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俗學的內容介紹,中國民俗簡介

2021-03-03 21:58:42 字數 5472 閱讀 9856

1樓:百度使用者

20世紀70年代末,「文革」後的中國,百廢俱興。為恢復華東師範大學文科固有的學術傳統,主持中文系工作的徐中玉教授,在對留校的青年教師多次專業考核後,親自執筆修書一封,選派剛從事文藝理論的我上京,投奔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鍾敬文教授門下,進被當今民俗學界戲稱「黃埔一期」的講習班研修,開拓新的研究方向。自2023年至2023年,我有幸得以兩度進京,聆聽費孝通、鍾敬文、楊成志、容肇祖、白壽彝、馬學良、楊墊、羅致平、常任俠等一批著名老教授,以及當時年富力強的劉魁立、張紫展、烏丙安、王汝瀾等老師親執教鞭的民間文學和民俗學講座,先生們錚錚的教誨,喚起了我對所研修專業的洞察和摯愛。

其間,羅永麟先生極力推薦我參加剛成立的上海市民間文藝研究會和《采風》報社,兼任編輯和協會工作,得以有機會經常深入鄉間原野、城市里巷,直面清新剛健的原生態民風俗。從此,從理論到實踐上徹底扭轉了我文化藝術上原有的文人立場和觀念,孕育了我從「田野作業切入的三重論證」研究問題的方法,奠定了我日後教學和科研的主要傾向。本教材就是其中的乙個成果。

在上述基礎上,自2023年開始在中文系、外語系、心理系先後開設了中國民俗學課程,經過多年的課堂和社會交融的實踐,以及日本、德國、蘇聯(俄羅斯)、芬蘭、美國等國民俗學的比較研究,中國當時現有民俗學教材的分析對比,逐漸初步構建了自己的民俗學框架和理念。這就是本書原版2023年出版的《中國民俗》。本書與一般的民俗學概論不同,它從民俗學研究的基本對像——「民俗」出發,結合生動的活態民俗事項,層層解析,對民俗的表層正規化、深層結構、本質特徵、社會效能、發生規律等進行了系統的縷析,其間不乏一些個人的獨特見解。

中國民俗簡介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民俗節日有哪些和介紹。

1.春節: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乙個古老傳統節日。

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是「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是一年的開始。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

每到除夕,家家戶戶闔家歡聚,一起吃年夜飯,稱「團年」。然後一起守歲,敘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當新年來臨時,爆竹烟花將節日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

我國北方地區在此時有吃餃子的習俗,取「更歲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習慣,象徵生活步步高。守歲達旦,喜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綵,送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

另外,各地還有互相登門拜年,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逛花市,賞燈會等習俗。

2.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

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乙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3.二月二:民間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

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

」的民諺。

4.清明節: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乙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

清明的前一天稱寒食節。兩節恰逢陽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紅柳綠。寒食節的設立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

清明寒食期間,民間有禁火寒食、祭祖掃墓、踏青郊遊等習俗。另外還有盪鞦韆、放風箏、拔河、鬥雞、戴柳、鬥草、打球等傳統活動。

5.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

五、端五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但今天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都與悼念屈原有關。同時,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清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

6.七夕節: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鵲在銀河上搭成一座鵲橋,牛郎和織女才能相見。

這個美好的傳說始於漢朝,經過千餘年的代代相傳,深入人心。這一天,民間有向織女乞巧的習俗。一般是比賽穿針引線,看誰更心靈手巧。

因此,七夕又叫乞巧節或女兒節。每到七夕將至,牽牛和織女二星都竟夜經天,直至太陽公升起才隱退,因而又被喻為人間離別的夫妻相會。

7.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間,因此稱中秋節。

中秋之夜,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們仰望如玉如盤的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

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8.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的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重陽節又是「老人節」,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鍊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9.冬至節:冬至在我國古代是乙個很隆重的節日。

至今我國台灣還儲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闔家團圓。北方地區冬至有宰羊,吃餃子的習俗,南方的傳統食品有冬至公尺糰、冬至長線面等等。

10.臘八節:臘八節是佛教的節日。

這一天是釋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又稱「成道節」。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是吃臘八粥。最早的臘八粥只是在公尺粥中加入紅小豆,後來演變的極為複雜考究,主料有白公尺、黃公尺、江公尺、小公尺、菱角公尺等數十種,新增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萄乾、桂圓肉、百合、蓮子等,通宵熬煮,香飄十里。

11.除夕:除夕是一年中最後一天,這一天,普通人家盡量爭取團圓,全家圍爐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辭舊歲,迎新年之意,而戶外則是爆竹聲聲。

一家大小在一起度過乙個溫馨的一年中最後乙個夜晚

中國民俗學內容概論 20

3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和日本民俗文化的交流與影響源遠流長。兩國間一衣帶水的自然生態環境,為這種文化的各自傳承和相互間的擴布,提供了方便條件。無論從歷史的或現實的角度講,對民俗文化的研究,在兩國學者之間,進行學術上的交流與切磋,是非常自然和必要的。

2023年拙著《民俗學概論》一書出版後,得到許多海外學者,特別是日本學者和朋友的關心,希望能有譯本在日本出版,以便使更多的日本人了解中國民俗文化和民俗學研究現狀。這種盛情使我非常感動。在此,允許我借日譯本出版之機,聊敘本書寫作的一些情況和我對中國民俗學的思考。

眾所周知,中國現代民俗學學科的創立,始於本世紀20年代在中國土地上興起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推動了中國民俗的蓬勃發展,曾形成一大批傑出的學者和傳世的研究成果。今天再次檢驗這些成果時,我們看到,當時的中國民俗學研究,不僅出現過乙個對民俗文化的考察和研究高峰,而且它的發展是和世界民俗學的發展同步進行的。但到了50年代之後,在將近30多年的時間裡,由於人所共知的原因,廣大民眾的民俗生活竟然和封建主義、資本主義、修正主義聯絡在一起。

民俗學在中國,被視為資產階級的學問而遭批判,待遇是極不公正的。作為民俗學的研究,實際上處於停滯狀態。時間推進到80年代,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和思想的解放,強加於民俗文化和民俗學的禁錮被解除。

於是,很快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一股「民俗文化熱」,民俗學研究隨之得到空前的發展。應該說,擺在諸位先生面前的這部民俗學著作,正是80年代中國民俗學得以恢復和重建的產物。如果沒有這一時期思想上的撥亂反正,恢復民俗傳統文化的聲譽,中國民俗學不僅不能起步,也很難和世界民俗學界產生如此廣泛的對話。

80年代開始,為適應重新崛起的中民俗學研究熱潮,中國民俗學面臨的迫切任務是人才培養。2023年暑假,剛剛成立的中國民俗學會,在北京舉辦第一屆民俗學講習班,對來自全國的150多名民俗學愛好者進行短期培訓,以解決當時民俗學研究人才匱乏的燃眉之急。後來這些人員回到各地之後,成了當地民俗學活動的中流砥柱。

之後,民俗學這一研究民俗文化等學問,很快進入大學講堂。教科書的寫作也被提上日程。本書便是在我多年深入中國漢族和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民俗考察和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完成的。

2023年本書出版之後,引起很大反響,很快在中國的30多所文科高等院校,被選做教材和教學參考書。這並非本書立論高明,實際是它闡述了民俗學的知識、理論和方法,其體例和內容又適合教學的需要。目前在中國,除部分文科大學在本科教學中,設立民俗學課程外,有些大學還招收民俗學專業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

民俗學人才的培養已被納入正常的軌道。本書在新時期中國民俗學發展中,發揮了它應發揮的作用,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這是深感欣慰的事。

80年代,在中國得以恢復和重建的不止是民俗學學科。同時還有文化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宗教學等。不過,中國的民族學從某種意義上講,除帶有明顯的政治民族學特點外,主要以研究中國少數民族歷史和社會為主,而作為民俗學的研究。

以往都是以中國的主體民族的漢族民俗為主,而忽視了眾多的具體有特色的少數民族民俗,這同樣地令人遺憾。現在學者逐漸認識到,無論民族學還是民俗學,都有必要將漢族和少數民族結合起來研究。就民俗學而言,中國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在中國民俗學研究佔有十分特殊位置。

因為中國55個少數民族,直至50年代初,社會形態的發展並不平衡。當時有的民族,社會形態尚處於原始社會末期;有的則已進入奴隸社會或封建社會。這種不同的社會形態,使它所儲存的民俗文化,帶有明顯的社會歷史發展和時代烙印。

本書的寫作,在將漢族民俗與少數民族民俗結合來研究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嘗試。某種意義上講,這部著作或多或少帶有民族民俗學和比較民俗學的特點。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對中國民俗學的理論框架曾作過一些思考。這在全書章節的安排中可以見端倪,但未作詳盡的敘述。我認為,作為中國民俗學完整的理論體系,似應包括:

a、理論民俗學;b、記錄民俗學或民俗志學;c、民俗發展史和民俗學史;d、民俗資料學(民俗資料的科學蒐集和儲存)。至於中國民俗學的研究物件,最近幾年來,學者們正逐漸走出文獻和傳統的領域,強調民俗學的「現在性」,並開始對民間傳承的活生生的民俗事象,做田野考察、記錄和研究。這一新的起點,和世界民俗學的研究又一次取得呼應。

中國民俗學近幾年的研究表明,中國民俗學在諸多社會學科中,已成為一門獨立學科。但這並不否認它的多學科交叉研究特點。因此,作為乙個合格的民俗學者,需要多方面的知識和理論修養,只靠單一的民俗學知識和理論,要勝任民俗學的研究,是遠遠不夠的。

民俗文化就其實質而言,它是民眾集體參與創造,集體傳承享受的文化,也是民眾社會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這種文化有著豐富的內涵,包含著多種社會學科成分,是社會學科的源頭和母體。諸如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文獻學、藝術學、語言學、宗教學、法律學等社會學科的精細分工,都是從民俗文化中漸次分離出來的。

所以從事民俗學研究,需要多種社會學科的幫助。需要不斷借鑑國內外本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方法。在這一方面,日本民俗學的理論和方法對中國民俗學的影響是不能低估的。

80年代以後,中、日兩國民俗學家的頻繁交往與合作,日本民俗學著作的翻譯出版,給了中國民俗學以很好地借鑑。本書在一些章節中,或多或少地體現著中國民俗學與世界民俗包括日本民俗學的對話成果。

最後,關於本書的出版,我要特別感謝日本筑波大學歷史人類系的佐野賢治教授。佐野先生對中國民俗文化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他幾乎每年都要到中國作田野考察,足跡遍布漢族和少數民族地區,對中國的民俗文化和民俗學研究的進展是相當熟悉的。2023年他曾倡議翻譯本書,但由於教學和研究任務的繁重,未克實現。

2023年筑波大學的博士研究生上野稔弘君作為高階進修生,來到我所執教的**民族學院,我作為導師指導進修中民俗學課程。佐野先生認為這是乙個很好的完成翻譯工作的機會,便提議由上野君翻譯,翻譯中遇到難題,由我直接答疑。這樣經過一年時間,翻譯工作始告完成。

本書是介紹到日本的第一部中國民俗學理論著作,它凝聚著兩國學者的心血。在此,對佐野先生和上野君敬表我深深的感激之情。如果以本書的出版為契機,能使日本學人了解中國民俗學的研究現狀,推動兩國民俗學研究的新進展,對我必將是一種望外之喜。

中國民俗風情,中國民俗風情有哪些

中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很多很多的風俗的,每個區域不同也會有很多各異的風俗,多走些地方會更好的了解 中國民俗風情有哪些 過年習俗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農曆的正月 1月 是一年的開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況正好是春季的開始 少部分時間立春是在農曆...

有關中國民俗風情,中國民俗風情有哪些?

雞西雞西地區是祖國東北邊陲開發較早的地區。早在六千年前,雞西地區的先民 肅慎人就開始生息繁衍在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漁獵文明 新開流文化。以後,肅慎人的後裔 挹婁 勿吉 女真人的足跡又遍及了雞西大地。唐朝時,雞西地區正式和中原地區有了交往,渤海國在此設立了東平府 府治在今密山市 雞西地...

十二生肖中哪些是家肖中國民俗文化介紹

十二生肖以普通生靈融入中國人生活,其自然習性被人們賦予諸多文化意義,從動物上公升到神格,接受尊崇和膜拜。只有自然生靈與文化神格相結合,才構成完整的生肖動物印象。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屬相,是中國與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種動物,包括鼠 牛 虎 兔 龍 蛇 馬 羊 猴 雞 狗 豬。十二生肖的起源與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