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中的地形篇,孫子兵法 地形篇

2022-05-26 03:00:05 字數 4760 閱讀 2823

1樓:匿名使用者

十、地 形 篇

【原文】 孫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

可以往,難以返,曰掛;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

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譯文】 孫子說:地形有通、掛、支、隘、險、遠六種。我可以往,敵人也可以來,這種地區稱「通」。

在這種地區作戰,必須先搶占高陽之處,並使糧道暢通,這樣,交戰就有利。凡是前往容易而返回艱難的地區稱為「掛」。在掛形地區作戰,敵人若無防備,出擊可以勝敵;敵人若有防備,出擊不可勝而自己卻難以返回,不利。

凡是我出擊不利,敵方出擊也不利的地區,稱「支」。在支形地區,敵人即使以利誘我,我也不能出擊,率軍離開,讓敵人從支形地區出發一半時突然回擊它,有利。在兩山間有狹窄通谷的隘形地區作

戰,如果我先佔據了隘口,一定齊隘口而滿陳兵以待敵;若敵人先佔據隘口,滿陳兵封住了隘口,就不要進攻;如果敵人只佔據了隘口一部分,並未布兵陣全部封鎖,則可以進攻。在「險形」地區作戰,如果我先據險地,一定選擇高陽之處來等待敵人;如果敵人先佔險地,就率軍離去,不要仰攻敵人。在「遠形」地區作戰,雙方態勢均等,難以挑戰引敵,無論哪一方挑戰都不利。

大凡這六個方面,是運用地理條件的原則,掌握這些原則,是將領們至關重要的責任,不能不認真的加以研究。

【原文】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災,將之過也。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卒強吏弱,曰弛;吏強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

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譯文】 失敗的軍隊有走、弛、陷、崩、亂、北六種。大凡這六種情況,不是客觀自然條件不好所造成的,是將領們的過失所導致的。如果雙方所處態勢相當,卻以一擊十,必然望風而逃,這叫「走」——逃遁之軍;士卒強悍而將吏懦弱,這叫「弛」——廢弛之軍;將吏強悍而士卒懦弱,這叫「陷」——失陷之軍;部將怨怒,不服從指揮,遇敵忿然擅自交戰,主將又不了解他的能力而加以控制,必然崩散,這叫「崩」——崩潰之軍;將領無能,不能嚴格約束部隊,教導訓練沒有明確的理論、方法,部下無遵循的常規法紀,行陣混亂,這叫「亂」——混亂之軍;將帥不能準確地判斷敵情,卻以少擊眾,以弱擊強,行陣又無精銳的前鋒,這叫「北」——敗退的軍隊。

大凡這六種情況,都是致敗的原因,了解並避免這些弊端,是將領們至關重要的責任,不能不認真加以研究。

【原文】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

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於主,國之寶也。

【譯文】 地形,是用兵的輔助條件。判明敵情、制定致勝方略,考察研究地形的險易、遠近,這些是主將必須履行的職責。懂得這些而指揮作戰的人必勝,不懂得這些而指揮作戰的人必敗。

因而,按戰爭實況的發展,有必勝的條件與趨勢,即使君主下令不戰,主將一定要戰也可以; 如果按戰爭實況發展,無勝利條件,即使君主下令要戰,主將不戰也可以。總之,進不求名,退不避罪,一心只求保護民眾而符合國君長遠的根本利益,這樣的將帥,才是國家的棟樑啊!

【原文】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譯文】 關懷士卒如關照嬰兒一樣備致,那麼士卒就可與將帥共赴深淵而不畏艱險;對待士卒像對待心愛的兒子一樣親切、信任,那麼士卒就可與將帥同生死共患難。如果厚養而不能使用,溺愛而不能行令,違法亂紀而不服懲治,這樣的士卒就像「驕子」一樣,是不堪使用的。

【原文】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

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

2樓:匿名使用者

絕澗;溪谷深峻,水流其間 天井,類似於盆地 天牢,高山環繞,易進難出 天陷:地勢低窪,道路泥濘 天羅:草深林密,難以出入 天隙:兩山相向,澗道狹窄

3樓:匿名使用者

這些都是易守難攻 且難以軍隊的地形 古代是冷兵器所以就得軍形以便進攻防守 以上這些是很難做到這些的地形 希望對你有幫助

孫子兵法 地形篇

4樓:匿名使用者

希望對你有幫助:

孫子兵法【第

十、地形篇】

【原文】

1. 孫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可以往,難以返,曰掛。

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

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

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2.凡兵有走者、有馳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災,將之過也。

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卒強吏弱,曰馳;吏強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3.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隘遠近,上將之道也。

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於主,國之寶也。

4.視卒如嬰兒,故可以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

5.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譯文】

1、孫子說:地形有「通」、「掛」、「支」、「隘」、「險」、「遠」等六種。凡是我們可以去,敵人也可以來的地域,叫做「通」;在「通」形地域上,應搶先佔開闊向陽的高地,保持糧道暢通,這樣作戰就有利。

凡是可以前進,難以返回的地域,稱作「掛」;在掛形的地域上,假如敵人沒有防備,我們就能突擊取勝。假如敵人有防備,出擊又不能取勝,而且難以回師,這就不利了。凡是我軍出擊不利,敵人出擊不利的地域叫做「支」。

在「支」形地域上,敵人雖然以利相誘,我們也不要出擊,而應該率軍假裝退卻,誘使敵人出擊一半時再回師反擊,這樣就有利。在「隘」形地域上,我們應該搶先占領,並用重兵封鎖隘口,以等待敵人的到來;如果敵人已先佔據了隘口,並用重兵把守,我們就不要去進攻;如果敵人沒有用重兵據守隘口,那麼就可以進攻。在「險」形地域上,如果我軍先敵占領,就必須控制開闊向陽的高地,以等待敵人來犯;如果敵人先我占領,就應該率軍撤離,不要去攻打它。

在「遠」形地域上,敵我雙方地勢均同,就不宜去挑戰,勉強求戰,很是不利。以上六點,是利用地形的原則。這是將帥的重大責任所在,不可不認真考察研究。

2、軍隊打敗仗有「走」、「馳」、「陷」、「崩」、「亂」、「北」六種情況。這六種情況的發生,不是天時地理的災害,而是將帥自身的過錯。地勢均同的情況下,以一擊十而導致失敗的,叫做「走」。

士卒強捍,軍官懦弱而造成失敗的,叫做「馳」。將帥強悍,士卒儒弱而失敗的,叫做「陷」。偏將怨仇不服從指揮,遇到敵人擅自出戰,主將又不了解他們能力,因而失敗的,叫做「崩」。

將帥懦弱缺乏威嚴,治軍沒有章法,官兵關係混亂緊張,列兵布陣雜亂無常,因此而致敗的,叫做「亂」。將帥不能正確判斷敵情,以少擊眾,以弱擊強,作戰又沒有精銳先鋒部隊,因而落敗的,叫做「北」。以上六種情況,均是導致失敗的原因。

這是將帥的重大責任之所在,是不可不認真考察研究的。

3、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輔助條件。正確判斷敵情,考察地形險易,計算道路遠近,這是高明的將領必須掌握的方法,懂得這些道理去指揮作戰的,必定能夠勝利;不了解這些道理去指揮作戰的,必定失敗。所以,根據分析有必勝把握的,即使國君主張不打,堅持打也是可以的;根據分析沒有必勝把握的,即使國君主張打,不打也是可以的。

所以,戰不謀求勝利的名聲,退不迴避失利的罪責,只求保全百姓,符合國君利益,這樣的將帥,才是國家的寶貴財富。

4、對待士卒象對待嬰兒,士卒就可以同他共患難:對待士卒象對待自己的兒子,士卒就可以跟他同生共死。如果對士卒厚待卻不能使用,溺愛卻不能指揮,違法而不能懲治,那就如同驕慣了的子女,是不可以用來同敵作戰的。

只了解自己的部隊可以打,而不了解敵人不可打,取勝的可能只有一半;只了解敵人可以打,而不了解自己的部隊不可以打,取勝的可能也只有一半。知道敵人可以打,也知道自己的部隊能打,但是不了解地形不利於作戰,取勝的可能性仍然只有一半。所以,懂得用兵的人,他行動起來不會迷惑,他的戰術變化無窮。

5、所以說: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孫子兵法地形篇的古今戰例?

5樓:匿名使用者

劉裕滅南燕之戰

東晉義熙五年(南燕太上五年,409)四月至翌年二月,東晉中軍將軍劉裕率軍攻克南燕都城廣固(今山東青州西北),滅亡南燕的戰爭。 此戰,劉裕善於料敵,利用燕軍恃強棄險的失誤,乘機攻擊,以車制騎,在廣固內城攻堅戰中,又採取久圍待其疲而後攻之的方略,將軍事進攻與政治攻心相結合,穩紮穩打,掌握主動,一舉獲勝。

孫子兵法產生條件,孫子兵法產生的根源

中國孫子兵法研究史大致可分成7個時期。一 孕育產生時期 遠古至春秋 學界一般認為,孫子兵法 產生於我國春秋末期 亦有認為成書於戰國或更後者。關於此書的作者,多認為系孫武親著,又經後人校理。對於孫武的生活時代,學術界也有不同觀點,一般認其為春秋末期人,大約與孔子同時。孫子兵法 在產生以前,應經歷了乙個...

請列出《孫子兵法》中的名句,《孫子兵法》中有哪些名言名句?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勢者,因力而制權也.兵者,詭道也.攻其不備,出其不意.計篇第一 兵聞拙速,未睹工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兵貴勝,不貴久.作戰篇第二 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上兵伐謀,其次伐交,...

孫子兵法產生的根源,孫子兵法 的歷史背景

學界一般認為,孫子兵法 產生於我國春秋末期 亦有認為成書於戰國或更後者。關於此書的作者,多認為系孫武親著,又經後人校理。對於孫武的生活時代,學術界也有不同觀點,一般認其為春秋末期人,大約與孔子同時。孫子兵法 在產生以前,應經歷了乙個較長時期的孕育過程。其產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擇其要者,應有以下幾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