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百度使用者
宿墨,中國畫技法名。初見於北宋郭熙《林泉高致》,有「用墨七法」之說。宿墨是七法之一。
指硯中隔宿之墨,當宿墨開抬脫膠之際,既粘而又濃黑,含水旁沈(漫漶),筆痕猶存,自有一種煙雨絪縕之氣。山水畫家用之以醒畫面精神。現代黃賓虹也將用墨歸納為:
「濃、淡、破、漬、潑、焦、宿」,晚年善用宿墨,在濃黑處,再積染一層墨,或點上極濃的宿墨,亦稱「亮墨」。
著名國畫大師的簡介?
2樓:匿名使用者
近現代的著名國畫大師:
任伯年、齊白石、黃賓虹、張大千、徐悲鴻、李可染、李苦禪、傅抱石、陸儼少、石魯、趙旺雲、方濟眾、何海霞、陳半丁等:當代有一大批優秀的中青年實力派國畫家,如:劉大為、薛宣林、吳冠中、田黎明、范曾、周逢俊、於志學、付強、陳綬祥、王鏞、邊平山、劉文西、康文、汪為新、王泰戈、楊志斌、萬偉民、戎寧、一然、鄒文正、朱新建、袁振西、陳沫吾、張凡、霍春陽、荊兆林、李振凱、趙新建、尹天石、**、朱宣鹹、趙蓓欣、孫捷等活躍於美術界,他們為中國的國畫創作與教育以及發展做出了成績。
畫家介紹:
任伯年:2023年生,2023年卒,浙江山陰(今紹興)人。任伯年是我國近代傑出畫家,在「四任」之中成就最為突出,是海上畫派中的佼佼者。他的傑出藝術成就受到世人矚目。
吳昌碩:(1844-1927),浙江安吉人。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
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多別號,常見者有倉碩、老蒼、老缶、苦鐵、大聾、石尊者等。我國近代金石、書、畫大師。著有《缶廬集》、《缶廬印存》。
齊白石:2023年元旦(清同治二年癸亥十一月二十二日)出生於湘潭縣白石鋪杏子塢,2023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二十三日)病逝於北京,終年九十四歲。宗族派名純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號蘭亭、瀕生,別號白石山人,遂以齊白石名行世;並有齊大、木人、木居士、紅豆生、星塘老屋後人、借山翁、借山吟館主者、寄園、萍翁、寄萍堂主人、龍山社長、三百石印富翁、百樹梨花主人等大量筆名與自號。
家道貧寒,唯讀過短暫的私塾,十五歲起從師學木工而以雕花手藝聞名,二十六歲轉從蕭薌陔、文少可學畫像,二十七歲始從胡沁園、陳少蕃習詩文書畫,三十七歲拜碩儒王闓運為師,並先後與王仲言、黎松庵、楊度等結為師友。齊白石在家鄉先後居出生地星斗塘、梅公祠借山吟館、茹家衝寄萍堂。自四十歲起,離鄉出遊,五出五歸,遍歷陝、豫、京、冀、鄂、贛、滬、蘇及兩廣等地,飽覽名山大川,廣結當世名人,樊樊山、夏午詒、郭葆蓀等皆為摯友。
五十五歲避亂北上,兩年後定居北京。時與陳師曾、徐悲鴻、羅癭公、林風眠等相過從。七十四歲遊蜀,與黃賓虹、金松岑相見。
黃賓虹:(1865-1955)現代傑出畫家。名質,字樸存、樸岑、亦作樸丞、劈琴、號賓虹、別署予向、虹叟、黃山山中人等。
祖籍安徽歙縣,出生於浙江金華。幼喜繪畫,課餘之暇,兼習篆刻。六歲時,臨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冊,曾從鄭 ,陳崇光等學花鳥。
後居上海三十年,前二十年,主要在報社、書局任職,從事新聞與美術編輯工作;後轉做教育工作,先後任上海各藝術學校的教授。又曾在北京、杭州等地美術學院任教。任中國美術家協會華東分會副主席。
他的技法,行力於李流芳,程邃,以及 殘,弘仁等,但也兼法宋、元各家。所作重視章法上的虛實、繁簡、疏密的統一;用筆如作篆籀,洗耳恭聽練凝重,遒勁有力,在行筆謹嚴處,有縱橫奇峭之趣。七十歲後,後畫作品,興會淋漓、渾厚華滋;喜以積墨、潑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層層深厚,氣勢磅礴。
所謂「黑、密、厚、重」的畫風,正是他顯著的特色。他的書法「鐘鼎」的功力較深。其著作有:
《黃山畫家源流考》、《虹廬畫談》、《古畫微》、《畫學編》、《金石書畫編》、《畫法要旨》等,與鄧實合輯《美術叢書》並有輯本《黃賓虹畫語錄》。
潘天壽:(1897~1971),浙江寧海人。潘天壽原名天授,字太頤,號壽者。
晚年號雷婆頭峰壽者。 潘天壽年青時自感「無幹事之才,只有書畫尚能勝任」,因而在詩、書、畫、篆刻等方面深入探研。2023年,27歲的潘天壽應聘到上海美專任職,並參與創辦上海新華藝專,培養了許多學生。
2023年,他到新成立的杭州西湖藝術院任中國畫系主任。1955-2023年間,是潘天壽創作、著論豐盛的10年,這時期他曾任全國美協副主席。建有潘天壽紀念館。
張大千 :(1899~2023年),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2023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農曆四月初一),大風堂畫派創始人之一。
他出生在四川省內江縣城郊安良裡象鼻嘴堰塘灣的乙個書香門第的家庭。原名張正權,又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下里巴人、齋名大風堂。傳說其母在其降生之前,夜裡夢一老翁送一小猿入宅,所以在他二十一歲的時候,改名猨,又名爰、季爰。
後出家為僧,法號大千,所以世人也稱其為"大千居士"。張大千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所不通。早期專心研習古人書畫,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
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他的治學方法,值得那些試圖從傳統走向現代的畫家們借鑑。
李苦禪 :(1899~1983)原名英傑,後改名英,號勵公,生於山東省高唐縣。我國當代傑出的大寫意花鳥畫家、書法家、人民的美術教育家。**美術學院教授。
李可染:(1907~1991)江蘇徐州人。13歲從師鄉賢錢食芝學習傳統山水畫,16歲入上海私立美專學習。
2023年以優異的成績入杭州(國際)西湖藝術院,破格錄取為研究生,師從林鳳眠等教授,研習西畫。2023年應聘為重慶國立藝專講師,從事中國畫教學、創作和工作。2023年應徐悲鴻之聘為國立北平藝專中國畫教授,同時師從齊白石、黃賓虹,潛心於民族傳統繪畫的研究與創作。
新中國成立後、他進一步致力於中國畫藝術的革新,將"可貴者膽,所要者魂"為座右銘,開一代山水畫宗師。
傅抱石:我國著名畫家,「新山水畫」代表畫家。原名長生、瑞麟,號抱石齋主人。
2023年10月5日生於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餘。少年家貧,11歲在瓷器店學徒,自學書法、篆刻和繪畫。2023年著〈國畫源流概述〉,2023年畢業於省立第一師范藝術科,並留校任教。
2023年著〈中國繪畫變遷史綱〉,2023年在徐悲鴻幫助下赴日本留學。2023年在東京舉辦個人畫展。2023年回國,在**大學藝術系任教。
抗日戰爭期間定居重慶,繼續在**大學任教。2023年遷南京。
3樓:匿名使用者
現代著名國畫大師,2023年生,字鳳河,號畫農,山東省菏澤人,畢業於菏澤大學國畫系和中國美協高研班。受教於霍春陽、王培東、呂雲所、郭石夫、劉大為等老師,並從師上海書畫家劉小晴老師學習書法,擅長山水花鳥兼攻人物。多幅作品曾在美國、澳洲、德國、日本、新加坡、香港、台灣、上海等地多次參展並獲獎,參展作品深受各國知名人士的喜愛並收藏。
多次成功舉辦個人畫展,在報刊雜誌、電視台多次發表作品和專題介紹,出版《**花鳥畫集》。
**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展並獲獎,曾在2023年舉辦的世界華人大獎賽中榮獲佳作獎,作品被編入《上海書畫家名典》等多部作品集、報刊、雜誌等。
著名國畫大師** 現為: 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新加坡輕安村慈善協會主席、中國紫光閣名人書畫院理事、山東省美協會員、上海虹橋畫院國畫部主任,上海古亭雅集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執行董事。
筆墨紙硯的簡略介紹
4樓:雨說情感
筆墨紙硯是中國獨有的文書工具,即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之名,起源於南北朝時期。歷史上,「筆、墨、紙、硯」所指之物屢有變化。
在南唐時,「筆、墨、紙、硯」特指宣城諸葛筆、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紙,徽州婺源龍尾硯。
自宋朝以來「筆墨紙硯」則特指宣筆(安徽宣城)、徽墨(安徽徽州歙縣)、宣紙(安徽宣城涇縣)、歙硯(安徽徽州歙縣)、洮硯(甘肅卓尼縣)、端硯(廣東肇慶,古稱端州),元代以後湖筆(浙江湖州)漸興,宣筆漸衰,改革開放後,宣筆漸漸恢復了生機。
作為文房四寶的故鄉的安徽宣城,是我國文房四寶最正宗的原產地和飲譽世界的「中國文房四寶之鄉」,所產的宣紙(涇縣)、宣筆(涇縣/旌德)、徽墨(績溪/旌德)、宣硯(旌德)舉世聞名,為歷代文人墨客所追捧。
擴充套件資料
1、毛筆的由來
傳說,我們所用的毛筆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大將蒙恬發明的。西元前223年,秦國大將蒙括帶領兵馬在中山地區與楚國交戰,雙方打得非常激烈,戰爭拖了很長時間。
為了讓秦王能及時了解戰場上的情況,蒙恬要定期寫戰況報告遞送秦王。那時,人們通常是用分簽蘸墨,然後再在絲做的絹布上寫字的,書寫速度很慢。蒙恬雖是個武將,卻有著滿肚子的文采。
用上面說的那種筆寫戰況報告,常使他感到影響思緒。
那種筆硬硬的,墨水蘸少了,寫不了幾個字就得停下來再蘸,墨水蘸多了,直往下滴,又會把非常貴重的絹給弄髒了。蒙恬以前就萌生過改造筆的念頭,這次要寫大量的戰況報告,這個願望就越來越強烈了。
戰爭的間隙中,蒙恬喜歡到野外去打獵。有一天,他打了幾隻野兔子回軍營。由於打到的兔子多,拎在手裡沉沉的,乙隻兔子尾巴抱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彎彎曲曲的痕跡。
蒙恬見了,心中不由一動:「如果用兔尾代替普通的筆來寫字,不是更好嗎?」
回到營房之後,蒙恬立刻剪下一條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試著用它來寫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絹上寫出來的字斷斷續續的,不像樣子。蒙恬又試了幾次,還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塊絹也給浪費了。一氣之下,他把那支「兔毛筆」扔進了門前的山石坑里。
蒙恬並不甘心失敗,仍然抽時間琢磨別的改進方式。幾天過去了,他還是沒有找到合適的辦法。這一天,他走出營房,想透透新鮮空氣。
走過山石坑時,他又看到了坑里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筆」。蒙恬將它撿了起來,用手指捏了捏兔毛,發現兔毛溼源源的,毛色變得更白更柔軟了。
蒙恬大受啟發,馬上跑回營房將它往墨汁裡一蘸,兔尾這時竟變得非常「聽話」,吸足了墨汁,寫起字來非常流暢,字型也顯得圓潤起來。
原來,山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質,經鹼性水的浸泡,兔毛變得柔順起來。由於這支筆是由竹管和兔毛組成的,蒙恬就在當時流行的筆名「幸」字上加了個「竹」字頭,把它叫做「笨」(今日簡寫作「筆」)。
2、墨的由來
在人工製墨發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來做為書寫材料。史前的彩陶紋飾、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簡牘、縑帛書畫等到處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遺痕。文獻記載,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繩(木工所用)、墨龜(占卜)也均曾用墨。
經過這段漫長的歷程,至漢代,終於開始出現了人工墨品。這種墨原料取自松菸,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後來用模製,墨質堅實。
據東漢應劭《漢官儀》記載:「尚書令、僕、丞、郎,月賜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陝西省千陽縣,靠近終南山,其山古松甚多,用來燒製成墨的煙料,極為有名。
從製成煙料到最後完成出品,其中還要經過入膠、和劑、蒸杵等多道工序,並有乙個模壓成形的過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項重要的工序,也是乙個藝術性的創造過程。
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長方、圓、橢圓、不規則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塊組成,圓形或偶像形墨模則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
內建墨劑,合緊錘砸成品。款識大多刻於側面,以便於重複使用墨模時,容易更換。墨的外表形式多樣,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邊墨。
3、紙的由來
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即使在機制紙盛行的今天, 某些傳統的手工紙依然體現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煥發著獨有的光彩。古紙在留傳下來的古書畫中尚能一窺其貌。
在紙張發明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是採用什么來作為記事材料的呢。
根據文獻和實物資料, 最早的人們是採用結繩來記事的,遇事打個結,事畢解去。後來又在龜甲獸骨上刻辭,所謂"甲骨文"。在青銅產生以後,又在青銅器上鑄刻銘義,即"金文"或"鐘鼎文"。
再後,將字寫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稱"竹木簡",如較寬厚的竹木片則叫"牘"。
同時,有的也寫於絲織製品的嫌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記事材料外,還發現了刻於石頭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一般人們皆知,紙是在東漢由蔡倫發明的。
但考古發掘,卻對此提出了疑問。這些古紙均據其出土的地點而被冠名。
從出土古紙自身的年代順序,可以分別排列為:西漢早期的放馬灘紙,西漢中期的灞橋紙、懸泉紙、馬圈灣紙、居延紙,西漢晚期的旱灘坡紙。這些紙不但都早於蔡倫紙,而且有些紙上還有墨跡字型,說明已用於文書的書寫。
西漢初年,政治穩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躍,對傳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紙作為新的書寫材料應運而生。從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造紙術的發明不晚於西漢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漢古紙是2023年在新疆羅布淖爾古烽燧亭中發現的,年代不晚於西元前49年。
東漢的蔡倫改進造紙術,使得書寫工具得以普及,也為世界文化的傳播作出卓越的貢獻。隨著西北絲綢之路沿線考古工作的進展,許多西漢遺址和墓葬被發現,其中也不乏紙的遺物。
4、硯的由來
考古學家曾在陝西省臨潼縣姜寨一處原始社會的遺址中,及現了一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繪的工具,其中有一方石硯,硯有蓋,硯面微凹,凹處並有一根石質磨杵,硯旁留存數塊黑色顏料。很顯然,這是先民們借助磨杵研磨顏料的早期硯的形制。
由於這處遺址歸屬於母系氏族時期的仰韶文化,故這方硯台的實際壽齡已超過了五千個春秋。硯這種附帶磨杵或研石的形制從什么時候才開始發生改變,即取消磨杵或研石,而接近於硯呢?要直到兩漢時期。
漢代由於發明了人工製墨,墨可以直接在硯上研磨,故不須再借助磨杵或研石來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如此看來,磨杵或研石經過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長跋涉,才逐漸消隱,儘管今天已不為所用,但其為傳播文化立下的功績仍不可沒。
筆墨紙硯的 墨 是指墨水嗎,筆墨紙硯是什麼意思
不是,是一種固體的墨塊 徽墨徽墨產於徽州地區的屯溪 歙縣 績溪等地。距今已有千年歷史。徽墨以松為基本原料,滲入20多種其他原料,精製而成。成品具有色澤黑潤 堅而有光 入紙不暈 經久不褪 馨香濃郁及防腐防蛀等特點,宜書宜畫。高檔徽墨有超頂漆煙 桐油煙 特級松菸等。徽墨的生產始於南唐。創制人是奚超 奚廷...
和筆墨紙硯相同的成語,筆墨紙硯」結構相似的成語
琴棋書畫 q n q sh hu 生詞本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彈琴 弈棋 寫字 繪畫。常以表示個人的文化素養。出 處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 卷五 唐高測,彭州人。聰明博識,文翰縱橫。至於天文歷數,琴棋書畫,長笛胡琴,率梁朝朱異之流。近反義詞 近義詞文房四藝 琴棋書畫 梅蘭竹菊 生旦淨末 江河湖海 筆墨紙...
想亭台樓閣,筆墨紙硯的成語有哪些
柴公尺油鹽 花草樹木 梅蘭竹菊 風花雪月 日月星辰 江河湖海 柴公尺油鹽 風雨雷電 春夏秋冬 冰霜雪雨 琴棋書畫 風雲霧雨 花草樹木 花鳥蟲魚 衣食住行 松柏楊柳 詩詞歌賦 刀槍劍戟 金銀銅鐵 生旦淨末 表簿卡冊 鍋碗瓢盆 豺狼虎豹 鍋碗瓢盆金銀銅鐵 琴棋書畫,鳥獸魚蟲魑魅魍魎,油鹽醬醋,琴瑟琵琶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