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杜甫傳原文及翻譯,馮至的《杜甫傳》文言文翻譯

2021-03-04 08:49:04 字數 6076 閱讀 9598

1樓:佳人醉月

原文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曾祖依藝,位終鞏令。祖審言,位終膳部員外郎,自有傳。父閒,終奉天令。

甫天寶初應進士不第。天寶末,獻《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

十五載,祿山陷京師,肅宗徵兵靈武。甫自京師宵遁赴河西,謁肅宗於彭原郡,拜左拾遺。房琯布衣時與甫善,時琯為宰相,請自帥師討賊,帝許之。

其年十月,琯兵敗於陳濤斜。明年春,琯罷相。甫上書言琯有才,不宜罷免。

肅宗怒,貶琯為刺史,出甫為華州司功參軍。時關畿亂離,穀食踴貴,甫寓居成州同谷縣,自負薪採梠,兒女餓殍者數人。久之,召補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鎮成都,奏為節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武與甫世舊,待遇甚隆。甫性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

嘗憑醉登武之床,瞪視武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雖急暴,不以為忤。

甫於成都浣花裡種竹植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畯野老相狎蕩,無拘檢。嚴武過之,有時不冠,其傲誕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無所依。

及郭英乂代武鎮成都,英乂武人粗暴,無能刺謁,乃遊東蜀依高適。既至而適卒。是歲,崔寧殺英乂,楊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亂。

甫以其家避亂荊、楚,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亂,乃溯沿湘流,遊衡山,寓居耒陽。甫嘗遊岳廟,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陽聶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於耒陽,時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來陽遷甫之柩,歸葬於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之前。

馮至的《杜甫傳》文言文翻譯

2樓:只求乙個採納

避亂與回歸

送走嚴武,杜甫在綿州逗留期間,成都軍閥徐知道就造了反.杜甫不能回歸,想到過去與自己相友善的漢中王在梓州(今四川三颱 ),便欲動身前往投奔. 臨行前作《戲題寄上漢中王三首》,重提舊好,聯絡感情,途中作《光祿阪行》,記亂世旅行的艱辛 :

"樹枝有鳥亂鳴時,暝色無人獨歸客.馬驚不憂深谷墜,草動只怕長弓射 ."讀之令人凜然生畏.

寓居梓州時,雖得友人款待,卻因思家情切,每每長夜失眠,《客夜》一詩寫心甚細:"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入簾殘月影,高枕遠江聲.

計拙無衣食, 途窮仗友生.老妻書數紙,應悉未歸情 ."頷聯"月影","江(指涪江,涪江從三台縣東流過)聲"二句, 把長夜不眠之狀作了形象的描寫.

此詩當是收到身居草堂的老伴來信後作 ,"未歸情"即指寓居梓州的落拓生活和思家心情.

到這年冬初,他叫弟弟杜佔回成都把家屬接到梓州來,一顆心才得安穩. 這年冬天杜甫曾往梓州城東60裡的射洪縣去遊覽,那裡是初唐詩人陳子昂的故鄉.射洪縣城北有金華山,山上有金華觀,當年陳子昂曾在這裡隱居讀書, 後來入京為官,適逢武則天執政,陳子昂對武則天的窮兵贖武和濫施酷刑深為不滿,屢次上疏言政,觸怒了武氏集團,終被害死於獄中.

陳子昂不僅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還是一位開創盛唐詩歌的先驅詩人.杜甫懷著崇敬的心情登上金華山觀,瞻仰了他早年的讀書堂,作詩憑弔.他還尋到了陳子昂的故居, 作《陳拾遺故宅》,詩中說 :

"公生揚馬後 ,名與日月懸. ……終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篇 ."對陳子昂一生做出高度的評價.

3樓:楊柳依依無悔

舊唐書·杜甫傳

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曾祖依藝,位終鞏令。祖審言,位終膳部員外郎,自有傳。父閒,終奉天令。

【徙】遷徙,搬遷

對應譯文: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陽人,後來搬遷到河南鞏縣。曾祖父杜依藝,官位最終到鞏縣縣令。祖父杜審言,官位最終到膳部員外郎,另有傳記。父親杜閒,官位最終到奉天縣縣令。

甫天寶初應進士不第。天寶末,獻《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

【不第】科舉考試不中 【奇】意動用法,認為……奇妙

對應譯文:杜甫天寶初年應考進士沒有考中。天寶末年,獻上自己寫的《三大禮賦》。玄宗認為這賦寫得很奇妙,就召喚他來考作文,並授給他京兆府兵曹參軍一職。

十五載,祿山陷京師,肅宗徵兵靈武。甫自京師宵遁赴河西,謁肅宗於彭原郡,拜右拾遺。房琯布衣時與甫善,時琯為宰相,請自帥師討賊,帝許之。

其年十月,琯兵敗於陳濤斜。明年春,琯罷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罷免。

肅宗怒,貶琯為刺史,出甫為華州司功參軍。時關畿亂離,穀食踴貴,甫寓居成州同谷縣,自負薪採梠,兒女餓殍者數人。久之,召補京兆府功曹。

【宵遁】在夜間逃奔 【謁】拜見 【拜】授予官職

【明年】第二年 【出】使……離開 【關畿】京城地區

【踴貴】變得很貴 【採梠】採集橡慄

對應譯文:天寶十五年,安祿山攻陷京師,肅宗在靈武徵兵。杜甫從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區,在彭原郡拜見肅宗,被封為右拾遺。

房琯平民時和杜甫很友好,當時房琯擔任宰相,向肅宗請求親自帥領軍隊討伐叛賊,帝准許他。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軍隊在陳濤斜被打敗。第二年春,琯被罷去宰相一職。

杜甫上奏說房琯還是有才幹的,不應該被罷免。肅宗生氣,貶房琯當刺史,從京城趕出杜甫去擔任華州司功參軍。當時京城地區動亂流離,糧食一下子變得很貴,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縣,只得自己背柴火採集橡慄,餓死的兒女有幾個人。

一段時間之後,被召回補任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鎮成都,奏為節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武與甫世舊,待遇甚隆。甫性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

嘗憑醉登武之床,瞪視武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雖急暴,不以為忤。

【褊躁】狹窄浮躁 【乃】竟,居然 【以為】認為

對應譯文:上元二年冬,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鎮守成都,奏明皇上讓杜甫擔任節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並賜給他緋魚袋。嚴武與杜甫是世交,對杜甫的待遇十分豐厚。

但杜甫性格狹窄浮躁,沒什麼氣量,憑著恩情放縱不羈。曾經趁酒醉登上嚴武的坐榻,瞪著眼睛看著嚴武曰:「你父親嚴挺之居然有你這樣的兒子!

」嚴武雖然也是急躁暴戾,卻也不認為他忤逆。

甫於成都浣花裡種竹植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夫野老相狎蕩,無拘檢。嚴武過之,有時不冠,其傲誕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無所依。

【枕江】靠近長江 【狎】親暱 【蕩】遊逛 【拘檢】約束檢點

【過】訪問 【不冠】不帶官帽

對應譯文: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種竹子,枕靠著長江建造房屋,盡情喝酒,長嘯詠唱,和一些田地裡的粗野傖夫一起親暱地遊逛,沒什麼拘束檢點。嚴武拜訪他,他有時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這樣傲慢胡亂。

永泰元年夏,嚴武去世,杜甫就沒有依靠的人了。

及郭英乂代武鎮成都,英乂武人粗暴,無能刺謁,乃遊東蜀依高適。既至而適卒。是歲,崔寧殺英乂,楊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亂。

甫以其家避亂荊、楚,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亂,乃溯沿湘流,遊衡山,寓居耒陽。甫嘗遊岳廟,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陽聶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

【刺謁】拜見 【旬日】十多天

對應譯文:到了郭英乂代替嚴武鎮守成都,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見,就遊歷東蜀去依附高適。到了之後,適卻去世了。

這一年,崔寧殺死英乂,楊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亂。杜甫就帶著他的家人到荊、楚地區躲避戰亂,乘著扁舟下三峽,但是還沒靠岸而江陵就動亂,於是泝流而上沿著湘江漂泊,遊歷衡山,寄居在耒陽。杜甫曾遊覽耒陽的岳廟,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

耒陽的聶令知道這個訊息,就親自劃著船去迎接杜甫回來。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於耒陽,時年五十九。

對應譯文: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乙個晚上就死在了耒陽,當時年紀只有五十九歲。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甫之柩,歸葬於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之前。

對應譯文:杜甫的兒子宗武,流落在湖、湘間去世。元和年間,宗武的兒子嗣業,從耒陽遷走杜甫的棺柩,歸葬在偃師縣西北首陽山前。

新唐書·杜甫傳

甫,字子美,京兆人。審言生閒,閒生甫。少貧不自振,客吳、越、齊、趙間。李邕奇其材,先往見之。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對應譯文:杜甫,字子美,京兆府人。杜審言生杜閒,杜閒生杜甫。

杜甫年輕時家貧不能維持生活,就漂泊在吳、越、齊、趙等地。李邕看重杜甫的文才,杜甫就先去謁見他。杜甫考進士考落榜,困處長安城中。

天寶十三載,玄宗朝獻太清宮、饗廟及郊,甫奏賦三篇。帝奇之,使待詔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

對應譯文:天寶十三載,玄宗到太清宮朝獻,祭祀宗廟,並到郊外祭天,杜甫獻上賦頌三篇,皇上覺得他很有才能,就讓他在集賢院待詔,命宰相考考他的文章。提拔杜甫為河西縣尉,尚未到職,又改授右衛率府胄曹參軍。

數上賦頌,高自稱道,且言:「先臣恕、預以來,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審言以文章顯。臣賴緒業,自七歲屬辭,且四十年,然衣不蓋體,常寄食於人。

竊恐轉死溝壑,伏惟天子哀憐之。若令執先臣故事,拔泥塗久辱,則臣之述作,雖不足鼓吹六經,先鳴數子,至沉鬱頓挫,隨時敏給,揚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棄之!

」對應譯文:杜甫多次獻上賦頌,稱揚自己,並且說:「從先臣杜恕、杜預以來,我家傳承儒業保持官職已有十一代了。

到杜審言時,以文章稱顯於世。我依靠祖宗所傳的事業,從七歲起開始作詩,近四十年了。然而衣服不能遮蓋身體,常依靠別人才有飯吃。

暗想恐怕早晚棄屍山谷,伏拜懇請天子哀憐我。如果能讓我丅操祖先的舊業,把我從長久屈辱的困境中解脫出來,那麼我的文章,即使不足以宣揚六經,超過諸子,至於深沉蘊積、抑揚有致,順應時勢、思維敏捷,達到揚雄、枚皋的水平是沒有問題的。有這樣的臣子,陛下能忍心放棄嗎!

」會祿山亂,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肅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為賊所得。至德二年,亡走鳳翔,上謁,拜左拾遺。

對應譯文:恰逢安祿山叛亂,玄宗入蜀,杜甫逃到三川避難。肅宗即位後,杜甫身穿破舊衣衫,從部州想要投肅宗所在之地,被叛軍俘獲。至德二年,杜甫逃到鳳翔,呈上名貼,被任命為左拾遺。

與房琯為布衣交,琯時敗兵,又以琴客董廷蘭之故罷相,甫上疏言:「罪細不宜免大臣。」帝怒,詔三司雜問。

宰相張鎬曰:「甫若抵罪,絕言者路。」帝解,不復問。

時所在寇奪,甫家寓鄜,彌年艱窶①,孺弱至餓死,因許甫自往省視。從還京師,出為華州司功參軍。關輔飢,輒棄官去。

客秦州,負薪拾橡慄自給。

對應譯文:杜甫和宰相房瑁是平民時的朋友,房官當時打了敗仗,又因窩藏琴師董廷蘭之故被撤了宰相職,杜甫呈上奏章說:「罪行輕微,不應該免去大臣的職務。

」肅宗太怒,下旨讓三司共同治杜甫的罪。宰相張鎬說:「杜甫要是拿來頂罪,就不會有人再提意見了。

」肅宗才平息了怒氣,不再追究。當時叛軍到處搶掠,杜甫的家寄居在鄜州,長年生活貧寒困苦,幼年的孩子甚至要餓死了,於是朝廷允許杜甫自行回家看望家人。後來杜甫隨朝廷遷回京城,叉出京任華州司功參軍。

關中和長安隨處鬧飢荒,杜甫就棄官離去。他旅居秦州,靠背柴禾、拾橡粟為生。

流落劍南,營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召補京兆功曹參軍,不至。會嚴武節度劍南西川,往依焉。

武再帥劍南,表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以世舊,待甫甚善,親詣其家。甫見之,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常醉登武床,瞪視曰:

「嚴挺之乃有此兒!」武中銜之。一日,欲殺甫,集吏於門,武將出,冠鉤於簾者三。

左右走報其母,為救得止。

對應譯文:後來流落到劍南,在成都城西郊浣花溪營建草堂居住。朝廷召杜甫任京兆府功曹參軍,他沒有到職。

恰逢嚴武任劍南西川節度使,杜甫前去投奔他,嚴武第二次任劍南節度使時,上表推薦杜甫為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銜。嚴武因為自家與杜甫是世代交誼,就對杜甫十分優待,親自來到杜甫家中。杜甫去見嚴武,有時連頭巾也不戴。

杜甫的性格急躁,氣量狹小,又傲慢放肆,常常喝醉酒以後站到嚴武的床上,瞪圓了眼睛看著嚴武說:「嚴挺之竟然有這麼個兒子。」嚴武為此心中懷恨。

有一天,他想殺掉杜甫,就在門口召集官吏,嚴武正要出門,他的帽子被門簾鉤住了三次,旁邊的人跑去報告嚴武的母親,他母親盡力阻止此事才算罷休。

崔旰等亂,甫往來梓、夔間。大曆中,出瞿塘,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陽,遊嶽祠,大水瀑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為設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對應譯文:崔旰等人內亂時,杜甫往來於梓州、夔州之間。大曆年間,杜甫出了瞿塘峽,又從長江泝流而上到沅江、湘江,以便去登南岳衡山。

於是暫住耒陽,遊覽南嶽廟,突然發大水,十多天找不到東西吃,耒陽縣令備船來迎接,才得回來。縣令為他擺設了烤牛肉和白酒,杜甫喝得大醉,晚上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九歲。

甫放曠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與李白齊名,時號「李杜」。數嘗寇亂,挺節無所汙。為歌詩,傷時撓弱,情不忘君,人皆憐之。墳在岳陽。有集六十卷,今傳。

對應譯文:杜甫曠達不拘禮俗,又不自我約束檢點,喜歡談論天下大事,調子雖高卻不切實際。他與李白齊名,當時稱為「李杜」。

杜甫多次身經叛亂,堅守節操,沒有汙點。他所作的詩歌,感傷時局又懦弱無為,感情上忘不掉皇上,人們都很同情他。杜甫的墓在岳陽。

他有集六十卷,都流傳到今天

王冕傳的翻譯,王冕傳(文言文)的翻譯

是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 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的父親大怒,打了 一頓。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 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後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裡。一到夜裡,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 的膝蓋上,...

郭伋守信的文言文翻譯,郭伋傳文言文翻譯是什麼?

郭伋傳文言文翻譯是什麼?譯文 郭伋剛到任時巡行部署,到西河郡美稷縣,有幾百兒童,各騎著竹馬,在道旁拜迎。郭伋問 孩子們為什麼自己遠來。等到事情辦完,孩子們又送到城郭外,問 使君哪一天能回來 郭伋叫別駕從事計算日程,告訴了他們。巡視回來,比約定日期早一天。郭伋怕失信於孩子們,於是在野外亭中歇宿,必須等...

虞集傳文言文翻譯,答虞中書書翻譯及註釋

答虞中書書翻譯及註釋 一 答謝中書書 的翻譯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談賞的。巍峨的山峰聳入雲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蒼青的密林和碧綠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猿 鳥的叫聲此起彼伏 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裡...