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銅陵的結婚風俗習慣,安徽銅陵習俗,結婚禮金現在是多少?男方給女方家的!

2021-03-04 08:56:41 字數 5219 閱讀 6909

1樓:罘蓜多多

銅陵沒什麼風俗,就是迎新娘的時候要往裡塞紅包,好像都有這個習俗吧,銅陵縣的話就不清楚了...

2樓:匿名使用者

銅陵市的還好沒有什麼特別風俗!要是周邊農村的就有點麻煩!最煩人的是攔婚車強行要錢!

安徽銅陵習俗,結婚禮金現在是多少?男方給女方家的!

3樓:體諒的心

我浙江我和我女朋友還有寶寶了她也是銅陵的,她們家一分錢不出,定婚錢讓出以後在銅陵錢結婚還要我出,我還要在自己家辦結婚,她們也是說不要我們彩禮也不賠我們什麼了這樣合理嗎?

4樓:章坤彬

如果男方家裡真的窮,也無所謂,但是要說只能拿8888是說不過去。誰家能窮到這個樣子。一般來說男方應該解決房子的問題。造成他父母不捨得出錢可能是並不看好你們的婚姻。

這個與其說是男方父母的態度不如說是你男友的態度。現在子女不多。如果兒子結婚。父母壓箱底的錢都會拿出來。只要男方態度堅決。父母是會妥協的。

5樓:披上鎧甲

如果你覺得錢財是決定你現在跟你男朋友未來幸福的一切,麻煩就不要結婚了吧~ 我覺得找個有錢的男人更適合你。

喜歡跟自己的親戚朋友比較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比錢,比房,比車,最後比不過幸福。

我覺得,雙方要是相愛的話,一戶房子,乙個小小的精緻的裝修就,乙個幸福的家。就夠了~

結婚後,只要你老公有的也都是你的。

好好考慮下唄~

安徽結婚方面習俗(銅陵,和碭山的)

6樓:滕洪侯

銅陵市區已經很少有這樣風俗,給見面禮或者聘禮之類的!縣里鄉鎮有

根據男方家經濟條件給,現在男方買房子的多,女方一般陪嫁家電(有的帶裝修)或者轎車一部

7樓:匿名使用者

銅陵的習慣好像是bai:見du面禮是看男方咯,家境

zhi好的就多點,不好dao的就少點回。男方給聘禮答大概一萬多點也行,因為女方家的酒席是男方給錢,還有乙個男方得記住不要跟著女方家人到每家親戚跑,那樣你花費的更多,給錢給你未來的丈母娘叫她去,找個理由。見面機會多的是。

8樓:匿名使用者

看門頭,發錢,結婚禮金,嫁妝就沒有聽過了,有的話就弄兩條破棉被給你。不信你等著瞧,有得鬧了。安徽農村都這樣,而且愈演愈烈。

安徽銅陵婚俗,認親??

9樓:匿名使用者

看你的情況你老婆家那邊太講究了,主要是家裡的老人過於講究規矩,我們這邊每個版小地方規矩有一些差別,但權是總體差不多,有些開明的都一切從簡,要面子的都還搞這套。

我們這一般家庭,如果是女兒出嫁,都是在結婚前有個認親的過程,女兒帶著女婿往幾個關係好的和血緣關係近的親戚家去認親。認親時肯定要帶禮品。(這個還有些不同,有的地方認親親戚會給女婿包錢,有的地方沒這個規矩),還有,認親的過程中如果遇到親戚家得小孩還要包紅包。

那些過生日什麼的都是把你當一家人才喊你去的,不是什麼人都亂喊的。女方家確實什麼都不管,只管陪嫁的東西。

別惱火,以後還有呢,女兒出嫁,婚後還要回娘家,請娘家人來你們的婚房看看呢(又是花費請吃飯)。以後過節還要給家中長輩送節呢。

大體的就這麼多規矩。

10樓:匿名使用者

對,有這個風俗,現在認親直接是現金了,親戚再回包禮金,肯定比你認親的錢多呀,等於又還回來了!

11樓:嚇我三大跳

其實這不是娘家人精明,是要給自己和娘家人撐面子而已。銅陵這地方移民較多,什麼風俗都有,我是銅陵人,有時自己也搞不清什麼規矩、風俗啊的,人家說要怎麼搞就怎麼搞吧。哈哈哈、、、

12樓:手機使用者

是有這樣的風俗,不過現在也沒有那麼看重了。有的家也弄的 我是銅陵人 也馬上結婚了 也要認親的

13樓:第八號火車廂

我認了20多家親呢,光送禮花了好幾萬呢!你算少的了

銅陵當地有哪些風俗傳說?

14樓:匿名使用者

銅陵風俗傳

說:銅陵縣順安三月三廟會

傳說:唐朝末年,天下大亂,順安一帶的貧民百姓遭戰火洗劫,慘死無數,所剩無寥寥。倖存者便蓋起一座神廟,定期祭祀,求神靈保護,祭祀日就定在三月初三。

此後每年三月初三,周圍的百姓都趕來燒香祭神,祈求世道安寧,風調雨順,日久便形成了一種鄉俗,來的人也一年比一年增多。一些商人小販也趕來擺攤設點,做些生意。農民們也帶來糧食土產,調劑餘缺,互通有無。

廟會便逐漸同商貿活動聯絡起來。

妹妹出嫁哥哥背

這一婚俗,至今在銅陵地區還廣泛地延襲著。在新娘出嫁的前幾天,新娘的父母就已安排好了背妹妹上花轎的哥哥。一般由新娘的親哥哥擔任,沒有親哥哥的則由堂哥哥擔任,沒有堂哥哥的則由表哥哥代替。

而這些哥哥中則以大哥為最,大哥不在由二哥替代,以次類推。

妹妹出嫁的這一天,背妹妹的哥哥也要梳洗打扮一番,待新郎家迎親的隊伍來了之後,新娘把事先準備好的一塊6尺長的紅綢布(現在演化成一床大紅綢被麵)往哥哥的肩上一搭,並遞給哥哥乙個紅紙包,紅紙包內一般包有20塊錢,然後由新郎扶著新娘趴在哥哥的背上,由哥哥揹著妹妹送上迎親的花轎(或轎車)上。新娘上了花轎以後,迎親的隊伍便在噼噼啪啪的鞭炮聲中上路了,而那塊大紅綢布(或紅綢被麵),還有那個紅紙包則是妹妹送給哥哥的答謝禮品了。

說明父母親對女兒婚事的慎重,也顯示了兄妹之間的親密和友愛,還有離別的難捨之情。

還有乙個說法,就是新娘出嫁時腳不能沾有娘家的泥土,否則便不吉利。

正月十五「送年」

清朝時期,銅陵地區有個正月十五送年的習俗,頗為熱鬧,至今還在少數農村流行著。

正月裡是新年,可這新年也是有「頭」有「尾」的,一般地說來,臘月三十的晚上(即除夕夜)算是新年的「頭」,那麼正月十五就是新年的「尾」了。既然這個新年是在除夕的那天晚上燃放鞭炮把它迎來的;那麼,這個年過完了,也得舉行個儀式把它送走。這個儀式就是正月十五的那天的一場燃放鞭炮的活動。

奇怪的是這一天燃放鞭炮,既不是在清晨,也不是在夜晚,而是在下午的兩三點鐘的時候進行。

送年活動,是以村子為單位。正月十五吃過午飯之後,家家戶戶就開始準備送年了。幾乎每家每戶都將一串長長的鞭炮掛在家門口,有的掛在屋沿上,有的拴在樹杈上,有的掛在門口涼衣物的繩子上,還有的人家用一根長長的竹桿拴著,讓小孩子們高高地舉著,這個時候,只要有哪家帶個頭,點響了自家的鞭炮,頓時,整個村子裡的鞭炮便會一下子全都響了起來。

可以說家家放、戶戶放,一戶都不冇,把家裡所有的鞭炮全部都放光,反正這個年已經過完了,明年過年,明年再買。

送年的鞭炮響過之後,大家見面時互相鞠躬致意,握手寒喧幾句,說上一些吉利的話,不外乎是恭喜發財、萬事如意、步步高公升、閤家平安一類的話語。

抓周抓周這一習俗既有濃郁的喜慶色彩,又帶有較重的迷信成份。這和「算命」、「占卜」等迷信活動差不多。想通過「抓周」這一活動來**未來和前途當然是不可能的,但大家還都這麼做,為的不是迷信而是喜慶,寶寶長到一周歲一般的都會走路了,會說幾句簡單的話了,寶寶的父母,爺爺奶奶及全家人都非常高興,通過抓周這一活動,全家人聚集在一起,逗小寶寶樂一樂,笑一笑,增加喜慶的氣氛。

抓周這一天,除了給寶寶購買新衣服、新玩具外,還要給寶寶照相做紀念(寶寶周歲照),有條件的人家還有給寶寶攝像,帶寶寶到公園裡去玩耍,最後全家人在一起聚餐,共祝寶寶一周歲生日。

抹 紅傳說過去一大戶人家的小姐出嫁時,天還沒有亮,迎親的隊伍就來到了門前。由於一路風塵,迎親的人們個個都是塵土滿面,汗流浹背,小姐家的人趕快就端來了水盆給來人洗臉。在慌忙之中,不知是誰把那個盛滿了梁紅的水盆端給了來人。

因為當時天還沒有亮,誰也沒有看清楚這是一盆什麼顏色的水,都爭著洗了起來,不用說,人人都變成了「紅臉關公」。天亮了,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的人只有兩隻耳朵沒被染紅,都哈哈大笑起來。大家正欲打水重洗,這時小姐的父親從屋內走了出來,雙手作揖,笑呵呵地對大家說道:

「今天是個大喜的日子,人人都紅光滿面,精神煥發,象徵著大吉大利,大家今後一定都能走運發財,有何不好?還有兩隻耳朵沒被染紅,我看就乾脆一起都染紅了吧!」在這種情況下,這位老先生如此這般一說,他家的傭人們便一轟而上,雙手沾滿盆內的紅水,一起朝迎親的人的耳朵上抹去,有的人乾脆連脛脖子都一起給染紅了。

這件事很有風趣,又有熱鬧喜慶的氣氛,後來在銅陵地區就迅速地流傳開了。

銅陵結婚風俗:

1、相親

在男女雙方到了求婚的年齡時,雙方又認為門當戶對,男方家長便委託媒人向女家提親,銅陵有「一家有女百家求」之俗,男方向女方求親,已成習慣。媒人提親,主要介紹男方本人的年齡、品貌、職業及家庭狀況。

2、訂婚

60年代以前,市郊區大部分農民及市區少數市民在相親之後,還要將男女雙方生日(年、月、日、時)及生肖了解清楚,託人推算,看是否「沖剋」,俗稱「合八字」。如合「八字」,便擇日「訂婚」。直到80年代,還有部分農民及極少數市民仍相信「八字」之說。

3、送節

男女雙方訂婚後,每逢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男方要給女方父、母親送禮,一直送到結婚為止。禮品一般是煙、酒、糕點等,並一定要湊足雙數。有些人家,男方第一次送節要送麵條、方片糕等,女方將這些禮品退回一半,以表示「常來常往」、「高來高去」。

4、選定婚期

婚期由男女雙方商定。在郊區,一般通過媒人事先約定好吉日,由男方用紅紙按規定的格式寫好日期(稱為「喜帖」),並備好禮物,送至女方,以確定婚期。通知迎取日期也稱為「朝節」或「送日子」,凡是女方親屬都應送乙份禮品。

婚期以農曆為準,一般選在「二」(如二月初二)、「八」(如臘月初

八、***)。

5、嫁妝

在銅陵地區,女兒結婚,女方父母都要為之置嫁妝。嫁妝的質量和數量,則依女方家境而定。70年代之前,一般家庭要陪衣、被、木盆(包括澡盆、腳盆等)、箱子、櫃、馬桶等;到80年代,市區內嫁妝發展到除衣服、床上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外,還有送洗衣機、電風扇、電視機、電冰箱等高檔家具。

6、迎親

50年代,市郊農村迎取新娘一般用花轎。到60年代,無論市郊或市區,一般都是步行。到70年代,郊區用拖拉機迎親較多。

80年代後,市區內多租用或借用小汽車迎親,車前玻璃貼上「」字,兩新人坐在裡面,另一車隨後行,介紹人坐其內,並放入衣被等嫁妝,如有高檔家具,另用專車裝運。

7、婚禮

從50年代起,結婚雙方當事人都要到婚姻登記部門進行婚姻登記,領取結婚證。但直到80年代,此地大多數人認為領取了結婚證還不算正式結婚,一定要舉行婚禮後,才認為是正式夫妻。在婚禮上,無論新郎新娘,都從頭到腳打扮一新。

在市郊農村,新娘頭頂大紅布(稱蓋頭),與新郎在堂屋舉行拜堂儀式,男左女右,「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公婆,夫妻互拜」。拜堂後,即入洞房,由新郎或男方請人挑去新娘頭上大紅布,稱「挑蓋頭」。挑完蓋頭,舉行酒筵。

筵後,還要鬧洞房,「新房三天無大小」,鬧房時,人們均可逗新郎新娘取樂,熱鬧非凡。

安徽淮北 銅陵有飛地,你知道嗎

一提起飛地,大家想到最多的可能就是河北省廊坊市夾在北京市和天津市之間的北三縣,這是全國都有名的省級行政區之間的飛地。那我國其他省級行政區內部有沒有飛地呢?那肯定是有的,我先來說說安徽省內有哪些飛地吧。銅陵在安慶市內的飛地,位於懷寧縣境內大龍山附近,行政上隸屬於銅陵市郊區,銅陵市在這裡設有安慶礦區辦事...

江蘇南通結婚風俗習慣,重慶的婚嫁風俗習慣?

我來晚了 你應該都結婚了吧。新婚愉快 不知道是南通的什麼地方,啟東海門與如皋海安有很大的不同,就算在市區,其風俗還會受到很大的老家的影響。再說現在都啥時代了,關鍵是雙方都能理解就行。重慶的婚嫁風俗習慣?1 重慶城區結婚風俗 新娘是江蘇南通的,新郎是重慶大渡口區的,兩地的習俗有很大的不同。在新娘家,結...

介紹羌族的風俗習慣,羌族的風俗習慣

1 飲食 羌族飲食豐富。主食是玉公尺 洋芋 小 麥 青稞,輔以蕎麥 油麥和各種豆類,蔬菜品種多樣。傳統的飲食有攪團 玉公尺蒸蒸 金裹銀 或 銀裹金 洋芋糍粑 煮洋芋 豬膘肉。人們普遍吸蘭花煙,還喜歡飲咂酒 玉公尺蒸蒸酒 和蜂蜜酒。2 服飾 羌族服飾樸素美觀,風格獨特。各地略有差異。其中,汶川縣的龍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