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除了粽子,還可以吃什麼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要吃什麼

2021-03-08 22:52:14 字數 5349 閱讀 7040

1樓:風飛女孩玫瑰夢

◆端午節的食俗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端者,初也,五為陽數,故又稱「端陽節」。端午節除了人們所共知的吃粽子外,各地還有豐富的食俗。

吃黃鱔 我國江漢平原每逢端午節時,還必食黃鱔。黃鱔又名鱔魚、長魚等。端午時節的黃鱔,圓肥豐滿,肉嫩鮮美,營養豐富,不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補功能。

因此,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之說。

吃麵扇子 甘肅省民勤縣一帶,端午節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發面蒸製,呈扇形,有5層。每層撒上碾細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花紋,染上顏色,十分好看。

這種食俗據說是由端午節制扇、賣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

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裡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吃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公尺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裡,用長柄木棰打製而成的公尺糕。

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吃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所謂煎堆,就是用麵粉、公尺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下油鍋煎成一大片。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

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吃薄餅 在溫州地區,端午節家家還有吃薄餅的習俗。薄餅是採用精白麵粉調成糊狀,在又大又平的鐵煎鍋中,烤成一張張形似圓月,薄如絹帛的半透明餅,然後用綠豆芽、韭菜、肉絲、蛋絲、香菇等作餡,卷成圓筒狀,一口咬去,可品嘗到多種味道。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

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

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

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公尺,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

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從《風土記》中記載的作法看來,當時的粽子是以黍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新增其餘餡料。但在講究飲食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論是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等。粽葉的材料則因地而異。南方因為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粽。

一般人都喜歡採用新鮮竹葉,因為幹竹葉綁出來的粽子,熟了以沒有竹葉的清香。北方人則習慣用葦葉來綁粽子。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

粽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

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餡葷素兼具,有甜有鹹。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鹹多。料的內容,則是最能突顯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約可分為三種:一種是純用糯公尺製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

第三種是豆沙粽,比較少見。華北地區另有一種以黃黍代糯公尺的粽子,餡料用的是紅棗。蒸熟之,只見黃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紅豔豔的棗兒,有人美其名為「**裹瑪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公尺質香軟,分為鹹甜種。鹹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餡。

甜粽以棗泥或豆沙為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五芳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

餡料都經過專人選擇,有八寶粽、雞肉粽、豆沙粽、鮮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鹽豆粽也別具特色。先將糯公尺、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麵、川鹽及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再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黃。吃起來外焦裡嫩,頗具風味。

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特點是圓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鹹兩種。甜的有蓮蓉、豆沙、慄蓉、棗泥;鹹的有鹹肉、燒雞、蛋黃、甘貝、冬菇、綠豆、叉燒等。

閩南的粽子分鹼粽、肉粽和豆粽。鹼粽是在糯公尺中加入鹼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軟、滑的特色。

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滷肉、香菇、蛋黃、蝦公尺、筍乾等。以廈門的肉粽最為出名。

豆粽則盛行於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公尺裹成。蒸熟,豆香撲鼻,也有人沾上白糖來吃。

2樓:匿名使用者

還可以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端午節【端午節簡介】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the dragon-boat festival),也叫「端陽」、「蒲節」、「天中節」、「大長節」、「沐蘭節」、「女兒節」、「小兒節」。它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

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艾節、端

五、夏節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乙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端午節是全年四大節之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時,居三毒之端。端午節又叫「五月端」。

五月是整個熱天的開端,五毒蛇開始活躍,鬼魅魍魎也會猖獗,這些都會給人特別是會給無所顧忌又無抵抗能力的孩子帶來災難,必須在五月端這天集中地為孩子消災防毒,因此,人們又把五月端午節說成是「小孩節」或「娃娃節」。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壯、布依、朝鮮、侗、瑤、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納西族、達斡爾、仫佬、羌、仡佬、錫伯族、普公尺、鄂溫克、裕固、鄂倫春等少數民族也過此節,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

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3樓:匿名使用者

端午節的食俗除了人們所共知的吃粽子外,我國各地還有豐富多彩的習慣食俗。

吃黃鱔我國江漢平原每逢端午節時,除粽子外還必食黃鱔。黃鱔又名鱔魚、長魚等。端午時節的黃鱔,圓肥豐滿,肉味鮮美,營養豐富,不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補功能。

因此,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之說。

吃「面扇子」

甘肅省民勤縣一帶,端午節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是用發面蒸製;呈扇形,有五層;每層撒上輾細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花紋,染上顏色,十分好看。這種食俗據說是由端午節制扇、賣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

吃茶蛋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除吃粽子外,還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分雞蛋、鴨蛋、鵝蛋等。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裡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又以避「五毒」,有益健康。

吃「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端午這天,按習俗慣例舉行盛大的祭典活動。人們飲酒跳舞,盡情玩樂,還舉辦傳統的摔跤比賽。

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用艾蒿與糯公尺飯,放置用獨木鑿成的大木槽裡,用長柄木捶打製而成的糯公尺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增添節日的氣氛。

吃「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除了吃粽子外,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所謂煎堆,就是用麵粉、公尺粉或番薯粉和其它配料調成濃糊狀物,下油鍋煎成一大片。這是由過去的「煎堆補天」的傳說演變而來的。

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下了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來雨便止,人說把天補好了。蘇東坡所言的「一板煎餅補天穿」,就是這種習俗的沿襲。

吃薄餅在浙江溫州地區,端午節除了吃粽子以外,家家還有吃薄餅的習俗。薄餅是採用精白麵粉調成糊狀,在又大又平的鐵煎盆中,烤成一張張形似圓月,薄如絹帛的半透明餅,然後用綠豆芽、韭菜、肉絲、蛋絲、香菇等作餡,卷成圓筒狀,一口咬去,可品嘗到多種味道。

此外,江西萍鄉一帶端午節吃包子、蒸蒜,山東泰安吃薄餅卷雞蛋,河南汲縣一帶吃油果,我國許多地方還流行端午食「五黃」的習俗,如雄黃酒、黃豆、黃瓜、皮蛋黃、黃鱔(有地方指黃豆),不過,雄黃酒有毒,如今少有人飲了。

總之,端午節的食俗因地而異,除了吃粽子的習慣外,還有各式各樣的飲食習俗,呈現出乙個五色繽紛的中華民族飲食世界。

4樓:小小小小浩

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5樓:d蜋橙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可以吃哪些呢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要吃什麼

6樓:匿名使用者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端者,初也,五為陽數,故又稱「端陽節」。端午節除了人們所共知的吃粽子外,各地還有豐富的食俗。 吃黃鱔 我國江漢平原每逢端午節時,還必食黃鱔。

黃鱔又名鱔魚、長魚等。端午時節的黃鱔,圓肥豐滿,肉嫩鮮美,營養豐富,不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補功能。因此,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之說。

吃麵扇子 甘肅省民勤縣一帶,端午節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發面蒸製,呈扇形,有5層。每層撒上碾細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花紋,染上顏色,十分好看。

這種食俗據說是由端午節制扇、賣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 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

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裡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

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吃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

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公尺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裡,用長柄木棰打製而成的公尺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吃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

所謂煎堆,就是用麵粉、公尺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下油鍋煎成一大片。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

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吃薄餅 在溫州地區,端午節家家還有吃薄餅的習俗。薄餅是採用精白麵粉調成糊狀,在又大又平的鐵煎鍋中,烤成一張張形似圓月,薄如絹帛的半透明餅,然後用綠豆芽、韭菜、肉絲、蛋絲、香菇等作餡,卷成圓筒狀,一口咬去,可品嘗到多種味道。

端午節除了送粽子,還可以送什麼禮物

每個節日都有它的紀念意義或者價值。端午吃粽子,現在人們都知道這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傳說,西元前340年,愛國詩人 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公尺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公...

端午節吃什麼粽?端午節吃粽子什麼時候?

那要看個人口味了。閩南的粽子分鹼粽 肉粽和豆粽。鹼粽是在糯公尺中加入鹼液蒸熟而成,兼具黏 軟 滑的特色,冰透後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滷肉 香菇 蛋黃 蝦公尺 筍乾等,以廈門的肉粽最為出名。豆粽則盛行於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公尺裹成,蒸熟後,豆香撲鼻,也有人蘸白糖來吃。北京...

端午節給客戶除了送粽子以外還可以送什麼禮物呢

送乙份體驗和享受吧,量身定製,穿自己的品牌已被世界公認為穿著的最高境界!向每人送件量身定製的時裝,是否很有新意?每人獲得一件繡有自己姓名,量身定製的襯衣,感覺如何?為自己心愛的人量身定製一件時裝,是否很能體現親情與關愛?吉姆兄弟告訴你如何做到 送他乙個吉姆兄弟量身定製時裝禮盒 讓他自己按禮盒內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