同的學生,一律以科技人才為模型來塑造。

學習好就是德智體『三好』,就是好學生。而若學習成績差,則儘管具有其它優點或特長,在學校裡也難以得到展示和發揮,總是處於劣勢地位。這對孩子很不公平。

西方社會更能以平常心看待社會上不同的職業。 美加很多行業藍領工資大大高於白領。西人孩子不讀大學,從事體力勞動,家長和孩子都很坦然。

加拿大的中學裡,學生之間較少競爭,互助友愛蔚為風氣。 然而另一方面,由於公升學競爭不甚激烈,西裔與其他族裔對教育的要求遠遠低於華裔;方才使教育體制與方法延續數十上百年而不變,使得兩億人口的美國培養不出足夠的科技人才,而要依賴『進口加工』。 美加社會對教育的要求不同階級之間差異很大。

由於公立教育質量低下,上層家庭的子女多數入私立學校。 入公立學校的,家長對孩子的學業也抓得很緊,使之得以考取大學。 儘管本國中學輸送的學生不夠合格;然而隨著愈來愈多的移民學生與留學生加入競爭,美加著名大學的門檻依然保持在相當高的水平。

只是社會底層的後代被拋得遠遠的,愈來愈難以通過教育改變命運。 在中國,經歷了幾十年教育的普及發展,由於改革開放後社會貧富差距迅速拉大,教育的公平性也受到了嚴重的挑戰。 2.

智育與全面發展 在中國的中學裡,雖然『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調年年唱,而真正得到重視的是智育。高考競爭激烈,學生日日苦讀。文革前男孩子人人喜好的足球,以及後來遍及城鄉的桌球運動,早已好景不再;中學生每學期兩周的下鄉勞動,也已成為歷史。

而在西方中學,除上述多種多樣的選修課、職業教育外,課外活動更是豐富多彩。各種樂團及演出、運動隊與比賽、野營、辯論與演講,乃至國際學生交流,等等;不勝列舉。 西方人酷愛體育,滑冰與滑雪、各種球類,處處見到青少年在盡情地運動、玩耍。

通過這些課程與活動,學生能夠獲得的,不僅是學業知識,還有動手能力,生存技能,人際交往,社群與公民意識,以及團隊合作精神和領導能力,等等;更是健康的體魄與健全的人格。一定意義上可以說,西方教育的著眼點是社會的『人』,而中國則著眼於『職業』。 然而北美中學智育落伍,則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已為國際奧數等競賽,和國際學生評估所證實。

高中生不清楚年、月、日以及一年四季的成因,回答不出英國、法國等國家的首都在**,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非但如此,北美中學裡還瀰漫著一種『反智』的氣氛與傾向。學生們熟悉與崇拜的是球星、歌星;迷戀的是網路遊戲、泡吧,派對;而用功讀書則被譏諷為『書呆子』,常常遭到同學的排斥。

3. 基礎與創新 西方教育最令國人關注和讚揚的,是對學生創造力的重視和培養。而中國教育只重視書本知識,缺少創新精神則為人所詬病。

中國教育的模式化,一刀切;意識形態上鉗制自由,壓抑個性;灌輸式,而非啟發式、探索式的教學方式;使培養出的學生循規蹈矩,缺少夢想,不敢標新立異;偏才、怪才沒有施展空間,更難以產生卓越的大師級人物。 而西方民主自由的社會環境和教育的靈活性,給學生充分的自由,使他們敢於挑戰權威,自闖新路。此種觀念無處不在,潛移默化。

例如藝術類課程,學生海闊天空地想象,自由創作;而中國此類課程多為基本功的訓練。重視教育的西人家長,讓孩子補習的不多見;但帶孩子去博物館、科學宮等場所,以開闊眼界,培養興趣,是經常的。 眾所周知,大學錄取也不只考察學業成績,更注重學生的特長與優勢,注重創造力。

然而,西方的基礎學業教育確實薄弱。創造力離不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離不開學生在語文、數學和科學等各方面的素養。正所謂『藝高人膽大』。

沒有堅實的基礎,許多情況下,所謂創造力注定流於空想。而學業基礎與素養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要靠經年累月一點一滴的積累。 4.

依賴與獨立 前面提到中國中學的管理為『保姆型』,而西方為『開放型』。家長對子女的教育大抵也是如此。 西人孩子其實很羨慕中國孩子,因為中國家長不但出資為孩子補習,而且努力供孩子讀書至大學畢業。

而西人的孩子大多中學剛畢業,就必須自食其力。因此美加兩國的華裔和其他族裔的移民,儘管第一代的平均收入低於本地人,但後代的教育程度都比較高。 而很多西人子弟由於學校和家長兩方面管教都不夠,再加上經濟原因,無法公升入大學。

在子女管教方面,中國家長往往在學業上對子女要求嚴格,其它卻包辦代替,溺愛嬌慣。學校裡,校方與教師為學生安排好了一切。 孩子們的依賴性愈來愈強。

與成績的提高成反比,蒐集資訊、動手製作、事務處理、以及勞動習慣和生活能力卻愈來愈差。 而西人家長從小就鼓勵孩子要勇敢、要獨立,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 西人一般不溺愛年幼的子女,管教比較嚴格。

但只要是正當的,家長不限制孩子的活動。在他們看來,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孩子試一試就知道了。給孩子選擇權,讓孩子自己闖;中學之實行學分制,課堂上教師要學生自學,積極的方面也是基於這樣的理念。

讀書的同時,學生們或多或少都在校外打工。商店、餐館、醫院、體育教練、救生員、登門售貨等等,不一而足。工作是學生自己找的;如非義務勞動,薪金多少也是學生自己和雇主商定的。

5. 勤奮與輕鬆 這也是東西方在教育理念上的一大分歧。中國人以勤奮著稱,學校裡教師與學生共同的努力使中國基礎教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

但另一方面,沉重的課業負擔亦令國人的擔憂日甚一日,驅使越來越多的人帶著子女移民海外。 西方則講究『輕鬆學習』、『寓教於樂』。小學生以玩耍為主,初中生學習的時間也不長,直到高中才緊張起來,也只限於公升學類學生。

大學生相對來說比較緊張,是由於西方大學寬進嚴出,淘汰率高,學生中學基礎又不紮實。 西方觀念對於小學教育非常正確。童年本是玩耍的時代,從玩耍和其它各種有趣的活動中吸取知識,增長本領。

但同時一定要在語文、數學等方面夯實根基。國內小學過多過難的學習內容,千篇一律的正規課堂教學,過量的家庭作業,課外的奧數、鋼琴、補習,等等;剝奪了孩子童年的樂趣,對孩子是一種摧殘。 中學時代,兩方面需要兼顧。

過於複雜深奧的學習內容以及難題偏題;教學不講究效率,簡單機械地重複;等等,有害而無益。但若過分強調『輕鬆學習』,如美加中學作業可有可無,公式不須記憶,隨學隨忘,其後果也已充分凸顯,早已到了改變的時候。

家長怎麼教育孩子?家長怎樣教育孩子

我們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孩子的教育問題,無論是旁觀者也好,還是自己的親身經歷,下面介紹下怎樣正確教育孩子。1.不要替孩子做決定,給他自主權。不要教青春期的孩子 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而是告訴孩子有幾種結果,讓他自己決定自己想要哪一種。不要擔心孩子會選錯。當孩子發現你尊重他時,他會通情達理。2.不要和他硬碰...

教育孩子的書李子勳寫什麼書給家長看呢

了凡四訓 種德立命 修身治世類書籍。作者為明代袁了凡,作於六十九歲,原本為教訓自己的兒子,故取名 訓子文 其後為啟迪世人,遂改今名,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改變命運的過程。命中本無功名長壽卻得功名長壽,命中無子,卻得兩子,書電影版和電視劇集版都有,網上皆可搜到,只有善惡可以突破命運,做每件事時的...

家長到底怎麼教育孩子才是對的,家長應該怎樣教育孩子才是最正確的呢?

對孩子的教育並不絕對,每乙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每一對父母也有自己的想法。大方向不能過分溺愛孩子,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從小樹立孩子正確的是非觀 價值觀是非常有需要的事,有助於孩子健康成長。家長應該怎樣教育孩子才是最正確的呢?內容來自使用者 雙魚小布丁11 一 孩子把水 牛奶等撒了一桌子。錯誤做法 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